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01 12:53:50瀏覽922|回應0|推薦2 | |
艾略特說:「我們稱為開始的地方往往是結束,而宣告結束就是著手開始。」我為老去做好準備了嗎?是否可能以揚帆待發的心態等候這個時刻的到來?
詩人艾略特(T.S.Eliot)曾寫道:「我們稱為開始的地方往往是結束,而宣告結束就是著手開始。終點就是我們出發的地方。」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個畫面,老人推著助步器前行,跟小孩推學步車,好像真有許多生命循環的相似性。生命的終點最後還是回到起點,包尿布,圍圍兜,吃流質,需要人照顧,再多的風光與顯赫,終究會回歸吃喝拉撒的本能。
艾略特的詩引發我的聯想,也提醒了我,一生汲汲營營的追尋,終究得回歸生命的源頭。再健康的身體也經不起歲月的摧殘,再成功的事業角色也得面對垂暮之年,再輝煌的人生最後仍不過黃土一抔。老去,看似走向生命的盡頭,其實卻是走向新生命的起點。 生命的循環都在神的手裡,傳道書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每個人在地上的年歲祂都有計劃,我們無需過分追求健康長壽,也不必消極頹廢,得過且過。珍惜每一個今天,用心經營自己的人生,才會創造生命的價值。就算走到生命盡頭,沒有自理能力,回首一生,曾經留下美好的足跡,對社會有所建樹,就沒有虛度一生。 最近看著母親因為失智而逐漸退化的行為,用餐時不斷掉落菜屑,廁所跑不及常需要更換清理衣服,走路搖搖晃晃靠助步器才能外出,再再讓我聯想起蹣跚學步的幼兒,包著尿布,抓著桌上的食物放入口裡的畫面。向來堅強獨立的她,正一步步邁向需要人照顧,事事得依賴人完成的道路,就算她百般不願,也扭轉不了失能的現實。 回顧她的一生,大部分歲月埋首工作,犧牲自己成就他人。小時候幫助父母照顧弟妹;年少開始幫助兄長做事業上的雜活;一成年,便走入婚姻,生兒育女後忙著餵養一家七口。子女也成家立業,原本該安享天年,卻又遭逢喪偶;老年後連續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將我召回身邊的原因,竟然是失智。 眼見母親漸漸遺忘的過程,我不得不開始思索,死亡的意義。 失智就是神掌管一切的時候。我們緊緊抓住的一切,想要掌握全局的想法,終會在身體失能時不得不放手。與其沒有心理預期地任人擺布,何不趁思路尚明時做好規劃,安步當車地老去。《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作者在書中提到老師莫里的話:「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死亡,成了老年階段需要學習的新功課。 無論老去或死亡,都是人逐漸走向生命終點的過程。看上去是邁向生命旅程的結局,然而傳道書告訴我們:「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我們一生追尋的財富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死亡不過是從生命的終點回到了起點。 我們無法選擇如何出生,或許也沒有太大的權力選擇如何死去,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如何老去。我們可以有尊嚴地老去,優雅從容地老去,坦然無懼地老去,開心喜樂地老去,不留遺憾地老去。尿布穿得自在,圍兜圍得開心,輪椅坐得怡然自得。就算耳不聰,目不明,齒牙動搖,有聖靈同在的老去,仍然可以安步當車,適心適性。
當然,也有人選擇抱怨連連,自怨自艾,雙目無神,滿面愁容,不知明天將如何地老去。如果終點就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微笑以對開始的旅程,總比苦臉以對好。 陪伴母親走向生命盡頭,我珍惜現在所有的每一刻開懷,笑顏縱使激不起母親對生命的熱情,隨伺在側的相處,相信能帶給她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像嬰兒時期母親的懷抱就是最安全的港灣,我感受天父懷抱我的溫暖,藉由我的信心,帶給母親回歸生命起初的信任與依靠。 就像詩人的那句話:「我們稱為開始的地方往往是結束,而宣告結束就是著手開始。終點就是我們出發的地方。」我為結束作好準備了嗎?是否應該以揚帆待發的心態等候那動人的出發時刻到來? 永生的盼望,就是我們一生追求的起點。我們一直都朝著出發的旅程前進。 -END- 作者簡介 樸慧芳 中文系畢業,從事出版編輯工作多年。2019年參加創文「點燃文字火種」文字營,回應莫非老師文字事奉的呼召,心中寫作的火苗被挑旺。現積極參與創文網路課程、工作坊及讀書會,為成為一名文字精兵而努力。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