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28 10:55:44瀏覽415|回應0|推薦5 | |
從辛勤的漁夫,到影響人生命的使徒,「得人如得魚」的呼召讓人生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你渴望生從「得魚」走向「得人」嗎? 如何在流行文化中保持清明,不同流合污?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eC110《流行文化知多少課》。 18耶穌沿著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兩兄弟,就是那叫彼得的西門和他弟弟安得烈,正往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19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20他們立刻捨了網,跟從他。(太4:18-20) 「得人如得魚」的概念,在馬太、馬可、路加福音中都有提到。俗話說「重要的話說三遍」,如今「得人如得魚」在經上也說了三遍,當然有它的道理! 施洗約翰傳信息的方式有點像開店,他在約旦河邊等人來聽道,人自己找上門。相比之下,耶穌傳信息則不在固定的地方,祂是主動出擊、到處尋找有需要的人。所以祂的門徒不會自己找上門,而是祂一個個地找。祂不但呼召門徒來跟隨祂,還盡心盡力地帶領、教導他們,真正做到了身教重於言教! 當時,祂在自己的家鄉拿撒勒沒受到應有的歡迎,就下山往東行來,來到加利利海邊,開始在那裡工作。因加利利海邊盡是捕魚人,所以祂十二個門徒當中,最早被召的彼得、安得烈、約翰和雅各,都是在加利利海邊捕魚的人,也都是在捕魚時被召! The Calling of St Peter and St Andrew,Pietro da Cortona 耶穌善用比喻,其實善用比喻者必須能觀察身邊事物,而且不止是觀察,還需深入地了解它們的內在邏輯。耶穌仔細觀察這些捕魚人,他們整天勞力,但不一定有收穫,日復一日地做同樣的事,心中必有些遺憾。耶穌的比喻——「得人如得魚」——於焉出現! 耶穌成長於山間,做的是木匠行業,祂怎能對捕魚一事知道得那麼清楚呢?若沒有仔細觀察,深入地洞見,是講不出這樣的話來的!然而祂竟能用「得人如得魚」的比喻來呼召他們。對彼得等人來說,這樣的呼召真是直擊內心,讓他們澎湃不已! 「得人如得魚」的呼召,不但召聚了昔日在加利利海邊的漁夫、在猶太地的以色列人,今天更召聚了我們!這句「得人如得魚」,使他們有新眼光,讓世界翻天覆地地變化。他們不再是沒文化的人,而是「得人如得魚」的門徒。「得人如得魚」的呼召讓他們生命擴展,他們不再是漁夫,而是引領靈魂到創造主面前的門徒! 我們今天看這些門徒,他們確實活出「得人如得魚」的呼召;他們離開自己的職業、離開自己的家人,跟著耶穌三年風餐露宿,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三年後當耶穌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又升天後,他們繼續做「得人如得魚」的工作。這些門徒中有好死的——不多,也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他們是「得人如得魚」最好的榜樣! 如果說職場就如漁場,我們一出生就落在漁場了。我們一生都在預備過漁場的生活,無論看天色、準備技能等,都是為能做個稱職的漁夫而準備。好不容易預備妥當,抓到魚了,可是原本還活蹦亂跳的魚,一下子就死了、臭了。所以不但要會抓魚,還得學習如何將抓到的魚快快脫手換成銀子!生活就在這捉與放中,捲入了一個個無解的循環;我們在漁場裡載沉載浮一生! 耶穌的另類思考——「得人」,顛覆了傳統的命定,把未來的希望還給我們。祂使彼得、安得烈等人有機會跳離宿命,而重新審視人生。由「得魚」的「不得不」,到有「得人」的盼望!我們一樣,也有跳離漁場而進入「得人」工廠的機會! 當進入「得人」工廠,我們工作的物件不再是魚、不再是利,因再好的利益到手就死了——就像魚一樣。如果我們工作的物件不再是魚而是人,我們當然會以發展關係、餵養顧惜人的靈魂為要,我們會致力於使人重新有天父的形象。得了人,不但對他一生有益,而且對社會國家也大有用處! 我是傳統文化的領受者,在不知不覺當中一生都使用二分法。比如說不信的時候,不與基督徒交往,信了以後不與非基督徒交往。所以我也把「得人」與「得魚」分成兩個世界,那是天與地的分別,現在想想都覺得莫名其妙! 譬如我尚未退休時,從沒把職場中的同事當人看,我看他們就是職場競爭對手,或者就是要捕的魚!因我根深蒂固的二分法,活活把「得人」的機會,變成「得魚」的短線操作!不過,知道自己的短處永遠不算晚,因抱怨生活,還不如對環境有正面影響來得好!現在想想,對周遭人如同對待弟兄姐妹一般,大家相親且相愛,會有什麼難處呢? 其實從「得魚」轉而「得人」,不是那麼無跡可尋。在現實環境中,沒有「得魚」的參考點,哪能找到「得人」的路呢?彼得因捕魚的關係,知道魚到處都有,才有「得人」的機會!保羅因曾是法利賽人,經法利賽人嚴格的訓練,才能條理清楚地將基督的道理帶到人群當中。他也是因有「得魚」的參考點,才能找到「得人」的路! A Fish Market with the Calling of Peter and Andrew, Jan Brueghel the Elder 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翻轉。以色列人出埃及,不就是嚮往迦南地的蜂蜜與奶嗎?而我們「得人」,不也是嚮往天父的恩典與榮耀嗎?當我們「得人」時,世界會有更多的愛,人會有更多的彼此相愛;當我們「得人」時,天父的恩典慈愛和人的尊貴榮耀就會相對彰顯出來!社會中的浮躁和不公就相對減少! 在我們周圍「得人如得魚」的例子真多,不說別的,我們熟知的孫中山先生,原從事高端醫療工作,有很好的前途。可是當他看到滿清後期的情況,就毅然決然地放下養生的醫學,投身一條「得人」的路,對中國影響巨大。他做大總統時,70%的政府人員都是基督徒,為民主國家打下了好基礎! 又如以色列王大衛,天父呼召他出來,從一個牧羊的小孩到牧人的王,從看守羊群到看守國家,他是另一個「得人如得魚」的榜樣。以色列人至今仍懷念他,連國旗上的記號都是大衛之星! 文字人更當從「得魚」轉向「得人」,因為我們的筆是服事人而不是服事瑪門。下筆時心中要有人,要向人的靈魂說話!我們說的時候心中有人,不會一開口就把人嚇跑了。向人寫就如同向天父寫一樣,是多麼莊嚴的使命。我們因代天父向人寫,就成了祭司,成了人與天父間的橋樑!如此,就有「得人如得魚」的開始了! 思考題:你的寫作是在為「得人」而寫嗎?你怎麼知道「得人」了呢? —END— 作者簡介 杜永浩 創文總幹事,專業電腦資訊管理,曾任職南加州一家醫療系統公司,提早退休後,以創文事工為重,也開始拾筆嘗試寫作,回應全民寫作的呼召,與您分享他的學習和反思。 課程推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