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23 12:07:54瀏覽592|回應0|推薦2 | |
肚臍揭示了一個事實:在我具備自主行動能力之前,他人無私的哺育確保了我的生存與成長。然而,這一事實與現代社會的看法大相徑庭。 我出生時,肚臍感染發炎,流著黃水,傷口久久不癒合。細心的父親將紅黴素軟膏輕柔地塗抹在我的肚臍上。在藥膏的滋潤下,炎症才逐漸消退。在父母後來關於肚臍的特別講述中,我對肚臍有了特別的認識:它是我生命形成之初最重要的維持生命的管道。 禱文裡「日用的飲食」是一種提醒,若沒有日常這些基本的供給,生命便無法存活。而當人們談論胎兒在母腹中「日用的飲食」時,實際上是在描繪一個生命的奇蹟。母體的營養通過臍帶源源不斷地輸送至胎兒體內,滋養著尚未出世的小生命,使其得以持續成長。 飲食是人類最基本、最本能的需要,它在提醒,在人類所做的所有事情中,沒有什麼比飲食更能清楚地表達出我們對彼此的強烈需求。在出生之前,我們首先是母體養育的接受者和受益者;而肚臍則提醒,我們起源於他人,需要依靠他人的供應而存在。我們不是自給自足的個體,因為如果切斷了他人多種形式的養育、影響、幫助和激勵,我們很快就會死亡。 美國卡文南特學院(Covenant College)教授凱利·卡皮克(Kelly M. Kapic)在假期前會對將要回家的學生們心懷擔憂。許多學生帶著喜悅和期待回家,他看著學生們因學業而生的疲憊的臉,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睡個好覺,但是經驗告訴凱利,回家不一定對每個學生都是好事。 回家通常意味著回到不正常或者複雜的家庭關係中。凱利坦言:「不管家庭背景如何,不出幾天,年輕人與父母之間就會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或許是因為父親的鼾聲過大或總不守時,又或許是母親的嘮叨過於頻繁,讓他們感到有些厭煩。在短短的幾天內,他們可能會再次陷入與父母相處的種種困擾之中。生活在同一個空間,那種緊密的距離很快就會讓每個人都感到壓抑和不適。」 凱利還進一步指出,父母的存在,往往會無意中削弱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我認同感,誘使他們與父母的關係產生裂痕,甚至是徹底的冷漠。 受到杜克大學前教授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與威利蒙(William H. Willimon)的課堂教學智慧啟發,凱利別出心裁地為學生們佈置了一項假期作業。他建議學生,當他們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緊張時,不妨去洗個澡。淋浴時,他們會低頭看到自己的肚臍。這會提醒學生們他們並不是自給自足的人。而在今天的文化中,人很容易想像自己是自力更生的人;尤其青春正盛時,驕傲自負,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侯活士與威利蒙在深入探討孝敬父母的誡命時,提出了深刻而獨特的見解:「在這個世界上,或許沒有什麼能比我們的肚臍更直觀地揭示本體論了。十誡明確說,生命是至高無上的禮物。我們並非由機械之手製造,而是經由母體孕育而來。甚至在無法自理的嬰孩時期,有人不辭辛勞地為我們更換尿布,這便是我們初次感受到恩典的模樣。正因如此,不難理解為何有些人會對父母產生抵觸情緒,因為他們的存在如同鏡子,無時無刻不提醒著我們,我們是從何而來,生命價值並非僅源於自我。」 侯活士與威利蒙強調,我們的存在並非為了孤立於世,而是為了彼此依賴、彼此需要。「我們於母體中孕育,出生時對他人依賴至深,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幾乎無法照料自己。這種對父母的依賴,實際上是在說,生命是一種饋贈,而非獨自佔有。每個人都曾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無論年齡多大,無論是否已有兒女,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 肚臍深刻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在我尚未形成自我意識或理解世界之前,他人已先行採取行動,給予我至關重要的支援。在我具備自主行動能力之前,正是他人無私地哺育著我,確保了我的生存與成長。然而,這一事實與現代社會的看法大相徑庭。 儘管公眾對於諸如海德格爾和沙特等哲學家的名字並不盡知,但他們的核心觀點「存在先於本質」已經融入文化之中,這一觀點強調人創造自己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賦予了人們選擇的尊嚴;然而,也衍生出一種誤解,即個體在出生時孤立無依,因為不論是在自己內心還是在自身以外,都難以找到可靠的支撐。正如沙特總結的那樣:「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麼都不是。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 尚-保羅·沙特(1905—1980) 存在主義雖已不再是流行的哲學流派,但其核心理念在人們的心理及文化預設中仍保持著影響力,持續滲透並塑造著人們的思考和行為。現代人喜歡做自己的想法: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即按照自我期望塑造身份,人被扔進一個狂暴而喧囂的海洋,全靠自己去做點什麼。 沙特在其哲學觀念中,主張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於一個無神論的世界之中,否認了人類與他人以及創造主之間有某種緊密的聯繫,這種聯繫在信仰傳統中常被視作個體身份的核心基石。沙特的觀點似乎低估了人類在社會關係中對他人的依賴程度。 從「做自己」到「依靠他者而活」,成了多少人無法跨越的人生迷局。而當我看著肚臍,會想到一個既明顯又深刻的事實:我的存在歸功於他人。一旦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會意識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飲食到住所,從健康到經濟來源——所有這一切都涉及到人類的相互依存。唯有當我摒棄自我中心的孤立視角,轉而以我與他人的關係為考量,才能認清自己存在的真相。 我的鄰居中有一對深受眾人敬重的老夫婦,他們不僅是虔誠的信徒,更是樂善好施的榜樣,常常慷慨地將家中土產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夫婦倆拙於言辭,不會滔滔不絕地講論愛,但是他們愛的行為,贏得了鄰里的稱讚。老弟兄在妻子離世後,儘管承受著悲傷,但並未感到孤單無助。因為那些常受到他們捨己之愛滋養的鄰居,沒有忘記這對夫婦的好行為,時常關心著他的生活,給予他溫暖和陪伴。在他們的榜樣作用下,鄰里間也彼此仿效,願意顧及彼此的需要,共同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社區。不少人因他們的見證而進入信仰大家庭。 這對夫婦的見證,讓我更加堅信,創造主創造獨特的個體,是讓我們成為一個群體,而建立群體的關鍵在於與人建立關係。我們生來並非孤島,依靠自己生存的獨立感也註定不長遠。 神的心意是讓跟隨他的人與他人連結,通過愛人如己的生活,不負使命,將美好的信息傳遞給更多人,讓人知道我們需要與那位創造主連結,因為「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8),並知道我們最重要的身份是作祂的兒女,祂看我們如珠似寶。 参考文獻:
[1] Youre Only Human: How Your Limits Reflect Gods Design and Why Thats Good News, by Kelly M. Kapic
[2] The Truth About God: The Ten Commandments in Christian Life Stanley, by Hauerwas and William H. Willimon
-END- 作者簡介 劉嘉 曾為老師,多年前深受《在永世裡拋擲一個身影》一書的影響,開始思考講台與書桌的服事。目前委身教會牧養和文字服事。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