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情債丨恩岩
2024/01/29 11:45:30瀏覽1544|回應0|推薦5

你被「人情債」困擾過嗎?作者反思自己受困於「人情債」的經歷,也考量「禮尚往來」文化的思想根源。祝願今年春節,我們不再受困於「人情債」。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少不了相互送東西;在注重「禮尚往來」的中國文化中,這種互動有時變得很微妙。

比如有種情況:甲送給乙東西,乙一定要想著以對等之物還回去;在乙這邊,叫做不能欠「人情債」。為什麼不能欠呢?因為若是乙沒有把「債」還回去,甲可能會心生抱怨;一旦時機「成熟」(兩人生出嫌隙),這種抱怨(數落乙不懂感恩、沒有良心等)或許還會像洪水一樣到處泛濫,不但使兩人間的裂痕加大,還使乙的形象受損。

當然,不排除另外一種情況:乙向來擁有感恩之心,對於別人的饋贈,習慣適時給予回報。這給人的感覺比前一種情況要好。然而,我看到很多人的回贈是出於「怕」,怕欠「人情債」。因為「怕」,也有很多人不敢接受別人的任何恩惠。

多年前,三姑來家時,我會把家裡產的蔬菜給她帶回去吃。某次,三姑說什麼都不要了,我細問原因,才知道她兒媳婦責怪她說:「別再要了,(免得)欠人家人情!」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我——我的「給」,竟然成了別人的負擔!我也不得不想,我為什麼給?給之後,我有沒有覺得他們欠了我人情?

我之所以給,是因為她是我姑,也因為家裡的蔬菜新鮮、健康,又多得吃不完。那時,我的愛心只停留在這個層面——把多的、不喜歡的、不需要的給出去,很容易。

我給時,沒想到讓他們還回來。然而,我的「給」,使人為難了——我把自家多餘的、不值錢的東西給出去;他們根本不缺乏,也並不需要,人家怎麼還我這個「人情」?如果不還,心裡又惴惴不安。原來,「給」,也需要智慧——要麼不給,要麼不要使人有負擔。

對於別人的「給」,有人不敢接受,有人接受了要馬上還回去,都是「人情債」惹的禍。在我看來,在「人情債」的牽扯之下而有的往來,缺少了人情味。

之所以有「人情債」一說,大概是因為人性中的愛不完全。這種不完全的愛,使人在給予時容易產生一些小心思。比如,我送給別人什麼東西或者向別人表達善意時,指望得到對方的回報,或者希望對方至少記住我的好意;如果我的期待落空,心中難免生出不愉快,甚至惡意。

主耶穌說:「你們若借給人,指望從他收回,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要如數收回。」(路6:34)

即使是借給人,都不要指望收回,更何況是給人呢?給人時,不指望從對方得到什麼,是不是會讓自己和對方都感到輕鬆呢?

不指望回報,我為什麼要給?因為愛。天父的愛完全,主耶穌教導我要像天父一樣完全。

可是由於我的罪性,有時真的做不到啊。

主耶穌還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動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路6:38)

當我因為「給」而軟弱(要麼捨不得給,要麼給之後生出各樣「壞」心思)時,就想想主耶穌說的話——我若給人,天父必給我,而且給得更多呢!用這句話來說服自己那顆不能愛得完全的心,還是挺管用的。

給,是因為愛,是單方面的事;至於接受的一方作何反應,與愛無關。受者能以愛回應最好,若不回應,給予者不必放在心上,因為天父會回應;或者,也可以求祂來回應,就像尼希米所做的。

尼希米作猶大地省長時,每日預備牛羊、飛禽、各樣的酒,召聚猶大百姓150人在家吃飯;而且因為百姓服役甚重,尼希米不要省長的俸祿。為此,尼希米主動求神紀念他,施恩與他。

曾經每讀到此處,心中都會畫一個大問號:做了點好事,就這樣跟神要回報,是不是不太好啊?

文字敲到這裡,眼前赫然明亮。

對待尼希米的給,不同的人想必反應不同:有的感恩,有的默然,有的不屑...... 無論哪種,尼希米可能都會放下,因為他把目光投放在神那裡:「我的神啊,求祢紀念我......」(尼5:19)

既然「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是主的應許,為什麼不可以大膽呼求祂的施恩呢?給時,把目光專注於神,尤其在給的過程中生出軟弱時,像尼希米那樣呼求,必會有很好的治癒作用;而且,不在意人的回應,只仰望主的施恩,給予者所得的,一定更豐富。

「人情債」的產生,固然與給予者對人有過多期待有關——不是所有人都能仰賴神的施恩;可是,如果接受者對於別人的「給」,也能因為愛而不忘感恩,是不是就能彌補這份不完全的愛呢?

各自在愛中,「人情債」便會逃之夭夭了吧?

-END-

作者簡介

恩岩

畢業於師範類院校,工作十餘年,現以手中的筆說祂的故事為主要。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3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