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13 14:48:09瀏覽953|回應0|推薦4 | |
您是否會為閱讀「設限」?其實,跨越自我進入另一世界正是閱讀的美好之處。讓我們一同跟隨作者,跨越種族、文化、階層等各類疆界,感受「無疆界閱讀」的廣闊。 如何啟動閱讀DNA,從讀書中獲益?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雲端講壇3:全民閱讀/讀書會系列》。 若問您,「閱讀」像什麼?您會如何回應? 對多數讀者而言,閱讀可能是「悅讀」,讀自己喜歡的書,享受其中樂趣。或者閱讀目前人生階段需要的書,在書中找尋答案。也有想拓寬自己,讀各種書籍,豐富人生。 然而,對創文而言,閱讀不僅為愛好、需要或享受,更多的是「跨越」,跨越自己熟悉的領域,乘著作者的翅膀去翱翔、探索,進入「無疆界」閱讀,從而擴展視野。 那究竟什麼是「無疆界」閱讀? 莫非老師分享到:「無疆界」閱讀的特點就是閱讀不設限。雖然所有閱讀都是跨越自我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然而,『無疆界』閱讀的跨越會比一般要大,所讀的書比較不是任著自己的個性喜好,放鬆消遣閒閒地讀。而是,帶著興奮和好奇,進入平常不容易進入的一個世界。在閱讀中借作者的眼光來認識、學習和認同這一陌生的世界。讀到最後,卻可能發現自己原來回到出發的原點了。因為人性深處全是共通,在無疆界閱讀中,會特別感覺『出發,就是回歸』」。 是以,從2012年底創文核心同工讀書會成立,2014年創文社區讀書會正式啟動,到如今,每年閱讀莫非老師精心慎選的「無疆界」閱讀書目,一年4本,幾年下來,已讀了近30本書,宛如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所讀之書以文學小說為主,非文學小說為輔。歸總涉獵了跨越種族、文化、國家、疆界、階層、人權、文體、視角、生命傷痛及終極關懷等多元、多面向的書籍,透過不同作者對生命的詮釋,開啟讀者心靈之窗,搭起一座深度對話的橋樑。 現在,且容我帶您進入創文「無疆界」閱讀天地的每個小站,一窺究竟。 #第一站 跨種族,學習人性的尊嚴。代表作有《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 《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是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美黑人女性瑪雅·安吉羅書寫自3歲被父母拋棄,一直到16歲未婚生子的回憶自傳小說。書名出自美黑人詩人保羅・勞倫斯・鄧巴(Paul Laurence Dunbar)短詩《同情/Sympathy》中的詩句「我明瞭為何籠中鳥歌唱,啊,我也是......當他捶撞欄杆,可能獲得自由......」當時的黑人,尤其是女性,有如籠中鳥般活在種族、階級、教育、文化、性別的不公中,瑪雅依然唱出獨特的的生命樂章。 全書的亮點是,瑪雅為發生在她人生中的每一事件賦予有意義的詮釋。就如莫非老師在《故事與意義》系列講座中所說:「不在故事本身(what),而在如何去看這個遭遇,並且用詮釋來提煉出故事的意義(why)。」讀她的故事如沐春風,很有啟發,是回憶書寫很棒的範本。 #第二站 跨文化、歷史傷痛,意指從讀者的華人文化去認識跨國家的文化、歷史。書籍有《莎拉的鑰匙》、《說謊者雅各》及《白噪音》。 法作家塔季雅娜·德·羅斯奈的《莎拉的鑰匙》與前東德著名猶太裔小說家尤瑞克·貝克的《說謊者雅各》帶領讀者走進二戰時期猶太人遭遇大屠殺的悲慘傷痛歷程。 《莎》的故事圍繞在莎拉緊握的鑰匙上,開啟了一段塵封已久且不堪回首的歷史往事。本書的亮點不是控訴、渲染,而是讓人見到大時代的無奈與苦痛,也讓人見到戰亂時代人性中仍可能存在的溫度,以及救贖的力量。 《莎拉的鑰匙》,寶瓶文化出版社 《說》是主角無意間在猶太人隔離區說的一個善意謊言,卻帶給同胞在絕境中求生的希望。本書提出兩個結局,一個是無奈的真實版本,另一個則是符合作者希望的終結。表面上是胡扯一場,然而卻是對一個面臨大屠殺的群體如何解脫之遐想,也是突破傳統種族滅絕歷史慘絕人寰情節的另類敘事法。 美作家唐·德里羅的《白噪音》則進入美國文化,描繪後現代人受到媒體、污染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壓迫,甚至死亡恐懼的威脅,而做出荒腔走板的行為。作家南方朔給本書的評語:「後現代的『死亡恐懼』新經典!」 #第三站 跨國家,並瞭解不同國家的政變和歷史。代表書《雪》。 《雪》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的一本政治小說。突然的大雪封住小城與外界的聯絡管道,小城一夜之間與世隔絕,而激烈瘋狂的劇碼上演,改變了每個人的命運。在土耳其語中,雪為「Kar」,小說主角卡的名字為「Ka」,故事發生的地點卡爾斯為「Kars」,「雪中的卡在卡爾斯(KA in KAR in Kars)」,足見其文學底蘊。 帕慕克透過詩人之眼,以繁複的情節、對稱的角色,探討了孤寂與創作的連結、宗教與文學的意義,闡述自身對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衝擊等議題的觀察。多數讀者(包括我)因不瞭解土耳其錯綜複雜的政治,讀起來很辛苦。然而,經討論分享,或多或少開啟一扇理解伊斯蘭文化的視窗。 #第四站 跨人權,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探討女性在中東的角色。如《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 《喀》是挪威戰地記者奧斯娜·塞厄斯塔在「911」事件發生、塔利班政權垮台之後,住進阿富汗書商家4個月,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生活,以小說面貌將親眼所聞所見化為精彩故事,引領讀者進入阿富汗婦女的天地,一窺其內心世界的紀實報導文學。 很難想像受教育、工作、自由戀愛、婚姻自主,這些在西方世界理所當然的事,在以男人為主導的阿富汗世界,卻是書商家女人及孩子遙不可及的夢想。作者細緻入微地描述她們的追求、渴望、無奈與絕望。一位姐妹分享:「讀了這書,覺得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好幸福。」另一位姐妹,讀完此書特意來了一趟土耳其之旅,並與當地女孩拍照留念,親身體驗異國文化。 #第五站 跨入生命的幽暗,瞭解人性傷痛如何面對,對失智、失喪、霸凌或兒時被性侵等生命傷痛的體會跨疆界。閱讀圖書有《當上帝是隻兔子》、《學著說再見》、、《聖徒叔叔》、《十字架》、《十字路口》、《遺愛基列》、《家園》、《生活是頭安靜的獸》及《別忘了我自己》等小說。 英國作家莎拉·溫曼的《當上帝是隻兔子》圍繞童年時被性侵,造成成長中無法釋懷的痛,是一部探討失落、苦難、死亡、生命意義的作品,有血有淚,感人至深。這是讀書會的第一本小說,當時大家劇情都看懂了,就是不會找主題,還是莫非主任指點迷津,第23頁「一個人只要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能忍受任何遭遇,這是尼采說的」,「活下去」主題貫穿全書,讓人至今難忘。 《學著說再見》的作者是普立茲獎得主安·泰勒。這是一個詮釋如何面對摯愛死去的悲傷,與回憶說再見的故事,是一本很棒的療癒書。裡面幾對夫妻吵架的場景非常經典,說到我心坎裡了。她的另一作品《聖徒叔叔》,以溫暖、平實及幽默的手法,將贖罪及饒恕的真義娓娓道來。書中經典句「他知道,他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從最低、最低的地方開始,看他能到多低,就要多低(177頁)」,令人百看不厭。 《十字架》是日本作家重松清的作品。當遺憾在眼前上演,你我都是主角。作者從加害者、被害者及旁觀者的不同視角,探討霸凌問題。《十字路口》是威廉‧保羅‧楊 《小屋》後的作品。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與十字路口,面對生與死,你會如何選擇?「選擇」主題不斷重複。記得大家都說這書很難讀,奇妙的是,讀書會討論完,這本書卻被票選為當年最觸動、最有啟發的書。 《十字路口》,寂寞出版社 《遺愛基列》與《家園》是瑪麗連·羅賓遜的暢銷書。前者明顯可見是以聖經「浪子回家」的故事為原型,此書榮獲2005年普立茲獎。後者文字更安靜洗練,描繪家庭點點滴滴,表面上好像沒什麼事發生,背後卻有許多事交互進行:關愛與期待、隱藏和秘密。因著愛,家人間戒慎恐懼,用心良苦。 作家張讓在《序》中說到:「《遺》及《家園》可以分開讀,但最好並讀,好像一門的兩扇,雙雙打開以後,我們才能比較清楚地看見室內全景。比較起來,《遺》文字樸質詩意,畫局比較大,並偶有喜劇點綴;而《家園》文字更加收斂,在生活日常點滴間深入挖掘」,有興趣的,不妨一讀! 《生活是頭安靜的獸》是伊莉莎白·斯特勞特以女主角奧麗芙(Olive)為主軸,講述的發生在海濱小鎮的十三篇故事。該作品榮獲2009年普立茲小說獎,HBO改編其為迷你影集《愛,當下/Olive Kitteridge》。 《生活是頭安靜的獸》以「安靜的獸」來形容生活,看似平靜的生活,卻暗藏蓄勢待發的「獸」,隨時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甜甜圈」是奧麗芙最喜歡的甜點,也是作者設置在全書的隱喻:「每個人都想追求生活上、理想中的圓滿,正如它的造型。無奈的是這甜蜜的點心,總是有個缺口在中間。」 馬修·湯瑪斯《別忘了我自己》勾勒出美國移民社會中產階級的真實樣貌,充滿對家庭與人生無盡的奮鬥與愛。本書對失智症家屬的內心世界多有著墨。非常貼著生活的現實走,同時呈現女主角即使生活在先生失智的苦難中,也並沒有哭天搶地,還是腳踏實地過日子。 #第六站 跨越宇宙共通點的深層哲學意義。有書《心是孤獨的獵手》探討孤獨與疏離,及《羊與鋼之森》探討一調琴手力求精緻,追求更完滿境界。 在卡森·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男主角辛格被塑造成聾啞人,象徵人與人彼此聽不懂,也沒有可表達的語言。諷刺的是,一個啞吧卻成為不同人的心靈捕手,接手所有人的心事。 南加讀書會韻如姐妹分享:「本書對人性至深的孤寂感有相當深刻的描述與刻畫。人人渴望覓得一位可以傾訴心靈的朋友,而傾訴的本身卻又是那麼自私而強烈,跋扈式地單向傾吐而不願意雙向對話,正如大家把和善的啞巴當成唯一可以傾心吐意的人。悲哀的是當啞巴的好友胖子(也是聾啞人)死後,失去了唯一傾吐對象的啞巴,竟毅然選擇去自殺。」 日本作家宮下奈都的《羊與鋼之森》寫的是少年學徒外村努力成為一名調音師的心路歷程。北加讀書會Angie分享:「外村從他成長的家後院一大片森林,到選擇作鋼琴調音師的專業森林,領悟到一步一腳印,努力絕對不會白費的金科玉律。他興奮地找到了人生的命定,要靠他所熱衷的鋼琴活下去。請問您呢?有書友說,要靠讀書會活下去。確實,我們藉著討論書籍,拓展知性,豐富人生閱歷。也有書友說,靠神的話語,每天吃喝聖經,生活與信仰合一,時時與人分享佳音的好處。」 #第七站 跨文體,擴張閱讀想像力。閱讀圖書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記憶傳授人》、《共謀》及《時間裡的癡人》四本。 人生有良師,是禮物,更是祝福。在老師墨瑞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一次偶然的機會,米奇·艾爾邦與老師重逢,又上了他「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書屬記者報導文學混合著哲學式自省,內容涵蓋了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及死亡等人生課題。 去年,教會一群姐妹成立讀書會,這書很自然成為首選。第一次聚會我問到:「你最喜歡哪堂生命課?」有姐妹說:「擁抱衰老,因為很傷心青春不在。現在學習接受我之為我,並且樂在其中。」有姐妹說:「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經常問自己『就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我一切都盡了力嗎?我是否問心無愧?』」也有姐妹說:「學著付出愛及接受愛。身為母親,付出愛很容易,但接受愛感覺很難。」 那天,大家爭先恐後地分享,氣氛熱烈,直到屬靈胃口飽足才回家。墨瑞雖死了,然而,他對生命的熱情與睿智有如一盞明燈,依然向我們說話。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大塊文化出版社 《記憶傳授人》是露易絲·勞瑞的科幻體小說。這本是很多美國高中的選讀書,描述一個精心設計的同化社區,人人活在制式生活中,沒有記憶,沒有選擇權,時間一到,就被解放(被處死)。作者試圖讓讀者和主角一起思索,住在一切控制良好、生活無虞的環境中,是否就能獲得幸福。結尾採開放式,留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 英作家繆麗兒·絲派克的《共謀》屬謀殺體小說,探討後現代身份認同問題。一個謀殺犯,透過不斷互換身份,25年來逍遙法外,最後真假難分。作者寫得輕巧清淺,懸疑的劇情,讓人迫不及待想讀完。 珍妮佛·依根《時間裡的癡人》是後現代的混合文體,用書信、PPT及故事體呈現。讀此書需對美國搖滾音樂有些認識,才能較順利地進入作者的世界。本書與《雪》被認為是創文「無疆界」閱讀中難度最高的兩本書。 #第八站 跨視角,窺見不同世界的內情。 有書《尋路中國》、《我還是想你,媽媽》及《旅行的異義》。 《尋路中國》是美記者何偉租車漫遊長城、鄉村及城市,接觸底層升鬥市民,觀察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生活變化,是一段長達5年的尋路中國之旅。 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他,帶著人性暖意的目光,記錄中國各個角落裡的百態人生。裡面有一段觀察,值得深思:「中國最大的騷動不在內政,而在於個人。許多人在尋求著什麼,他們渴求某種信仰或哲學上的真性,他們希望與別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285頁) 一位來自國內的姐妹分享:「《尋》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那個特殊時期的人情事物,剖析得淋漓盡致,深入、真實、可靠。讀此書,猶如身臨其境,好像回到了那年代。」 白俄羅斯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我還是想你,媽媽》,從孩子的視角看戰爭,記載了二次世界大戰中101個沒有童年孩子的故事,代替童年的,是戰爭。裡面沒有英雄,沒有名人,每個都是平凡人物,然而,他們真實的經歷比小說更驚人。 現在全球每年有大批觀光客與旅人進行海外旅遊,約十億次,旅行的意義不能也不該再止於自我滿足。你想知道什麼是「文化觀光」、「消費觀光」、「自然觀光」嗎?你想知道「威尼斯為何是一座積水的墓地?」、「柬埔寨為何成了觀光業誤入歧途的範例?」、「斯裡蘭卡為何是一座凍結在時光中的島嶼」嗎? 伊莉莎白·貝克《旅行的異義》有如一股清流,罕見地提出少有人體認到的真相,幫助我們用國際性視野來思考整個地球生態如何受觀光旅行的破壞及影響,擴大我們的眼界。 #第九站 跨入終極關懷,探索生命歸屬。有書《一點小信仰》及《耶路撒冷》。 《一點小信仰》是米奇·艾爾邦邦透過兒時猶太教拉比與基督教牧師,兩位一白一黑,不同族裔及信仰的人,對一些人生議題提出探問,並重新檢視生命中被遺置在角落處的信仰。 《一點小信仰》,大塊文化出版社 《耶路撒冷》是中國作家徐則臣的大作,描述70年代在花街一起長大的四位死黨,因童年玩伴自殺身亡,各自扛著原罪,沉默地成長。「耶路撒冷」象徵人們從精神上的故鄉逐漸往外走,是走去世界的代名詞。故事描寫這四人尋找救贖自己「耶路撒冷」的心路歷程,同時以主角的報導專欄《我們這一代》書寫70後出生的一代,面對中國重大轉型的精神焦慮、恐懼,豐富了小說的格局,非常值得一讀。 #终点站 跨越疆界閱讀,就是跨越自我 略略走過創文「無疆界」閱讀天地,彷彿又享受一頓豐盛的文學盛筵。老實說,有好多書若不是讀書會指定閱讀書,我根本不會買來讀,一來無人推薦,二來讀屬靈書籍都來不及,哪來多餘時間讀小說。 然而,莫非老師在《在永世裡拋擲一個身影》中說:「也許生命的答案是在聖經裡,但人的問題卻常在屬世文學裡,被更生動又深刻地呈現出來。」也是因為這樣,學習跨越自己熟悉的領域,一本接一本堅持讀,持續讀,竟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底蘊,可與作者來場「深淵與深淵的對話」。更棒的是,透過讀書會共讀,書友間啟動想像力、創造力及同理心,敞開分享,彼此生命激盪,創造更美更好的自己。 您渴望跨越自己熟悉的領域嗎?心動不如行動,就從最觸動您的一本書開始進入「無疆界」閱讀吧! (本文寫於2019年) -END- 作者簡介 以望 喜愛閱讀,熱愛排舞,更愛全家一起旅遊,放眼天下。2011年加入創文服事團隊,負責創文網路事工及讀書會。 課程推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