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23 10:14:06瀏覽1323|回應1|推薦2 | |
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這是一個審視我們與書關係的契機:在你的生活中,還有紙書的存在嗎?你是否願意和書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 借閱讀,體察人心,解讀世代,建立素養。歡迎您查看文末海報,瞭解R100《讀者課程》。 請問你現在的生活中,還有讀書這一行為嗎? 你和書之間,還存在著任何關係嗎?此處所說的「書」,主要以紙本書為主。雖然,電子書已興起,也被E世代年輕人所推崇,但根據2023年美國調查統計,40%的美國人仍然閱讀紙本書,閱讀電子書的人佔21%,聽有聲書的佔19%。(注1)無論出版和購買,在整個書市上,電子書還屬於非主流。 而且不同媒介的閱讀,對讀者的影響到底為何?這在《書蟲落網有出路》一書中有更深入的探討。因此創文推動閱讀,還是以「紙本書」為重點,此中也涵蓋各種形式的雜誌或報紙閱讀。 那麼再問一次,你生活中還有書的存在嗎?除了聖經,你家中還有其他書的存在嗎?你和書是否存在著任何關係呢? 我們和書的關係,常可從我們離書有多遠看得出來。有人是一臂之遙,家中處處有書。躺在床上,一伸手一本書;坐上馬桶,一反手也是一本書;一人吃飯,更用書來加菜下飯;看醫生、在餐館等人、坐捷運或等在車中,皆是隨手一卷,書不離手。 但也有人和書的距離是十萬八千里遠。一提到書,便要想想「在哪裡呢?」經過一番翻箱倒櫃,找到的可能是過去在學校用過又捨不得丟的一摞課本。相信我們很多人家中都可找到這樣一摞過時的大學學科課本。 對這樣的人,他生命中沒有正在等候他打開,或進行到一半的一本書。若要找資訊,他可能上網或翻手機就達到目的。沒有書,他也不覺得生命中會有任何缺憾。 也有人和書的關係若即若離,年輕時還算半個文藝青年,買過一些文學或人文書籍;但後來因為生活、工作或服事忙碌,書籍全被棄置冷宮,且不再會補充新秀。偶而想起,會去書架上找找有沒有什麼當即還有胃口一讀的書;但卻不會再買新書,因為已不清楚現在新出版的書有哪些了,可能也不知要到何處去買。 自然,也可以從你對書是否買得下手看出。有人覺得一本書十多塊美金太貴,但花錢買波霸奶茶或星巴克咖啡卻可不經思考。然而可知,兩三杯波霸奶茶的錢就夠買一本書?買書其實是生命裡最合算的一項投資了,因為十幾塊美金就可汲取他人幾年心血所寫下的生命結晶,用來投資自己的精神和心靈世界。 送書,也是最物超所值的贈禮了。因為是針對對方的生命需要,提供精神或屬靈的寶貴資源。然而受者若不瞭解書對一個人生命的重要性,很可能只會覺得書這樣的禮物有點秀才人情,似乎顯得過於微薄。所以碰到婚禮或生日,書常常還要搭配一兩件其他禮物才送得出手。 大部分人對書的態度只像過眼雲煙,從未想過要和書發生什麼關係,也不會花時間追求或尋找某一本書。以為書只是個工具,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用過即丟;無須花心思與之經營一個固定、長期,又有品質的親密關係。 更遑論瞭解書在文化中是怎樣一種重要的座標來源。不知若要瞭解所處的文化環境,就需要進入書林來學習。對文化來說,其實書是一集體靈魂,一個社會記憶儲存銀行,更是可以和他人共用的信息傳承。 讀書記錄,也可看出一個人的成長紀錄。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寫自己閱讀書的「傳記」?也就是你個人的閱讀史(Reading Biography)。有些人喜愛收集東西,比如說有的收集貝殼,也有的收集明信片或石頭。收集東西除了保值,很多是把「自我」投資在那些可以定義「我是誰」、「我過去是誰」、「我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東西裡面。 而個人藏書,也就形同個人生命回憶的收集,它可以反應我們的自我。無論是尚未讀,正在讀,或已讀過的書,不只說明我們曾去過的世界,也呈現我們希望未來抵達的世界。不但代表我們過去的精神歷史,也代表我們的未來想像。所有我們藏書的實體組合,即是成就我們之為「我」的世界。因此,也許要問的是:你的藏書,是否可以反映你是誰?是否可以反映你的過去?和你可能的未來? 無論有意識無意識,你的藏書裡,已埋有你成長史的線索了。回去看一下,那些線索是否完整?或者殘缺?其實現在補充,你還來得及。 注1:https://today.yougov.com/entertainment/articles/48239-54-percent-of-americans-read-a-book-this-year,54% of Americans read a book this year (本文選自《書蟲落網有出路》,道聲出版社)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