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8 09:54:31瀏覽1301|回應0|推薦4 | |
一首詩,帶給作者一個夢想。跟隨作者前往康河,我們的夢想是否也被喚起? 水仙 威廉·華滋華斯 我孤獨地漫遊,像一朵雲, 在山丘和谷地上飄蕩, 忽然間我看見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開放, 在樹蔭下,在湖水邊, 迎著微風起舞翩翩。 連綿不絕,如繁星燦爛, 在銀河裡閃閃發光, 它們沿著湖灣的邊緣, 延伸成無窮無盡的一行;我一眼看見了一萬朵, 在歡舞之中起伏顛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著舞, 水仙的歡欣卻勝過水波; 與這樣快活的伴侶為伍, 詩人怎能不滿心歡樂! 我久久凝望,卻想像不到 這奇景賦予我多少財寶—— 每當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們常在心靈中閃現, 那是孤獨之中的福祉; 於是我的心便漲滿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在大一英文課本中,我讀到這首英詩《水仙》,讓我對劍橋充滿嚮往,憧憬在康河畔,坐擁一片鮮黃嫩白如繁星般綿延的水仙,綻放在綠草如茵的大地上。這個潛藏我心深處的夢想,因為工作遇上瓶頸,前途一片茫然,成為我當時唯一能夠抓住的目標盼望。於是我花了一年時間準備資料,下班時間努力學習英文,終於在1992年4月,踏上那片夢想之地。 英國的四月天,空氣中仍透著一股濕冷。步入希斯羅機場,等候語言學校接機的時間,我認識了一位香港女孩,她和我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天開課的同學。我們在等待同一位司機的過程中,交換了彼此的夢想。想來,每一個初到英國的學子,或許心裡都懷揣著不同的夢。 司機將我們載往劍橋。我只記得一路灰暗的天氣,公路旁放眼望去的景色,是遍佈在草原上的一朵朵羊、一團團羊群的身影,沿途經過的建築一如圖片中的古典;然而我心中充滿對未知的擔憂,初次遠離家鄉的膽怯,似乎讓我沒有心情欣賞風景。車子下了高速公路駛進劍橋,一幢幢磚房斜頂的建築映入眼簾。司機將我載到寄宿家庭門口,83歲的老奶奶妮莉已經在門口等候我。 「桃紅嫩粉滿樹梢,千姿百媚迎春嬌;一夜新雨瀟瀟落,清晨陌上櫻雪瑤。」這是我根據對寄宿家庭所在櫻花郡(Cherry Hinton)的第一印象譜寫的詩。經過初到劍橋忐忑的一晚,次日清晨步出門外的驚豔,一掃我不安的心情。我漫步在鋪滿櫻樹花瓣的步道上,來到語言學校,展開重返校園的生活。 這裡是林徽因筆下描繪的人間四月天:「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充滿詩意的小鎮,充滿詩意的季節,成了我心中永遠忘不了的四月。 在劍橋第一年的春天,我專心適應學校生活,還來不及捕捉季節的美麗,就已經進入夏天。8週語言學校課程結束,原本計劃好的兩個月歐洲自助旅行又快要出發,但語言學習卻還沒搔到癢處就要離開,著實太可惜了。幾經考慮,我決定到大學語文中心報名秋季開課的語文鑒定考試班,給自己一個學習目標。於是我有機會在第二年春天,仔細品味康河畔的水仙。 春天來了,同學們問我要不要去「The Bank」。我好奇為什麼大家都要去「銀行」,難道有什麼特別活動?大家說要去看「Daffodil」(水仙),這個對我而言充滿魔音穿透魅力的單詞,喚起我對華滋華斯的記憶。但是為什麼得去「銀行」看呢?後來才弄明白,The Bank不是銀行,指的是康河畔(The Bank of River Cam)。於是被一行人嘲笑著來到河畔。春光旖旎的午後,康河散放的逼人景致,勾住了我的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口裡不禁哼唱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任美得化不掉的景致在我心中沉澱。萬點繁星般燦爛閃爍在綠坪中的水仙,迎著風向我微笑,鮮黃的左搖曳,嫩白的右擺舞。眯起眼來,似乎看見一叢叢綠色仙女棒,噴灑出晶剔亮麗的火花。 魂牽夢繫多年的畫面映入眼簾,我終於親眼看見、親手摸著;耳邊傳來鳥兒鳴唱的歌聲,撲鼻而來的是綠草芳香。跟我一同比肩而坐的同學模樣我已記不清,康河畔的水仙卻依然清晰呈現在我腦海中。 劍橋生活的每一寸記憶,都為我開啟嶄新的生命經驗。上帝為每個人編寫的劇本都不一樣,在我還不認識神以前,祂已經揀選了我,為我往後的生命經歷埋下許多伏筆。 大自然植物的精彩紛呈;家家戶戶門前雅緻的花園;廚房裡烤蛋糕的香味;星期天陪老奶奶上教堂;幫房東伯伯種番茄,整理菜園,DIY組裝傢俱......我懷念那一段暫停工作悠閒的慢時光,嚮往英式田園生活,也感恩那段時間福音的種子播在我的心土中。 我在劍橋認識的第一個朋友妮莉,獨自一人以照顧寄宿學生為生。她嬌小的身軀頂著一頭白髮,一邊做飯一邊搖晃著身子跳舞;將我吃不完的食物倒在後院草坪上,看著群鳥飛來奪食,興奮地拍手叫好;星期天傍晚,電視播放著詩歌敬拜節目,我們一起跟著歌唱。 我短短8週的語言學校生活結束後,妮莉必須接待下一位學生,於是她介紹我到鄰居空置的老房子居住。即使已經搬離她的住處,她知道我喜歡烤蛋糕,還不時幫我搜集食譜;偶爾我們打打電話彼此問候,有時和她相約到附近小酒館Robin Hood Pub吃頓飯,有時一塊上教堂...... 記得陪妮莉去教堂時,曾經順道繞到教堂墓園她丈夫的墳前,她說她死後也會住在那兒,我以後若是回劍橋,如果她不在了,就去那兒看她。當時稀奇她怎能如此淡定地面對死亡,似乎那兒不過是她人生終結的居所,沒有什麼好難過。如今我認識了神,才想起妮莉心中那股篤定,或許就是信仰帶給她的盼望。 往後每次回英國探訪好友,我不忘帶束花去看她。她90多歲住進名叫The Holly的安養中心,我每回到劍橋仍去The Holly探望她。看見她指甲上擦著鮮豔的顏色,仍能叫出我的名字,我就為她獨立開朗的生命而感動。最近讀盧雲《最大的禮物——生與死的靈性關顧》,書中提到:「我試著用心擁抱曾經活著的人,擁抱雖然死去卻持續以行動和話語來充滿我、鼓勵我的人......能夠感受到與許多已故者的連結,並發現喜樂與平安從連結裡湧流,是一件多麼棒的禮物!」 相差半個世紀的年齡距離,似乎並不影響我與妮莉的友情,這段忘年交讓我見識一個生命的寧靜與豁達。從那一年四月走進她溫暖的小屋,望見門前那棵盛開的櫻花樹,上帝似乎就已巧妙地安排,讓信仰在我心中萌芽。祂為每個人編寫的劇本不同,卻要我們認真而精彩地演出。劍橋的場景就是我的人間四月天,妮莉像一粒麥子落在土裡,我是那從土裡發出的芽,是她生命結出的果子。 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拾起河畔金柳,徜徉於波光的豔影,我心中的劍橋永遠停留在四月,那兒有滿樹櫻花瓣如雪散落,有遍地水仙花如星繁點,還有妮莉為我熨平的襯衫,為我端上桌的炸魚薯條,以及教堂墓園裡一抔黃土前,我擺上的一束水仙。 -END- 作者簡介 樸慧芳 中文系畢業,從事出版編輯工作多年。2019年參加創文「點燃文字火種」文字營,回應莫非老師文字事奉的呼召,心中寫作的火苗被挑旺。現積極參與創文網路課程、工作坊及讀書會,為成為一名文字精兵而努力。 參賽資訊 圖書推薦 《天國的影響 上帝的時間》 莫非 著 超越, 不只活在此時、此刻、 這一個地方, 而是會問, 我、你、他, 在這世上 所做的每一件事, 是否都有 天國的影響和意義?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7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