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遨遊故事海——潔若婷·麥考琳丨黃瑞怡
2024/05/25 15:35:59瀏覽531|回應0|推薦4

她是譽滿全球的作家,第一部長篇少年小說就贏得大獎,至今作品翻譯超過四十種語言。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作家潔若婷·麥考琳及其作品。

穿越時空去找戲,體驗另類劇場賞析課。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ELC101《現代劇場賞析入門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是一個在人前害羞到話都說不清楚的小女孩,一個在天才哥哥姐姐鋒芒下顯得駑鈍的老么,一個主修教育卻沒正式教過一天書的年輕人......

時光機快轉至80年代末,潔若婷·麥考琳(Geraldine McCaughrean)第一次發表長篇少年小說,就贏得大獎,至今她的作品翻譯超過四十種語言,得到的歐美獎章難以計算。英國資深文評家塔克(Nicholas Tucker)稱她是「當代極致少年小說家」。從毫無自信的孩子,到譽滿全球的作家,麥考琳身上,哪些部分轉變了,哪些始終如一?

潔若婷·麥考琳(Geraldine McCaughrean)

1951年,潔若婷·麥考琳生於倫敦北郊中產家庭,父親是消防員,母親是教師。麥考琳雖是么女,倒不曾被父母寵溺。在兩位聰穎絕倫的兄姐旁,羞怯不善辭令的她,習慣性地躲在他們光芒照不到的陰影中。在學校裡,她不是特別出色的學生,常常做白日夢打發時間。課後,書本堆砌成帶著墨香的城堡,她一間房、一間房穿梭遊憩。哥哥十四歲那年就自寫自畫正式出書,這讓麥考琳也在心裡深深埋下寫作發表的夢想。

雖然母親勸阻,麥考琳還是進了坎特伯利基督大學(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Canterbury)主修教育。然而到了實習期間,因為羞赧天性依舊,站講台試教成了她的連環夢靨。大學畢業前染上肺炎,必須留家休養,成了她逃離教室的恩典通行證。無法如計劃為人師表,麥考琳再次躲到書藩字籬後——她進了倫敦出版社作編輯,也為牛津出版社寫中小學教材和編撰兒童劇。

十幾年倏忽過去,一位編輯同行對麥考琳說,何不試試為少年創作長篇小說?1987年,麥考琳出版了《比天使低一階》(A Little Lower Than the Angels,又譯《天使男孩》)。故事場景是兒少文學裡鮮少人設置的中世紀英國鄉間,主題探問人與神的關係——冷門內容,新晉作家,這部作品卻奪下惠特布萊德圖書獎(Whitbread Book Awards),也敲開了麥考琳專職寫作之門。

四分之一世紀來,麥考琳作品多產(超過150本),寫作文類多元(圖畫書、兒童劇、經典改寫、歷史小說、現代小說......),故事場景多變(從中古英國、美國西部移民潮、南美洲淘金熱、中國元朝,到十八世紀的海盜時期......),卻能保持整齊水準。她創作力之豐沛,企圖心之強烈,在兒少文學界難有人匹敵。

毋庸置疑,麥考琳對兒少文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在於她「舊調新彈」的本事:多年來她重述了各族古老神話與傳說(如《希臘神話》《羅馬神話》),西方經典(如《坎特伯雷故事集》、《奧德賽》、《白鯨記》),與聖經故事(舊約故事、新約故事、聖誕故事、天路歷程)。麥考琳在荒煙蔓草中揀起塵封舊敘事,保留原著精神和情節,但以現代口吻演繹,讓現代孩子與古老經典重新連線。

麥考琳說,自由創作當然有趣,但經典裡有特定文化的傳承智慧,更有跨越時空的人性光影。這些娛樂、教化了歷史長廊裡多少代讀者的精彩故事,若是在當今少年閱讀中斷層,不是太可惜了嗎?

話說回來,麥考琳對兒少文學的突圍,仍在她費周章經營的重頭戲——可能要花好幾年工夫才能成篇的少年小說。接下來我們將試著梳理出麥考琳長篇少年小說中的若干主旋律:

I 小說裡的實與虛

後設小說(metafiction),又稱元小說——借由揭露小說元素,驅使讀者重新思索小說文本虛實,及作者、文本、讀者間的複雜關係——其實不是新玩意兒。早自十四世紀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十七世紀塞萬提斯《唐吉訶德》等作品中,就已經出現後設技法。不過在近數十年後現代主義浪潮下,後設小說風起雲湧,佳作頻出。

麥考琳早期獲卡內基獎章(Carnegie Medal)的《謊話連篇》(A Pack of Lies, 1988,又譯《不可思議的古董店》《神奇的「謊言」》)就巧妙運用了後設元素,以舊貨店裡神秘人物伯克夏的口述穿針引線,在長篇小說框架裡,織成十來個色彩斑斕,風格、場景迥異的短篇故事織錦。結尾時,說書人伯克夏的底細究竟為何?讀者受邀參與解謎,也同時得思考小說媒介中,真實與虛謊的關係,作者與筆下人物的關係。

《謊話連篇》,小魯文化出版社

除《謊話連篇》以外,麥考琳在其他作品裡,繼續探究小說虛實與人生真假。有趣的是,主人翁的成長轉捩點,往往是在少年對書中關鍵成人角色,從篤信不疑,到批判懷疑之時——少年從幻滅的童年謊言中被釋放,得重新建造真實。從《比天使低一階》裡的劇團上帝,《冰色風暴》(White Darkness, 2005)中的怪叔叔,到《皮洛闖死關》(The Death-Defying Pepper Roux,暫譯,2009)裡一言九鼎的姑媽......這些內裡各懷隱情,被軟弱罪惡糾葛的成人們,曾經在主角童真眼光中,如神祇般崇高偉大。然而隨著情節推演,假神被真相的風吹倒後,少年會另外尋求偶像來指引現實迷津嗎?還是少年將認識真理源頭?麥考琳的作品,往往在破碎了謊言之後,給真理尋求留下廣大空間。

II 命運與猶疑英雄

相對於希臘神話裡與神諭積極角力的凡人,麥考琳作品中的少年主人翁,往往並不認為自己有任何特異功能,或配得上任何偉大任務。當命運龍捲風從地平線逼近時,他們只想鑽進地洞;當英雄預言向生活圈廣播時,他們拚命搖頭。 好比《孵石》(The Stones are Hatching,暫譯)裡的男孩騑林,直到冒險故事中途,仍在向身邊同伴反覆陳情:「怎麼會是我?找錯人了!我連自己都扶不起,怎麼可能去救世界呢?」

又如《世界不末日》(Not the end of the World,暫譯)裡諾亞的女兒稊娜,對自己和未來充滿了掙扎、困惑。她不確定上帝會不會向她這個毫無地位的女孩啟示,但是她無法掩耳不聽落水人的呼救聲。她與雅含偷偷救起一個小男孩和他繈褓中的妹妹,匿藏於船艙深處。當事蹟將敗露時,稊娜願意付出多大代價保守偷渡客性命?

新作《皮洛闖死關》則逆向操作,原本皮洛從小一路對「你活不過十四歲!」的預言俯首稱臣,但十四歲生日前夕,底牌揭開前,他拔腿跳上船長爸爸的船,天涯海角變裝逃亡,與死神玩捉迷藏。

為什麼麥考琳這些作品能穿越語言文化的牆,得到各地讀者認同?或許大部分少年,在成長道路上,即使外表趾高氣昂,但對自己究竟有什麼本事闖蕩江湖,內心仍有自我懷疑與不確定。如同麥考琳筆下這些主人翁,無論旁人褒貶,無論命運喇叭吹奏什麼曲調,少年都需要跌跌撞撞的機會;在一次次試錯中,慢慢摸清自己各方面長短處,才能建築起完整堅實的自我形象。

III 人/天使/神

當今青少年文學界,麥考琳可說是少數用心在作品裡揉入生命終極關懷的寫手,除了頻繁改寫新舊約與基督教節期故事外,她的長篇小說時常叩問,人與天使、人與神之間的互動關係。

早在1987年她的成名作《比天使低一階》裡,天真淳樸的學徒加百利,為躲避殘暴的石雕師傅,藏身巡遊劇團。當劇團老闆引導金髮雪膚的加百利扮演天使,所到村鎮神蹟奇事不斷,劇團也飽納村民奉獻的金銀時,讀者與困惑的加百利要一同抽絲剝繭——人的信,究竟奠基在哪裡?神施恩惠,難道是因為看見人哪一處亮點嗎?

《天使男孩》,長江文藝出版社

十年後發表的《聖誕不打烊》(Forever X,又譯《梅爾的願望清單》,1997),則以薛普一家人盛夏意外滯留鄉間旅舍,旅舍一年365天慶祝聖誕為背景,尖銳地批判了節日外表如何被商業、習俗、文化層層亮麗花紙包裹,內容卻流失在空洞中。當主角再不能忽視環境激發出的問題時,她(與讀者)必須思索,耶誕節究竟象徵了什麼?

《世界不末日》在方舟漂流海上的旅程中,刻畫了信仰黑暗面——懷疑、苦毒、驕傲、自義——人在天地沉淪絕境中抓住了什麼呢?當上帝大能彰顯時,是不是每個親身經驗神蹟的人,都真實看見了上帝?當身邊人有很大需要時,是否自己親手拉拔,是這個靈魂唯一的救贖?

《皮洛闖死關》裡,皮洛到故事近尾聲時才醒悟,二手傳言,無論消息來源多麼道貌岸然,語氣多麼斬釘截鐵,都不見得百分百可靠。趣味橫生的緊湊冒險中,麥考琳暗暗潑出一瓢涼水,期望皮洛(與讀者)清醒過來,細細思量——人與神的關係,需要中間人(或許是親人、神父,甚或聖徒)牽線傳話嗎?如果創造者允諾人能直接與祂對談,人還會習慣性地依賴另一人搭橋嗎?

小結

2004年世界文壇曾有一樁盛事——擁有奇幻經典《彼得·潘》版權的倫敦大歐蒙街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for Children),宣佈麥考琳在全球遴選中脫穎而出,得到撰寫《彼得·潘》官方版續集的殊榮。當麥考琳獲知喜訊時,她說:「光用一隻筆就要勇闖永無島......真是一件讓人又驚喜又卻步的事啊!」兩年後《紅衣彼得·潘》(Peter Pan in Scarlet,又譯《重返夢幻島》)出版,獲得佳評菲菲,評者讚歎:「麥考琳天生就是個作家,一位用筆闖天涯、乘風破浪的作家。」

當被問到為什麼能多年堅持寫作,麥考琳答道:「驅使我筆耕的動機,跟我還是孩子時塗鴉沒兩樣——我想要逃離眼前現世,轉變另一種身份,到另一個地方冒險一陣子。我盼望我的書也為讀者提供一張到另一個七彩宇宙闖蕩,但最終能安全返家的票券。」

詩人說:「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詩139:7-10)

麥考琳小說的奇特場景、豐富語匯、超卓想像力、千變萬化的劇情元素,引領讀者上天下地;但在故事海上乘風破浪,最後靈魂還是要靠岸。故事若無穩當真理做指南針,只靠人們天馬行空想像,有可能成了無止境的冒險,虛空的虛空。靈魂如少了永恆的錨,時空探奇也有可能變成隨波逐流。

故事海的羅盤,指向天涯,點明家鄉,不一定指得清楚天堂。

相關網址:

麥考琳官方網址:

https://www.geraldinemccaughrean.co.uk

英國文協麥考琳主頁:

https://literature.britishcouncil.org/writer/geraldine-mccaughrean

麥考琳少年小說書目:

《比天使低一階》(A Little Lower Than the Angels,1987),又譯《天使男孩》,長江文藝出版社

《謊話連篇》(A Pack of Lies,1988),又譯《不可思議的古董店》《神奇的「謊言」》,新蕾出版社

《挖金》(Gold Dust,1993),又譯《黃金塵屑》,晨光出版社

《聖誕不打烊》(Forever X,1997),又譯《梅爾的願望清單》,晨光出版社

《孵石》(The Stones are Hatching,暫譯,1999)

《與風共舞》(The Kite Rider,2001),晨光出版社

《世界不末日》(Not the end of the World,暫譯,2004)

《冰色風暴》(White Darkness,2005)

《紅衣彼得·潘》(Peter Pan in Scarlet,2006),又譯《重返夢幻島》,少年兒童出版社

《皮洛闖死關》(The Death-Defying Pepper Roux,暫譯,2009)

其他已在大陸出版的作品:

《海盜天堂》(Plundering Paradise),晨光出版社

《擋火車》(Stop the Train),長江文藝出版社

《在世界盡頭》(Where the World Ends),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希臘神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本文選自《尷尬少年遊》一書,橄欖華宣出版)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 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64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