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絕地盟約》——我們在山上變成了誰?丨語聆
2024/04/22 14:28:23瀏覽766|回應0|推薦0

想要活下去,必須吃死去同伴的身體,你會如何選擇?這是電影《絕地盟約》提出的抉擇困境。同樣一份信仰,每個人的詮釋不同,選擇也不同。這讓人對勇氣與愛,有更深一層領悟。

根據真實災難事件倖存者故事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作,通常會帶給觀影人劫後餘生的感慨;但是由西班牙導演巴亞納(J.A.Bayona)指導,改編自巴勃羅·維耶西(Pablo Vierci)回憶錄《雪下百態:世界上最偉大的生存故事的權威敘述》,二度演繹安地斯山脈英雄的電影《絕地盟約》,卻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是我,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

電影《絕地盟約》海報

這場舉世震驚的災難發生於1972年10月13日,當時載有烏拉圭「老基督徒俱樂部」橄欖球隊的烏拉圭空軍571號航班從蒙得維的亞飛往智利聖地牙哥,惡劣的氣候導致能見度不佳,飛機墜毀在安地斯山脈(機身基本上被一座山切成兩截)。機上45名乘客中,有33人在最初的墜機事件中倖存下來,最後死亡人數是29人,只有16人在雪崩、饑餓與嚴寒下獲救。

在等待救援的72天中,這些倖存者於海拔3500公尺的山脈,沒有任何糧食與醫療資源,與意志力搏鬥;為了生存,不得已吃死去同伴的屍體(Cannibalism)。

「我們變成了野蠻人嗎?或者這是我們生存的唯一選擇?確實,我們正在挑戰恐懼的極限。」空難發生時,年僅19歲的羅伯托·卡內薩(Roberto Canessa)回憶當時他冒著雪走出機艙殘骸,祈求上帝的指引。

身為醫學院二年級學生的他,當下直言不諱地告訴夥伴們:「外面有蛋白質,有我們維持生命需要的能源。當你停止進食時,身體會像植物一樣枯萎,你無法用你的大腦。」

如今是烏拉圭知名兒童心臟科醫生的卡內薩,半世紀後回望當年的決定並不後悔,「如果當時我死了,我也會為自己的身體能夠對其他人有用而感到自豪!」

卡內薩與另外兩位夥伴用擋風玻璃的碎片切下死者夥伴的屍體,他以身作則,吞下了第一塊火柴棍大小的人肉。接下來的幾天裡,其他倖存者基於維生需要,也開始逼自己吞下人肉。

與其坐在冰天雪地中等待救援,身體狀況最佳的卡內薩與隊友南多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在沒有任何登山設備、地圖、指南針,也欠缺攀岩經驗的情況下,帶了3天的肉,開始攀登海拔3,570米的冰川,目標是翻越15,260英尺(約4651米)的山脊。在長途跋涉十天,走了61公里後,他們終於碰到一位智利騾夫而獲得救援。事件發生72天後,16位生還者得以和家人團圓。

兩個半鐘頭時長,西班牙語對白的《絕地盟約》以近乎紀錄片的手法,在墜機現場拍攝,寫實地呈現空難事件的過程與倖存者的絕望。在攝影師盧克的鏡頭底下,壯闊美麗的安地斯山脈一望無際,但同時也映照出重大災難下個人生命的渺小,以及人類為了生存必須面對的身體、精神及道德上的挑戰。

空難事件中的乘客大都是天主教徒,包括飛機上的橄欖球隊員。影片開始我們看到,這些球員正在參與一場彌撒,神父引用路加福音裡耶穌在曠野中受魔鬼試探的著名經文「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以及主設立聖餐時對門徒說的「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由此設下伏筆,帶出空難發生後,倖存者為要活下去是否吃同伴身體的艱難選擇。

「To eat or not to eat?」成了空難故事的核心,直接挑戰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電影的主要敘事者,同時也是主角之一的努瑪,拒絕接受吃人肉的選項,他始終不明白在上帝的主權下為何這場悲劇會發生,奪走了他身邊摯愛的隊友與親人。然而另外一位倖存者哈威爾對此有不同的看見。他告訴努瑪,他活下來的目的是要回家與家人團聚,並且盡心盡意地愛他們——即使饑餓受凍的妻子死在他懷裡,這份愛在他心裡重新燃燒,更加萌發他努力活下去的意志。

還有一位倖存者阿托羅說他不再相信上帝。「上帝不會告訴我在山裡要怎麼辦。」他說此刻機身殘骸就是他的天堂,他寧願相信人類毅力中的「上帝」——當其他倖存者奮力克服困難時,他看到的就是「上帝」。

有人問:「上帝會原諒我們嗎?」

「是上帝把我們置於如此境地,他會理解我們需要不惜代價才能生存。」另一位回應。

經過無數小時的爭論,隊友們最後取得共識:如果自己死了,別人也可以吃掉自己的身體,就像主耶穌在上十架前最後的晚餐中,以餅和杯的聖禮象徵自己的身體與血。一位空難倖存者當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當我們想到耶穌的身體與血,也願意用這樣的方式與祂親密連結,讓死者與生者合而為一。」

努瑪最後去世時,隊友們在他身上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

我想起遠藤周作的《沉默》裡一段有關基督面容的文字敘述:

「這與祭司從前在葡萄牙、羅馬、澳門看過幾百回的基督面容完全不一樣。那不是具有威嚴與榮耀的基督面孔,也不是美麗地忍住痛苦的面孔,更不是拒絕誘惑,充滿堅強意志的面孔。在祭司腳下的那人面孔,枯瘦而精疲力盡......那凹陷的面孔難過地仰視祭司,眼睛似乎在說:踏下去,踏下去,我是為讓你們踐踏而存在的。」

當倖存者吃夥伴們死去的身體時,浮現在他們心裡的是誰的面孔呢?

電影最後,16名空難倖存者的名字被打在銀幕上,反覆誦念。他們靠著堅定的信念走過普通人無法想像的災難,也因此被稱為「安地斯山脈的英雄」。

信仰呈現總蘊藏在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裡。同樣一份信仰,同樣一份愛,每個人的詮釋不同。講述信仰的故事永遠是個人化的。在導演巴亞納史詩般的演繹下,《絕地盟約》讓我對基督信仰裡的勇氣與愛,有更深一層領悟。至於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身處他們的境地,為了求生,會選擇吃夥伴的身體嗎?我仍然沒有答案。

-END-

作者簡介

語聆

創文公關同工,前新聞主播/記者。目前為《真愛家庭》雜誌、《神國》雜誌採訪及撰寫文章。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2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52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