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30 15:29:33瀏覽1406|回應0|推薦1 | |
作家蓋瑞‧施密特是以故事為少年人構築「希望工程」的工程師。他的作品特色是什麼?他的工作有哪些獨特貢獻?讓我們一起跟隨黃瑞怡老師來瞭解。 借文學,深化閱讀,創意寫作。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雲端講壇W130《普通讀者文學隨筆課》。 1960年代後期的美國,是內外環境充滿變化、變故、變奏的年代。在太平洋的彼岸,越戰艱苦地進行著;而海的這邊,備受愛戴的肯尼迪總統與平權勇士馬丁·路德·金恩,先後如流星般隕落;嬉皮的彩衣歌聲也不能將世界問題轉成花邊。在大時代裡成長的少年,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周遭變遷?用什麼座標為自己的生命定位?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 「1967年,紐約長島小鎮中學七年級課室裡,每逢週三下午,放學鐘提前響起,因為一半學生到猶太會堂念希伯來文,另一半到天主教堂上教義問答,唯一的基督徒何令落單留校。貝克老師無可奈何地與何令乾瞪眼,先指揮他作各樣雜活,卻狀況百出,只好遞給他莎士比亞劇本原典,讓他打發時間。沒想到何令竟讀出滋味,從《威尼斯商人》、《暴風雨》、《羅密歐與茱麗葉》、《凱撒大帝》到《哈姆雷特》,莎翁名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與何令生活點滴交織,組成笑中帶淚的成長悲喜劇......」 男孩何令的成長故事,精彩地記述在少年小說《星期三的戰爭》章節中,同時,它也是作者蓋瑞·施密特(Gary D. Schmidt)的半自傳。 《星期三的戰爭》,台灣東方出版社 隱身故事帷幕後的施密特,現實生活中有多重身份——他是樸素愛家的新好男人,與結褵三十年的妻子,住在密西根州鄉間的百年老農莊,養育六個孩子,常常自己劈柴火、種蔬果。他也是桃李滿門的文學院教授,1985年取得伊利諾州立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學位後,應聘到密西根州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英文系迄今,教授中古文學、新英格蘭經典與兒少文學。 他的筆少有歇息,專業涉獵範圍包括文學研究、歷史傳記、學術編輯等。然而,眾多青少年(與成人)讀者對施密特的認識,還是得回到故事原點,從他為青少年和兒童創作一連串的短、長篇小說開始。在施密特眼中,「每個人的人生背後都有一套隱含模式,這些模式是所有人類共通的,每個人也都在這些模式中掙扎著尋找人生的意義。他希望青少年能從他的小說中瞭解世界,並學習認識自我。」 代表作品舉隅 施密特著述豐盈,以下舉例著重在與青少年文學相關的作品。 作家評傳 施密特鑽研西方文學多年,寫過不少文學名家評傳,如Robert McCloskey、Hugh Lofting、Robert Lawson、Hannah Adams等;但論及他個人最激賞的當代作者,他毫不遲疑地點名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代表作《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孿生姐妹》、《織女力蒂》等)。 派特森屢獲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國際安徒生大獎,2006年更獲得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瑞典林葛籣獎。林葛籣獎評審團讚譽派特森作品:「對於青少年敏感易碎的心靈刻畫入微,並且具有純熟的美學技法,不循簡單容易的答案,轉以營建主角內在的力量與勇氣。」 而施密特敬重的不僅是派特森的文采,更為她真誠的信仰生活感動。在1994年發表的派特森研究專著中,施密特說:「派特森作品真實地呈現人物在基督信仰道路上行進。他們行過不同的幽谷,常經羞辱與死蔭。他們尋找愛與接納,也尋找自我。當他們陷落低潮之時,也往往是恩典暖流漫過之時......」。 有趣的是,當多年後施密特自己開始經營兒少小說時,筆墨間顯然可以聞嗅出與派特森一脈相傳的氣息。 經典新詮 在投入小說創作前,施密特對兒少文學的耕耘,始於為孩子重新詮釋經典。 1994年他與插畫大師莫瑟(Barry Moser)合作,推出《天路歷程》改寫本。本仁·約翰350年前在獄中寫成的《天路歷程》,迄今已有數不清的版本,施密特的改寫有如畢德生牧師(Rev. Eugene Peterson)撰寫新舊約聖經信息本的風格。 在前言中,施密特動人地解釋:「我不僅將原著精簡濃縮,去除過度冗長的討論內容,也嘗試保留本仁·約翰的初衷,並且為當代讀者重述這個故事......我試著具實呈現他所描寫的一切,也試著捕捉許多年前那個在松樹林的下午,我對這本書的強烈感受......本仁·約翰希望他的故事能對每位讀者說話,這個改寫的版本,則是呈現他的故事如何對我說話。」 蓋瑞·施密特 1997年施密特發表的聖經故事《主的祝福》(Blessings of the Lord,暫譯)以不同人物的角度重述古老故事:包括亞伯拉罕獻以撒事件中那位隨身的僕人、追趕以色列人的法老,以及為巨人歌利亞捧刀槍的小兵。《主的祝福》別出心裁地側看上帝與人的互動,彷彿棱鏡般多角度映射出祝福的光輝。 少年故事 當二十世紀走近尾聲時,施密特寫作生涯來到轉捩點,他出版了第一本文學性創作,少年歷史小說《噬罪者》(Sin Eater,暫譯,1998)。對一位嫻熟於理論批評的文學院教授來說,跨足創作領域,離開舒適圈,是吃力不見得討好的高風險嘗試。 《噬罪者》之後,施密特陸續寫了幾本風評頗佳的歷史小說,2004年的《鯨眼》(Lizzie Bright and the Buckminster Boy)一舉奪下紐伯瑞與普林茲(又譯普利策)雙料銀牌。《鯨眼》以美東緬因州早年鮮為人知的悲劇史實為背景,深刻描繪白人牧師兒子透納,與馬拉加島上的黑人女孩莉莉的真摯友情。對比成人世界的貪婪與偏執,《鯨眼》傳遞了「黑白種族問題中的希望與絕望。」 《鯨眼》為施密特帶來響亮掌聲,然而他卻沒有繼續經營已駕輕就熟的歷史小說體裁,反倒轉向嘗試寫實小說。三年後《星期三的戰爭》(The Wednesday Wars,2007)獲得紐伯瑞銀牌獎,2011年姐妹作《這會兒還行》(Okay for Now,暫譯)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兩部作品都在上世紀60年代的變動氛圍中,笑中帶淚地刻畫少年在校園、家庭、社群中的成長。角色極其鮮活,人物躍然紙上,口吻幽默,搞笑時分寸得當,討論沉重議題時誠懇卻不說教,這些都是施密特小說出類拔萃之處。 施密特的獨特貢獻 有成百上千人都在少兒文學界勤勉耕耘,而施密特有哪些特殊貢獻值得我們學習? 跨界 施密特外表溫文,內心卻對新事物開放,勇於突破、突圍;他從傳統門牆高聳的英國文學學術圈,跨進普羅青少年文學遊樂園,腳步看似輕盈,態度卻認真。文體選擇上,他不是專攻一種果樹的農夫(即使蘋果已有好收成),反倒過幾年就嘗試開發培植新品種。從傳記、圖畫書、歷史小說到寫實小說,施密特下筆似乎從無禁區。 長年於基督教大學任教,學院所在地湍流市(Grand Rapids,又譯大急流城)又是美國基督教的出版重鎮,然而當小說書稿完成,他沒有找近水樓臺的基督教出版社,而是交付主流媒體——種種跨界的努力,擴展了他的讀者群與影響力。在滾滾洪濤中,他的故事清新、堅貞地,為這世界注入信仰清流。 築橋 施密特的少年小說中,有一反覆出現的資訊,就是看似天差地別,甚至敵意深重的兩方,如何「與人、與己和好」。《鯨眼》裡的主人翁,跨越種族與社會階級;《麻煩不斷》(Trouble,2008,暫譯)裡的亨利,為了攀登外在與內心絕嶺,得丟掉貧富懸殊、城鄉爭端、撲朔迷離的意外真相等包袱;《星期三的戰爭》中基督徒少年何令,夾在猶太教會堂與天主教堂間,他看到的上帝又是什麼模樣?《這會兒還行》裡的道格,從大都會紐約硬生生被移植到窮鄉僻壤,要如何調整自己的眼與心,才能在家庭、學校、社區重重烏煙瘴氣的生活裡掙到一點陽光? 《鯨眼》,台灣東方出版社 施密特深深喜愛一本少有人知的義大利小說《唐·卡密羅的小世界》(The Little World of Don Camillo),書中言淺意深地細述小市鎮牧師與共產黨市長的理念衝撞和友誼。施密特的作品也不時傳遞類似的理念:和平,不是鄉願的忍氣吞聲;和平,是天上來的恩慈,領雙方到更寬廣之處。 光影 《這會兒還行》於2011年出版後,施密特接受亞馬遜網站專訪,老問題又被丟出:「你的作品往往探索沉重的主題,有沒有想要放輕鬆一點?」施密特回應:「你是說中學生活不夠沉重?你在說笑嗎?每個人過的日子中,都有深沉的角落。輕鬆當然不是壞事——誰不喜歡笑?但我認定,創作中得有比嘻嘻哈哈更多的東西。霍桑曾說,生命是『晦暗與明亮交織的紗幕』......因此,為下一代寫故事,不該輕忽生命裡那些暗影。」 施密特作品因而著墨於光與影的相遇,不單描述少年人內、外在的塵埃,更勾勒出把沙塵光照得晶亮的奇異恩典。 團契 施密特擅長將故事裡主配角之間的情誼刻畫得絲絲入扣、動人心弦;現實生活中,施密特也多方破除文人喜作獨行俠的刻板印象。家庭中,他是六個孩子的父親;校園裡,他長期帶領「信仰與當代文學」讀書會,他的英文系所同儕稱他是學生們最佳的寫作導師。甚至於在爭鋒激烈的學術出版圈,施密特也盡可能找機會與他人合作編寫......種種努力,可以看出團契社群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對於有意投入基督教文字領域的後進,施密特對「文人相重,信徒互補」的操練,留下美好腳蹤。 結語 蓋瑞·施密特在學術與大眾文學間經年累月地雙向耕耘,結出讓兩邊都受益的果子。嚴謹的學術訓練豐富了他普羅作品的底蘊,另一方面他堅持為少年小說園地付出,也讓象牙塔中的人,對下一代流行文學有更多認識與尊重。他樂於嘗試不同文體、不眷戀安全區掌聲的態度,使他保持了眼光的鮮活以及腳步的寬廣。 為少年說故事的人,是一個個青春靈魂的建築師,然而工程品質是草木還是寶庫?不同作者往往差異迢遙。施密特用心與筆,真實地呈現少年生命內外的困頓黑暗,從不粉飾太平;但他信仰根深,總能在最黑的夜裡點亮盼望的小燈......我們為他能以故事持續構築希望工程而喝彩! (本文已收錄入《尷尬少年游》一書,橄欖華宣出版)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