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築夢現實—讀文學宣教士凱薩琳·佩特森作品有感丨黃瑞怡(附音頻)
2022/05/28 16:32:39瀏覽710|回應0|推薦3

凱薩琳·佩特森40多歲才出版第一本少年小說。她曾總是在四個孩子的奶瓶尿布、鍋碗瓢盆間,抓住零碎空當不停地寫......成名後被問到,為何選擇為孩子寫作?且聽她的回答!

進入文學,寫出信仰。訓練批判思維,讓閱讀與寫作相遇——請查看文末W130《普通讀者文學隨筆課》海報詳情。

數百年來,成千上萬的西方宣教士攜家帶眷,在神州大地流血流汗,為要讓中國百姓能得著福音的好處。福音種子撒下了,第一代宣教士安息了,而他們的後人有否接下福音的棒子?是否有人以創意的方式,向新世代傳播天國的好消息?可幸的是,在兒童和青少年文學世界裡,就有不少宣教士的後人,用新鮮故事傳達永恆的真理,其中凱薩琳·佩特森絕對是佼佼者。

在歐美甚至全球兒童青少年讀物界,凱薩琳·佩特森(Katherine Paterson,1932—)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她四十來歲才出版第一本少年小說,多年來惜墨如金,作品卻幾乎得遍主要獎項(注1),代表作被翻譯成近30種語言。在數不清閃爍獎牌的後面,隱藏著她對神、對人、對文字堅持到底的心。這位願意靠神的恩典來堆砌文磚字牆的靈魂建築師,與中國的福音疆場有深厚的淵源。

人生急轉彎

1932年,中國江蘇鄉村,正是金風送爽的晚秋,長老會宣教士鄔曼德(Womeldorf )夫婦雀躍迎接次女凱薩琳出世。

凱薩琳在中國農村長大,中國話是她的母語,玩伴也幾乎全是中國孩子,最愛吃的餐點是蒸餃。1940年,「珍珠港事變」前一年,因中國局勢動蕩,已經危及外國宣教士人身安全,鄔曼德全家遣返美國,暫居北卡羅來納州。

家境窘困,穿著二手舊衣,英語口音濃重的凱薩琳,立時成了新學校裡眾人嘲諷捉弄物件。美日開戰後,對亞洲地理一知半解的同學,甚至謠傳她是日本間諜,天知道當時她對侵略中國的日本人何等反感!

個性害羞膽怯的凱薩琳,不知如何為自己出頭辯駁,她的生存之道,是常常縮進自我編織的白日夢中,圖書館自然成了她最喜愛的避風港。不過就連這個小小避風港也得經常換地方;因父親職務經常調動,凱薩琳在十八歲前,搬了近二十次家!在她成長過程中,永遠去除不掉那個「新來小孩」標籤,也擺脫不了「局外人」的困境。

1950年,凱薩琳進入田納西州國王學院,主修英美文學,之後於長老會基督教育研究院拿到碩士學位。雙十芳華的她,經過西方文化洗禮,依然保有童稚時熱愛中國的心腸。她原本一心想追隨父母腳步,回中國做宣教士,但五十年代神州竹幕深鎖,她想方設法還是不得其門而入!研究所好友極力鼓勵她「給日本人一個機會」,學習愛敵人的功課,去日本宣教。幾經掙扎,凱薩琳來到這個她自幼懼恨交加的「敵邦」,從零開始,學習語言文化,在沖繩島鄉間挨家挨戶傳福音。四年間,舊有怨憎慢慢轉變成對大和子民的愛與尊重,到一個地步,凱薩琳預備將一生奉獻給東瀛。

上帝的道路,常高過人的道路。1961年凱薩琳遵差會規矩,回美述職一年,在旅途中巧遇年輕牧師約翰·佩特森(John Paterson),三個月後兩人成婚。凱薩琳人生又一次急轉彎,再度經歷神恩手的破碎與重整。

曲折創作路

初為妻子、人母,她受邀為長老會編寫週日課堂教材。兩年後教材出版,她發現自己對寫作有些欲罷不能。她想嘗試自己最愛讀的文體——小說。那時她不知「想寫」小說和「寫出」小說中間,橫亙幾重山!

從60年代到70年代初,凱薩琳在四個孩子(兩個親生,兩個領養——一個來自香港孤兒院,一個是阿帕拉契原住民後裔)的奶瓶、尿布、鍋碗瓢盆間,在支援丈夫繁重牧會服事間,抓住十分鐘、十分鐘的零碎空當,不停地寫,不停地寫。打字機印出的文稿,佔滿一個個檔案櫃,卻沒有發表機會。在那段如同埋藏地裡的黑暗時代,牧師丈夫是她唯一的讀者。他不停歇地為她加油打氣,甚至堅持讓妻子在報稅表職業欄填入「作家」,而不是「家庭主婦」。

七年過去,凱薩琳還是沒有完成任何像樣作品。一個朋友看不過眼,拉著她參加成人學校創作班,終於,她熬出一個值得出版的故事。

不過「值得」出版,與「能夠」出版又是兩碼事!兩年間聯繫出版社,碰了許多釘子,直到1973年《菊花之印/The Sign of the Chrysanthemum》終得出書,次年《夜鶯悲歌/Of Nightingales that Weep》問世,兩本以十二世紀日本幕府為背景的歷史小說皆獲好評。1975年歷史懸疑小說《偶戲大師/The Master Puppeteer》贏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後,她的創作生涯就再不缺乏榮譽和掌聲。

認真待少兒

成名後,凱薩琳常常被問到,為什麼選擇為孩子寫作?一開始這個問題十分困擾她,因為對自己突見天日的作家身份,她都還在思考適應當中。再過一段時日,她理解到,這個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隱藏著一個意識形態危機:許多人以為,為孩子寫作是二流作者的事。而大眾不認真看待童書作者,本質是因為大眾並不認真看待孩童!

凱薩琳數十年堅持留守少兒文學領域,因為她相信孩子值得被認真對待。她自己艱困波折的童年,説明她對孩子的內心需要特別敏感。她愈多傾聽自己內裡的聲音,愈多積累與兒孫互動的經驗,愈多接觸少兒讀者,就愈愛孩子,愈想為他們說故事。

「創作靈感哪裡來?」這是另一個凱薩琳經常碰到,卻不易回答的問題。故事的花卉無法在真空綻開,創作土壤是她積累的生活經驗,包括童年點滴,也包括四個兒女的成長經歷。寫實小說經典作品《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Bridge to Terabithia,1977》,緣起次子大衛八歲時,好友因雷擊意外死亡的經驗,和她自己中年走過癌症幽谷的恐懼。另一本《吉莉的抉擇/The Great Gilly Hopkins,1978》,不僅紀念她個人極喜愛的英國基督徒詩人霍普金斯,也取材於凱薩琳嘗試成為寄養母親的失敗經驗。

聖經的啟發

在成為作者之前,凱薩琳是手不釋卷的讀者;在成為專業作者之後,她讀書更勤。有哪些書是她從小至今一讀再讀的呢?據她自述,首選依然是聖經。

凱薩琳鍾愛聖經,不僅因為它是真理的源頭,也因為從其中能汲取生命和寫作的養分。聖經敘述有起點、有終點的「故事性」,在寫作情節上給她許多啟發。她強調,聖經的美來自三方面──單純、和美、光照。作為少兒文學作者,即使作品裡突顯許多現實問題,她最希望遣詞用字也能單純,字裡行間呈現協調,故事資訊能光照讀者的處境。

她說,她絕不是上帝,字句耕耘出的各個故事,重點不在「解決」讀者的問題。但她切望自己用心訴說的故事,用心磨塑的人物,能成為讀者心靈的青草地、溪水邊,他們在混亂黑暗的世界裡可以小憩在這些故事裡,再往前跋涉時,手裡多了恩典的燈。

向上的筆力

不論是歷史小說或寫實小說,凱薩琳書中的主人翁通常都是孤獨的,必須獨自面對內在、外在的挑戰,尤其是父母缺席的難題。但在形形色色困難裡,她的故事卻不讓讀者感到晦暗沉重。凱薩琳作品的向上力量,來自她勇於呈現人物與問題的真實情況,字句間洋溢幽默感與戲劇性,並且既堅持道德原則又能避免說教口吻。她向上的筆力是怎麼達到的?我想至少有四方面:

01 人物的真

凱薩琳的若干作品,主題或人物遭到保守派批評,比如《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在70年代常被列為兒童圖書館禁書,因有人認為,童書裡不應該鋪陳男孩女孩的友誼,更不應該提及死亡這樣嚴峻、沉重的主題。《吉莉的抉擇》也曾多次被列入拒絕往來戶,因為故事前半段被寄宿家庭踢來踢去的吉莉,經常口不擇言,不是孩子行為的好榜樣。弔詭的是,這兩本書都得到紐伯瑞獎,銷售歷久不衰。

而對毀譽參半,凱薩琳堅持不說教、不呈現樣板人物、塑造主人翁真實樣貌的理念。她相信讀者的判斷力,不會隨便模仿書中人物不當言行,但會因角色的成熟與成長,得到啟發。

當被詢及她如何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時,凱薩琳回答,她不覺得自己能憑空塑造人物。她首先努力去認識筆下的角色,過程可能要花上幾年時間,直到這些角色成為她腦海中可交談的物件,她才能將他們編織進書頁中。

02 問題的真

不論大人怎麼想,從古到今,孩子本來就要面對、經驗各式各樣問題。這是凱薩琳一直深信的。她的貢獻不僅僅在於勇敢指陳許多少兒作家迴避的地帶──遺棄、死亡、娼妓、貧窮、身心障礙、手足嫉恨......更在於她對困境中的靈魂保持悲憫之心,分寸拿捏得恰當,寫出的情境既不煽情虛矯,又帶著深刻的同情和理解。

1980年出版的《孿生姐妹/Jacob Have I Loved》,故事原型可追溯至舊約的以掃、雅各雙胞相爭,但凱薩琳能絲絲入扣地掌握主角露易絲對妹妹的不平心理,實因她也曾深深覺得,在自己的手足之中,她是平凡、灰暗、被忽略的那一個;她也曾陷落生命幽谷的陰影底,經驗妒火燒灼之苦。換句話說,她筆下的人物之所以如此真實,是因為她在情感上與這些角色連結。

03 幽默感和戲劇性

凱薩琳大部分的作品並不像「心靈雞湯」一般容易消化,她也極少在故事裡插科打諢。但她的敘述時常散發幽默感與戲劇性,使故事有力卻不過於沉重。在《吉莉的抉擇》中,冥頑不靈的吉莉與收養她的特拉特太太之間,就有不少讓人忍俊不禁的片段。1999年出版的《牧師之子》,骨子裡是嚴肅的信仰背離與追尋的主題,但羅賓──這個決定在世界末日降臨前,背叛天父、吃喝快樂的小小浪子──所作所思,卻讓讀者笑聲連連。

04 堅持原則但不說教

凱薩琳是長老會傳教士之女,牧師之妻,又從神學院畢業,一生信仰虔誠,道德意識強烈。但她並不喜歡書評專家、學校老師追問她,某某書想要教導孩子什麼大道理?因為她創作的動機並不在說教,而在「說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當談到信仰與創作時,她如是言:「C.S. 路易士說過,『作品不能在作者以外(The book cannot be what the writer is not)』。我是基督徒,儘管我有意避免說教,我的信念仍然會貫穿我的文字......不可否認,如今是一個『後基督信仰』時代,大多數作家不是基督徒,對我們這些持守信仰、又關切世代傷痕的人而言,挑戰在於:如何將恩典與盼望的資訊流通於故事的骨髓筋脈之中,而不是像花花衣裳般秀在外頭。」

為神而冒險

凱薩琳在讀研究所時,一位她敬重的教授問她,有沒有想過寫作這條路?她當下的反應是:「我可不想讓世界又添一個不入流的作者!」教授反問她:「但如果寫作是神對你的呼召呢?」

寒暑似水流過,她漸漸明白,如果不願意冒險被貼「平凡」、「不入流」標籤,就無法成就任何事工。文字路起步以前,沒有人能保證你將寫出曠世巨作或一輩子耕耘也寫不出像樣作品。但如果因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就永遠沒有作品產生。凱薩琳·佩特森願意為神冒險,也努力持筆建造生命聖殿。築夢三十載,她的作品牢牢植根於歷史與現實,呈現人性磚磚瓦瓦的掙扎,但總在開闢出「天窗」,透進夢想和恩典的星光。

悅讀心語

非常喜愛敬重凱薩琳·佩特森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對她的中國背景也覺得特別親切。已近九十高齡,她不僅持守信仰和創作,也啟發了下一代的基督徒學者和作者。從學者作家施密特到中生代佼佼者迪卡密歐,都受到她深厚影響。生前一直支援她寫作的牧師丈夫,顯然是她能堅持馬拉松文字路的關鍵人物。凱薩琳不僅寫出了能傳世的小說,她的演講和議論集也值得讀,當然她的生命經歷更是雲彩般的見證。

注1:

包括兩次美國國家圖書獎,兩次紐伯瑞金獎,1998年獲頒在國際少兒文學界有「小諾貝爾獎」之譽的國際安徒生獎,2006年獲另一個國際大獎——瑞典政府阿斯特麗德·林葛籣紀念獎(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資深同工。《飛揚》雜誌2011年徵文比賽首獎。著有《藝出造化意本自然——楊志成的創作世界》。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461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