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春節特刊】發糕,過年之必要丨林滋恩
2024/02/09 12:45:49瀏覽1314|回應0|推薦4

新春佳節,作者憶起童年一出「貴客上門」的鬧劇,那是她對「幽默」最深刻的印象。春節,您有哪些樂事呢?願2024年,我們的生活如發糕「發起來」,享受幽默,享受愛。

發糕,過年之必要。

去年從網路社群學到超級簡單、幾乎零失敗的發糕做法,從此在異鄉吃自製手工發糕不再成為奢侈:用某家食品店的鬆餅粉以2:1:0.5的比例兌上水與黑糖,攪拌均勻後倒入杯子蛋糕模具,鑲入紅棗、桂圓或枸杞,放入電子鍋蒸熟即可。有進階版說,也可以用黑糖蜜(molasses)取代黑糖,顏色更好看,也不會那麼甜。蒸好的發糕冒著熱氣,蓬蓬胖胖的,表面有漂亮的裂痕──據說這代表「發到開口笑」,看得讓人食指大動。

兒子阿丹連吃了兩塊,意猶未盡地準備吃第三塊。他問我:「這點心叫什麼呢?」

「啊,就是『發糕』哇!」我說。「那『發糕』的英文又是什麼呢?」阿丹追根究底。

呃......這還真問倒我了。上網查了一下,「發糕」的翻譯,有沒創意的Chinese Cupcake(中式杯子蛋糕),有很老實的Steamed Sponge Cake(蒸海綿蛋糕),有偷懶的Fa Gao(直接音譯),還有讓人啼笑皆非的Hair Cake(「發」糕),但總覺得不夠味......上臉書問,熱心好友們紛紛發言:Gains Cake or Expanding Cake、Prosperity Cake、Fortune Cake......最後還有人說,當然是叫Fat Cake啦!

這個Fat Cake讓我忍不住噗哧一笑:其實挺傳神的呢!都說「發福發福」,發糕吃多了會發福,這個「發」的意思也到了嘛!

除了發糕,過年還要吃年糕、蘿蔔糕──這些都是以前回台中阿嬤家過年必嚐的美食。「過年回阿公阿嬤家吃香喝辣」,是童年最歡樂的回憶。

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過年,大概是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吧!那年媽媽因為長了一個小小的腮腺瘤必須動手術,所以爸爸將我們三姊妹先送回台中的阿公阿嬤家;然後陪媽媽留在台北動手術。

除夕當天,阿嬤家瀰漫著蒸發糕、蘿蔔糕,煎香腸,烤烏魚子的香氣。一屋子小孩到處亂竄,尖叫大笑此起彼落,電視源源不絕地放送新春節目,藝人的說唱逗笑聲如漣漪擴散到每個房間。裡裡外外像是蒸籠裡不斷冒出的水蒸氣,噗嚕噗嚕熱鬧滾滾。

或許是擔心媽媽的手術,也可能就是想媽媽了;又或者,縱使年幼,多少也感受到,那個過去一向享有、視為理所當然的「團圓」,因為父母的缺席,出現了小小缺口──在阿嬤家的那幾天,儘管被熱鬧歡樂的氣氛圍繞著,偶爾還是會有那麼一點點酸酸的、想掉眼淚的傷感泡泡從心底冒出來......

好不容易盼到媽媽手術結束,醫生宣佈一切順利,可以回家了!想不到,當天中午卻接到一通爸爸打來的電話:公司臨時出了點事,他必須留在台北處理,所以拜託一位好友先送媽媽回台中。爸爸在電話裡一再強調:這是一位交情很好的朋友,路上會好好照顧媽媽。也請家人好生招待他......

到了黃昏,暮色低垂、準備吃團圓飯時,媽媽回來了!果然,她身邊跟著一個身材魁梧的男人......呃,應該是男人婆?

這位爸爸口中的「好友」,穿著看起來有些臃腫的女性大衣,額前的劉海兒遮住半張臉,塗成血盆大口的嘴巴顯得特別醒目。這位身材壯碩的「好友」,一進門就用宏亮的大嗓門熱情奔放地與在門口迎接的阿公用力握手寒暄,很洋派地給了阿嬤一個大擁抱。接著跑去跟坐在客廳沙發上的阿祖磕頭拜年,然後與在旁看得目瞪口呆的叔叔嬸嬸與孩子們一一打招呼。

最後不等大家反應過來,就長驅直入廚房,嘴裏不停地嚷:「哇!好澎湃好澎湃(台語,菜色豐盛之意)!肚子好餓好餓!」全家不知所措地看著這位完全不拘小節,第一次上門做客就自動「賓至如歸」的「好友」,心裡納悶:「憲治(爸爸的名字)哪裡認識這位奇怪的『好友』,居然放心讓他護送剛動過手術的妻子回來?」

這時,「貴客」突然轉身揭開蓋在臉上的頭髮,朝大家咧嘴大笑──原來「她」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朝思暮想的爸爸!生性幽默的爸爸,早早就計劃了這出喜劇──他與媽媽坐計程車快到家時,就在車上戴上媽媽的假髮(因為媽媽動手術前須要剃掉部分頭髮),用她的化妝品把自己「打扮」起來,下車後穿上媽媽的大衣,喬裝成「好友」,帶著媽媽出現在門口......

於是全家哄堂大笑,我和妹妹開心地一擁而上,歡迎「貴客爸爸」回家過年!堂弟堂妹又叫又跳,爭相搶著那頂假髮來戴。阿公阿嬤則又驚又喜,卻又忍不住搖頭笑駡:「真不像話!」

這一出「貴客上門」的鬧劇,成為每次過年時大家最津津樂道的經典,也是我童年記憶裡,對於「幽默」最深刻的印象。當時家中每一個人的反應與表情歷歷在目──一直到幾十年後,阿祖母、阿公與阿嬤都相繼離世,當年的小孩也一一成家立業,每每回想起,還是忍不住嘴角上揚。所有關於家族回憶的聲音形象、嗅覺觸感,也點滴彙聚,成為生命中值得一再品味低回的佳釀。

幽默,人生之必要──「幽默」這個詞,是外語的翻譯,就跟華語「發糕」一樣,很難傳神地解釋出它的精髓與意義,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建立了一個幽默觸點。在會心時刻來臨時,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就能將之啟動,將幽默的能量點燃,綻放朵朵絢爛火花。

幽默,婚姻之必要──步下紅毯之後,王子與公主開始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間,一起書寫童話外的婚姻紀實小說。無論是酸甜苦辣的調味,還是眉眉角角的磨合,夫妻間的相處,加上一點點幽默感,永遠是愛情歷久彌新的保鮮劑!

幽默,親子關係之必要──祂未曾應許,養兒育女路上天色常藍;但是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永遠不缺讓人莞爾一笑的會心時刻。親子間的幽默互動,是品味恩典生活的最佳調味料!

幽默,手足之必要──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是生命中最早的「同伴」。手足間的互動趣事,增添了許多成長的共同歡樂回憶。

幽默,祖孫互動之必要──含飴弄孫的情感,永遠多了那麼一些些寵溺、一點點撒嬌。這樣的甜蜜,藉著幽默的生活小故事,成為留給下一代的「傳家寶」。

幽默,過日子之必要──無論是朋友圈,或是工作環境,人與人之間若有幽默作為潤滑劑,生活不單多了歡笑,工作起來也會更有幹勁。將在生活中隨手拾得的彩色碎片一一存放在幽默的萬花筒裡。原來,生命中的平凡時刻也是如此多彩多姿!

有人問:上帝也有幽默感嗎?

看看孩子吧,他們是天生的幽默大師。赤子之心,在童言童語間,閃閃發亮──主不是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嗎?」若祂不看重幽默感,甚至沒有幽默感,豈會把這樣的寶貴特質放在每個孩子裡面?

幽默,生活之必要──一點幽默感,就可以讓生活像發糕一樣「發起來」。好好過日子,喜樂享受祂所賜的每一天。2024年,讓我們一起在祂的恩典中發福吧!

-END-

作者簡介

林滋恩

著有《美國袋鼠媽媽伴學去:1000 堂親子溫馨共用的教育課》與《我在美國當媽媽:揭秘全美最獨特的親子教育課》。2014 年第22屆漢新文學獎散文組佳作得主。如今依舊筆耕不輟,文章常見於北美華人主流媒體《世界日報‧副刊》、海內外知名基督教刊物《shen國》、《真愛》、《傳揚》與《基督教論壇報》。2019年得美漢新文學獎小說獎。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32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