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24 11:30:54瀏覽1224|回應0|推薦4 | |
為什麼大多數華人不愛讀書呢?作者追根溯源,從閱讀目的角度來考察這一問題,並展現了閱讀幫助人確認自我身份、打造人生、塑造品格等更為深遠的價值和意義。 現在真正的愛書人誠然稀少。 教會裡,已很少有人會推薦讀什麼屬靈書籍。學生在神學院裡天天挑燈夜讀,畢業後成為牧者牧會,是否還會找書來讀呢?正在學校裡求學的學子很多,天天和書本為伍,畢業後最高興的,卻可能是從此不用再讀書。常常翻讀專業書籍的人也不見得愛書,還可能會覺得讀書是一種職業上的無奈。 我女兒大學時放暑假,問她假期要做些什麼?回答居然是:「什麼都好,就是不要讀書!」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們一樣,花盡心血栽培孩子一路讀到大學,卻沒想到培養出來的,居然是一不愛讀書之人。 是什麼倒掉了現代人的閱讀胃口? 許多華人閱讀都脫離不了功利目的,讀書只是達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書本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讀專業之外的書常會被視為讀閒書,是有錢有閒又有點文學夢的人,才會做的事。大多數人都不大會碰書,而且還可能發現,人生即使無書,似乎也可活得很好。這卻是一個很大的精神危機。 但不愛書,很多是和我們亞洲過去為了考試填鴨式的閱讀有關。如此閱讀,剝奪了我們對書的選擇,連解讀都被霸權強制式地作知識殖民,無法自由聯想或詮釋,什麼都只有一種權威的解讀方式,且為考試全都需要背誦。 我高中時是讀北一女。那時背國文,除了正文要背,標點符號也都要求背。一句美文念下來,「逗點!」再一句,「句號!」整篇文章是記得了,但在講什麼?不甚理解。地理課本,讀到可以在空中以手指畫出哪一省有什麼縣市、什麼山,什麼河怎麼流,什麼火車路線又怎麼穿過縣省。歷史,凡是資料性的文字——人名、地名、年代、任何數位,全都劃線要背。有的藍線,有的紅線,是要複習兩次或三次的自定代號。 有次歷史抽考問,黃帝大戰蚩尤死了多少人?一連串數位在腦中刷過,就是沒有印象。結果答案揭曉:數十萬人!自此「數十」「數百」......也開始劃上線要背。 那時北一女學生用過的課本,畢業後還會被親戚朋友的孩子要去,想從其中學到讀書的秘訣。因此有人取笑建國中學考試是「重點轟炸」,北一女中則是「地毯式搜索」。 然而不求甚解,只靠背誦的讀書方式,已讓頭腦無法分辨何為重點,要忘就全部忘。後來,我所有的地理歷史知識全還給了課本。嚴格說來也不算「知識」,只能算曾經強記的「資料」。女兒中學時發現除了寫作,我無法幫忙輔導她其他功課,還問:「媽媽小時候為什麼不好好讀書?」她不知道的是,我就是因為當時讀得太好,後來才會全部歸零。 還記得高三畢業時,一發現可以隨父親因著外交外調出國,不用考聯考了,我的第一反應,竟是跑進北一女圖書館,覺得現在終於可以想讀什麼就讀什麼了!正在緊鑼密鼓準備聯考的同學,羨慕到眼球都快掉出來。然而在那之前,高中三年我連圖書館大門都沒踏進過。成長經驗裡,也好像缺少圖書館這一章。這和我生在美國的下一代,從童年起就脫離不了上圖書館找書、作研究、寫報告,截然不同。 就因為如此地為考試閱讀,倒掉了許多華人的閱讀胃口。聯考照分數高低來選科系,又剝奪了我們對自己興趣和職業的選擇。很多人一直沒有機會瞭解自己真正的興趣方向,對什麼領域或專業可以為之獻身而投資閱讀,付之闕如。 更遑論對歷史、地理等文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不似西方,華人教育很少善用文學作品來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或了解社會歷史的變遷。 美國高中的讀本裡,常選用小說《麥田捕手》來幫助青少年找到自我身份的認同;用諾貝爾獎得主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寵愛》(Beloved),來幫助學生瞭解黑人女性自我。用《紅字》、《憤怒的葡萄》來研究美國歷史社會變遷;用馬克·吐溫的《頑童流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珀·李的《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來幫助學生瞭解黑白種族的歧視。近年來學校又選進拉丁美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內羅《芒果街上的小屋》(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和亞裔作家譚恩美的《喜福會》這樣的作品,來幫助學生了解美國多元的文化。 女兒就是透過高中英文課老師阿芙瑞朵(Ms.Avalrado)讀了一連串非洲或阿富汗女人的文學小說,對女性主題產生興趣,後來上性別研究。最重要的是,阿芙瑞朵老師也介紹他們讀哲學等書,鼓勵學生要作批判性,以及超越所讀文本去思考(Think beyond the text)的閱讀。阿芙瑞朵老師所用的全是文學作品,卻改變了女兒的思維方式和看世界的觀點和視野,甚至使她有了一生要幫助第三世界弱勢女性的志向。 負責推動國際英文短篇小說大會的李幕思博士(Dr.Maurice Lee),也寫了篇文章登在2012年5月14日的自由時報上——《一個觀點:台灣文學應納入核心課程否?》。文中反應華人教育,很少用文學小說來輔助了解社會歷史。他不清楚的是,我們只有一種官方解讀的歷史,沒有文學小說的歷史。那是按照時間年代線性記載的歷史,缺少文學小說對歷史作立體性呈現。 填鴨式考試和官樣解讀的閱讀,既不鼓勵學生自由買書或讀書,也不善用閱讀來開拓學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背誦和考試,倒掉了很多學生的閱讀胃口。我們需要重新開發閱讀的胃口,然而這要從認識書是怎樣一種寶貝,以及讀書這一習慣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命開始。 就好像過去人們對食物,只為口味或需要而吃,或不吃。現若多瞭解一些營養和養生,就會有意識地來選擇吃。 盼望現代人不只為獲取資訊或知識而展卷閱讀。也能學習用閱讀來打造人生,塑造品格,並從閱讀中認識自己的激情、渴望和目標,借他人經驗和見解,來為自己鋪出後面的人生歷程。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