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17 10:58:17瀏覽879|回應0|推薦3 | |
青少年該如何應對精神疾病的挑戰?人們對精神或心理問題有不少認識上的錯誤或不足,精神疾病少年小說或可幫助我們對此認識更深。 文字事奉不知道如何開始? 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雲端講壇《文字事奉/文字社群系列》課程。 當深淵凝視著你——這情況是躲不掉的——願你瞪視回去。 ——尼爾·舒斯特曼 一位帶大了幾個特殊需要孩子的母親曾經對我說,她家有一個傳統:開學前她會提醒孩子,一個學期可以至少給自己一天「心理健康假」。當年以為她如此說,開玩笑的成分居多,不過時日越久越發現,必要時給自己或孩子放個「心理健康假」的智慧。 人們對生理健康的認識,通常多過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到了中學階段,大部分少年已學會注意自己的生理警訊,對自己的精神健康卻相對遲鈍。學校課程教授生理構造和保健的篇幅也多過心理健康。更有甚者,當某些孩子的心理問題嚴重到浮上了檯面,影響了生活與學習,當事者和親友常有莫名的羞恥感,阻礙了尋求專業協助的時機。(想一想為什麼口語裡充斥著對心理異常者輕蔑誤解的詞語?「神經病」、「瘋子」......) 無論生理或心理,沒有一個人願意生病,但現實生活裡又有哪個人從未面對過自己和他人的病痛?身體有長期問題,會促使病者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所謂「久病成良醫」。而心理上的異常,是否也促使我們正視自己的內心?當然,預防重於治療,知道如何心靈保健是更大的祝福。為己為人,每個少年都應該充實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對身心靈的平衡保健有正確態度,知道心靈的「119」號碼。 新近兩位美國青少年文學名家,無獨有偶推出了以精神疾病為主題的小說,我們就從故事開始吧! 《光之思憶》 (The Memory of Light,2016,暫譯) 定居於美國東北的法蘭西斯·思多克(Francisco X. Stork)在繁忙的律師工作外堅持為青少年寫作,作品數量不多,但本本叫好。童年艱難,使他特別關懷社會弱勢團體;而天主教耶穌會的背景,也有助於他堅持靈性追求,不被世俗化的風吹走。 這本《光之思憶》花了思多克最長的寫作時間,也最貼近他的私密生命經驗: 16歲的薇祺在德州奧斯丁市郊醫院醒過來時,不明白為什麼吞下大量安眠藥後自己還活著,不過她暗下決心,過不了多久她會再試一次,而這次她會確定沒人能把她救回來...... 接下來薇祺在醫院精神科所遭遇的人事物,和她的回應,改變了幾個人(其實是幾家人!)的命運。 若非加入團體協談,家教嚴謹的富家女薇祺,不可能碰到這幾個背景與她有天壤之別的少年:一說話就停不下來,有躁鬱症的莫娜;動不動就額頭青筋畢露,管不住怒氣的伊姆;還有言談舉止睿智,但入院原因神秘的蓋博。這幾個負傷生病迷路的靈魂,在協談土壤中,迅速冒出友誼的根苗;在與心理醫生一對一的輔導裡,找到重回現實的路標。 薇祺對母親病逝後纏繞自己多年的憂鬱症,從入院前的一無所知,到認識、理解、建立語言(如「憂鬱像腦裡起了霧,昏沉灰暗。霧越來越濃重,思路漸漸緩慢到完全停擺。」),再到試著與它共存,同時掙脫自殺陰影的鉗制。復原路漫漫,她有勇氣和保守嚴肅的父親溝通嗎?她有能耐幫助陷入嚴重困境的朋友嗎?她能在每一次情緒黑霧來襲時堅持對光的憧憬嗎? 《光之思憶》是罕有的將重點放在嚴重憂鬱症患者自殺未遂後療癒過程的故事。思多克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加上大量研究,對憂鬱症與其他心理疾病患者的描述準確但不過分犀利,對治療過程的起伏保持盼望但不盲目樂觀。 一般人對憂鬱重症患者要重回現實的醫療與心理復健過程所知有限,薇祺和她朋友的故事釋放出莫大的力量。時間流過不回頭,薇祺不能讓母親復生,也不能假裝自己不曾自殺;但是傷痛癒合的過程裡可以學到寶貴的功課,分清楚生命裡什麼是短暫的烏雲,什麼是恆久的太陽非常重要。軟弱的可以學習剛強,不堪一擊的可以舉起盾牌,心靈死亡的可以走出墳墓,這是祂恩典的奇妙處! 《挑戰者深淵》 (Challenger Deep,2015) 201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青少年類獎項頒給了長居南加州的尼爾·舒斯特曼(Neal Shusterman)的寫實小說《挑戰者深淵》。這部小說講述患有「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傳統譯名: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的少年凱登,在一艘三桅帆船上航行,與一群稀奇古怪的人物航向地表最深處——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南端的挑戰者深淵。舒斯特曼創作的靈感來自家庭親身經驗,他的兒子青少年期曾與思覺失調症奮戰多年,書裡插圖也直接取自兒子治療期間留下的塗鴉。 以思覺失調症之類嚴重精神疾病為主題的青少年小說數量有限,而且作者採取的角度通常是側寫,比如從手足、親子或朋友的觀點出發,描述他們眼中的患者。為什麼直接從患者第一人稱出發的佳作少見?原因之一可能是寫作難關重重:如何向一般讀者呈現思覺失調者與現實理性漸漸脫軌的世界?如何生動表達患者的妄想與幻覺,但又不致疏離了讀者?如何用言語來勾畫那每每已經無法用日常語言邏輯架構的敘事?如何一方面真實點出精神病患的座標,一方面又不會讓讀者覺得迷惘失焦? 《挑戰者深淵》回應這些難題的方式似乎是逆向操作。大多數翻開這本書的讀者(我也不例外)都一邊讀,一邊納悶,這究竟是一個故事,還是兩個故事?雖然敘事者都叫凱登,緊湊章節卻跳躍在平凡的高中十年級學生的日常瑣事,與在太平洋上乘風破浪船員的奇異冒險之間,並且兩者之間似乎沒有任何線索。再加上那些不時出現的插圖,抽象迴旋的線條,要把我們已開始混亂的思路帶向何方? 雖然沒有規定讀不太懂的書一定得讀完,但我就是沒法把這本書放下。 為什麼放棄不了《挑戰者深淵》? 不只因為出自名家之手,又剛得了個大獎;也不只因它俯拾皆佳句,那些詩般語言、謎般象徵和對少年心事精準的揭露,讓我忍不住想朗讀出聲(「死去的孩子高踞在寶座上,患有精神病的孩子卻藏在毯子下」、「你在世人眼裡看到惡魔,世人在你眼裡看到無底深淵」、「太陽能算什麼?——如果人們『對問題人事物』的『否認心態』可以拿來發電,這世界好幾代都不愁電不夠用」......); 這部書吸引我的還有一個原因:我彷彿聽得見書頁之間隱隱傳來凱登急促的呼吸聲,感覺到故事後藏著靈魂的真實掙扎! 堅持讀下去,到了約莫三分之一,漸漸明白了兩段故事枝椏其實出自同一棵樹。船上各個奇特人物,甚至那隻與船長貌合神離的鸚鵡,都影射了凱登在精神醫院裡遇到的病患或醫護人員。而凱登往地表深淵的航行,則象徵了他病況的起伏與治療過程。我跟著凱登往靈魂海洋最深處冒險,水天茫茫,回不了頭。凱登必須下到最深的深淵嗎?下去了又怎麼重見天日?出人意料的結局,讓我久久無法將書合起來。 為什麼思多克和舒斯特曼這兩位經歷、族裔、職業,甚至居住地都天差地別的作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關注精神心理疾病?巧合以外,不也間接凸顯了後現代人雖在許多方面傲視前人,但在心靈這片樹林迷路的旅人還是成百上千。 兩位作者都有和精神疾病患者長期共存的經歷,也對患者家庭有非常深的理解與悲憫。面對反反覆覆,高低起伏的療程,他們筆下沒有矯情,沒有偽裝,也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也從沒有放棄嘗試和盼望。他們寫作的雙重動機也相似:企求有類似掙扎的少年與他們的家人藉著閱讀覺得不孤單,同時引導一般讀者能對精神疾病有更整全的認識。 人們對精神疾病錯誤或不足的認識主要有哪些方面? 首先是「相逢不相識」。薇祺和凱登在故事裡從發病到有正確診斷都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在現實處境裡這樣的情況十分常見。 其次是「相識還不認」。即使有了初步診斷,病患本身或親朋好友往往不能平靜接受,除否認排拒以外,有時還伴隨複雜的羞恥罪咎感。問題是見不了天日的病,通常也是醫不好的病。書中凱登在這方面比較幸運,他的雙親雖然起初也是一頭霧水,但對專業治療的接受和配合度很高;薇祺的父親則在初期帶有強烈主見甚至偏見,好在對孩子的愛讓他慢慢開放。 最後一點常見的誤解是「揮手不重逢」。 以為精神疾病是短暫或獨立事件,實情是許多患者必須長期與疾病共存——病情可能得到良好控制,但不保證徹底康復。故事裡薇祺或凱登知道自己跋涉過了第一關,也都做好了面對第二、第三關的準備。 最後這一點——與精神疾病做好「長期抗戰」準備,是一般人最欠缺的,因此也是《挑戰者深淵》與《光之思憶》反覆強調的信息。對精神疾病與個人狀況的徹底認識,確實是患者能否敗部復活的關鍵之一。 我覺得這有點像慢性生理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態度、生活形態、藥物和其他治療的配合等等,都是患者能否走過山山水水的條件——薇祺、凱登,和現實裡眾多患有精神病的少年一樣,需要穿上身心全副軍裝來長征。 行文時,美國宇宙飛船朱諾號正對木星進行劃時代的探勘。人們探索外太空的觸角越伸越遠,然而回頭來想,有些孩子卻迷失在自己靈魂的宇宙裡。洪荒黑暗,人的眼睛睜得再大也看不到路;淵藬深不見底,人手垂下的繩索半空搖晃。 如果我20歲那年,沒有在憂鬱森林裡迷過路,我之後的人生肯定是不一樣的。那段從深淵裡爬出來的經歷,深深改變了我對憂鬱症的認識、處理情緒的方式,與人互動的重心。我不僅學會了聽自己的情緒心跳,也比較容易聽見他人的心聲。從這個角度來看,憂鬱症的經驗雖非我所願,但確實説明了我成為更平衡、更健康、更有同理心的人。在治療過程裡,學習以屬天角度來看自己和自己的軟弱,接受自己的現實,學會拒絕不真實的絕望感和羞恥感,是突破的關鍵。 每一個曾因自己與世界的無知偏見,將精神疾病抹上羞恥顏色的人,都需要透過種種方式為生命重新上色。閱讀好書無疑是重新上色的好法子之一。《挑戰者深淵》與《光之思憶》再次提醒了我,在海角天邊,在精神疾病患者最暗沉的角落,祂在創世以前應允的不離不棄的愛,會照亮角落裡的塵埃蛛網,會指向依然在那兒的天空。 凱登住院期間,曾經接收過一個特別的禮物。熱愛拼圖的女孩,給了他一塊拼圖,是一小角藍天。至終,凱登找回了他自己的整片穹蒼。 在心靈海洋迷路的少年哪,願你一次次發現,上面那整片天空,連同星星的記憶,祂都已經送給了你。 悅讀心語: 精神和心理健康一直都是成長的關鍵課題,而經過三年新冠疫情,這方面的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吧?最近一連串讓人憂心的數據,果然證實了這方面水漲船高的需要。我一直祈願,藉著各種管道——當然包括閱讀分享這個管道——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不再有默默在黑暗角落受苦的心靈! (本文已收錄入《尷尬少年游》一書,橄欖華宣出版)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