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光和鹽的比喻丨杜老師
2024/11/21 12:09:54瀏覽527|回應0|推薦1

光和鹽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們的生命如何像光和鹽一樣對他人有益處?讓我們一起來看杜老師的分享。

文人精神體質是否困擾過你?為靈魂把脈,跨過心靈搏鬥。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雲端講壇2:深耕作者靈魂系列》。

「13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它不再有用,只好被丟在外面,任人踐踏。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3-16和修版)

人如何善用生命?耶穌用光和鹽來比喻,講得又實在又貼切。原來人一生該如何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道家說歸向自然,儒家說依照禮數,這些都對,卻沒有用光和鹽比喻來得接地氣。用光和鹽來幫助人如何度過一生,使道理又清楚又明瞭。

光和鹽起作用的地方大不相同。鹽的作用大多在裡面,因它讓我們吃的東西不腐敗;而光的作用是照在外面,因它使四周光明,讓我們不走在黑暗裡。可是這麼說,好像也不盡能表達光和鹽的作用。比如鹽能調和,像鹽一樣的人能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一個團體有和諧的氣氛,就是外面的作用;而光能照亮,像光一樣的人能照亮我們的內心,當我們心中透亮,看出去的世界也不一樣,就是裡面的作用!

這裡說「鹽若失了味」是什麼意思呢?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鹽不就是氯化鈉,有鹽就有味道?但這句話放在巴勒斯坦就通。因那裡的人是吃死海的鹽,是一塊塊的天然鹽,而不是一粒粒的化學鹽。當吃的鹽塊沒了鹹味時,就只好丟在外邊了。因為失了鹹味的鹽塊,不能防腐,也不能調和味道,只能丟了;而鹽塊丟在哪裡,就會使那地鹽鹼化,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漠,只能「任人踐踏」了!

我認識一位資深編輯,年紀輕輕當上主編。任主編時他講話可是字字珠璣,令人心生敬佩!最近聽說他不做主編了,然後情況急轉直下,現在根本不知道他換職換到哪兒去了!最後一次聽他說話,已沒有以往那般有道理和力量!是否就是因失了鹹味?

耶穌這段比喻夾在八福和論律法的中間,好像在告訴我們,光和鹽是蒙福和律法二者的催化劑。光鹽可以幫助我們蒙福,也可幫助我們正確地對待律法!若福和律法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界(WHAT),那光和鹽就像幫助我們達到此地界的途徑(HOW)了。

這段經文的前一節這麼說:「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很多的。」這好像是「光」照向我們,使我們信心滿滿地走世上的路。後一節說:「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而是要成全。」又好像是用「鹽」把律法保護起來,使律法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會變得沒味、無用!

我家鄉有一老奶奶就像這樣。她是我們村中年紀最大的老奶奶,每個主日提著聖經,顫顫巍巍用她那雙小腳,走半小時的路去教會,風雨無阻。因她的關係,即使是在我最痛恨基督教的時候,我對她也保持著敬意。信主後,每年聖誕夜我們報佳音,最盼望的就是去她家了,因她那兒總有好吃的東西。她活得有光有鹽,有福也有律法!

不只是這位老奶奶,在我們周圍有太多光和鹽的榜樣,基本上眼睛看得到的,都有味道、都有光采。如我聚會的地方,幾年前一位弟兄得了骨髓癌。當消息傳來,大家全體動員,有醫療知識的開講座,告訴大家術前術後如何照顧;有些家庭組織做飯送飯;更多的人加入一天24小時的禱告。在我看來,這些弟兄姐妹都是光和鹽的美好見證!

耶穌用光和鹽來做比喻,同時也告訴我們一件事,就是光和鹽應適當使用;當然不能沒有,但也不能太多。因鹽,是調和味道,而不是佔據味道。味道太強烈鹹死人,對身體也不好。光也是一樣,我們需要光,但光太強烈只會傷人!

我很喜歡小說《紅字》,那是霍桑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那小說講到鹹味太濃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650年前後的美國波士頓,當時英國百姓來此定居。他們是一群清教徒,在英格蘭受詹姆斯一世的迫害,抱著創建人間樂土的理想來到新大陸。

故事女主角因未婚懷孕,被清教徒在胸口縫上了個大大的紅色的A,代表她犯了(Adultry)。他們以此紅字羞辱她,並教育民眾。人以為這種羞辱會讓任何人無法生存,可是想不到的是,她本性的樂善好施被人喜愛和敬仰,人們不但不嫌棄她身上的大紅A,反而爭相模仿。原以為會被迫害戲耍的大紅A,卻成了流行的記號!

在今年四旬節四十天操練中,我知道大家在施予上做得很多。對施予,有人認為「應當」做;有人不只想,而且行動上「要」做;有人就「是」喜歡給予的人。光和鹽的比喻,也常有理論上的「應當」、行為上的想「要」和實際上的就「是」。儘管認知不同,但我們都覺得做光和鹽是我們的本分。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日子,可是在世上卻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我們在世上做光和做鹽,是今日社會絕對不能缺少的人。

因我們的存在,這世界就有味道、有光明。我們的文字若是光和鹽,寫出來的會有溫度,引人嚮往。就像經文講的,鹽若失去味道,就失去鹽的特性,不能成為周圍環境不可缺少的東西。燈若點在斗底下,就失去燈的特性,不能為四周黑暗的環境帶來光明。我們的文字若失了味、沒了光,也一樣失了特性,一定會被捨棄!

願我們不斷在做光和鹽的事上有份,在認知光和鹽上有長進,以至於我們的筆寫出來的,不只是字而已,更是一粒粒有味道的鹽,一盞盞照亮四周的燈!

問題:請想一下,你是一個有光的人嗎? 你的光是否可照亮周圍的人?你是一個有鹹味的人嗎?你的味道是否剛剛好讓人不能沒有你?

—END—

作者簡介

杜老師

創文總幹事,專業電腦資訊管理,曾任職南加州一家醫療系統公司,提早退休後,以創文事工為重,也開始拾筆嘗試寫作,回應全民寫作的呼召,與您分享他的學習和反思。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137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