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貓魚》讀後感丨語聆
2024/12/10 10:02:39瀏覽449|回應0|推薦2

電影人陳沖的自傳體散文集《貓魚》問世。作者以一雙洞悉人性脆弱與堅韌的眼睛,將四代中國知識份子的生命史連綴在一起;重建生命碎片,帶來超越的力量。

回憶、回味一種滋味,是普魯斯特的一陣風,分明聽到身後有低語,回首卻空無一人......也等於你終於寫完了這本厚重的書,那些你不記得、拋卻腦後的內容,那些毫無印象、感覺的時光,完全付與塵土的表情,仍然在字裡行間裡蜂擁而來,那麼耀眼,那麼栩栩如生,或許,今夜你因此失眠。

——金宇澄

在大多數人眼中,她是《小花》裡天真單純的小花、《末代皇帝》裡命運多舛的婉容、《紅玫瑰與白玫瑰》中風情萬種的王嬌蕊、《太陽照常升起》中意亂情迷的林大夫......今年七月,63歲的電影藝術工作者陳沖為自己增添了一個頭銜——非虛構作者。陳沖用33萬字寫成的自傳體散文集《貓魚》,記錄橫跨超過百年的四代家族史,從兒時上海平江路的老房子出發,誠實記載祖輩、父母、哥哥幾代知識份子的心靈旅程,以及作為當代女性藝術工作者追求自我實現的真實經歷。

《貓魚》,上海三聯書店

剛收到這本自傳時,609頁的厚重分量猶如磚石,讓人有些驚訝。然而,展卷閱讀後,立刻被作者感性的筆觸,尤其是她豐富調動起的感官語言所吸引。電影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搭造出一個場景,細緻描繪的畫面層層展開,帶領讀者穿梭於斑駁的記憶之中。隨著導演鏡頭般的敘事步伐,逐漸深入她的世界,沉浸於一段段如詩般的故事裡。

「記憶,好像早晨愛人離別後枕頭上柔軟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生命裡存在過的證據。你似乎能感到那裡的溫度,忍不住伸手去撫摸它,用臉貼住它。等你再抬起身,卻發現那凹印已經走樣,失去了他的痕跡。」

「記憶也好像一個犯罪現場,你一次又一次地去那裡查看,反而踐踏了那些手印足跡,丟失了真相。」

「有一日,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形下,我突然回到了一片未曾被自己過多調用過的記憶,有些只是模糊的印象,也有些清晰猶如昨天。我企圖把它們寫下來,或許人們能看到我在枕頭上留下來的那個凹印。」

書名《貓魚》,源自上海話,是「漏網小魚」的意思。貓魚用來餵貓,不起眼的貓魚因為孩子的惻隱之心被暫時保全,又因為冰冷的空氣被凍得僵硬,倒掉後又在溫暖的水池裡活過來。這是陳沖和哥哥陳川小時候於日常生活中體驗的「奇蹟」。陳沖形容這是一種「象徵性語言」,是「本性中被遺忘或隱藏了的真相」,卻也是「餘生創作最洶湧的泉源」。作者藉此回溯過往今生,探討時間、失去與記憶的主題。

陳沖出生於上海顯赫的醫學世家:爺爺陳文鏡為外科專家,曾任軍醫;父親陳星榮是放射科專家,曾任上海華山醫院院長;母親張安中是著名的神經藥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培養出饒毅、晏義平等著名學者;外公張昌紹是中國藥理學奠基人,文革中受迫害自殺;外婆史伊凡是知名社會運動分子,參與過北伐與抗日戰爭,與沈從文、巴金都有交往。

龐大的家族史,陳沖以個人視角出發,遙想祖父母到父母輩當年歷經的滄海桑田,敘事經緯弘大,穿插舊地走訪與旁征援引的史料。特別的是,作者躲在文字背後那個忽遠忽近的導演鏡頭,一雙洞悉人性脆弱與堅韌的眼睛,將四代中國知識份子的生命史連綴在一起。個體生命的回憶,是重新閱讀自我,也是重建世界的一種方式。人們得以在其中發現、探索、爬梳那些深埋在歲月深處的秘密。

陳沖說儘管貓魚的生命卑微,卻頑強無比。她借書寫家族史去挽救、挖掘祖輩們的生命,無論是人性的光輝也好,缺陷也好,她要這些生命跟哥哥小時候買回家的貓魚一樣「死而復生」。

她寫道她奶奶父母的祖墳在江西南昌郊外。有次父親跟她說九十年代,當地政府要在墳地上建公路。父親接到通知後去那裡遷祖墳。按當地習俗,挖墳地時會請一位風水先生同去。「挖開後,父親看到墳邊小溪的水不知在哪年哪月改了道。他祖父母的棺材已經浸泡在地下水裡。棺材被抬起後,有六條魚在水裡慢吞吞地遊。再仔細看,父親發現,這些魚因為一輩子沒見過陽光,所以眼睛是瞎的。」

「風水先生看到這個景象,考慮了一下說,要把家裡六個小輩送到國外去。父親有些震驚,說奶奶這條線下來到我這輩,一共有8個後代,其中6個在國外生活。也許父親埋怨的是命運,而不是我們的不孝。」

陳沖筆下的姥姥個性特立獨行,是一位投入革命與學生運動的世家小姐。她曾多次登報與自己的父親斷絕關係,隻身遠赴倫敦陪丈夫,到大後方協助醫療工作,數度丟下兩個女兒......陳沖初抵美國時,因為捲入輿論風波,是姥姥挺身而出,替孫女寫文章辯護奔走,充分展現了果敢、驍勇的民國新女性姿態。

在回溯姥姥獨自帶女兒從上海到重慶的故事時,母親告訴陳沖:「那些都不是好人,他們占姥姥便宜」。

「我問,怎麼占她便宜?母親猶豫了一下說,她要陪他們睡覺。我啞口無言,完全沒想到母親會跟我這樣說。」

1981年,這位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決定到美國留學。從上海飛紐約的行李中,她帶了「半箱子的月經紙,剩下半箱是肥皂、擦臉油、牙膏、衣服、喜歡的書和多年來收集的毛主席像章。」初抵異鄉,她懵懂、茫然,在餐廳洗盤子、給人當保姆,凡事從頭學起文化與思想上的差異是她最難跨越的鴻溝。

一次她到學校醫務室求診。一位30多歲的白人男醫生看了她身上的紅疹,問她是否吃了什麼奇怪的東西。陳沖說明自己剛從中國來美,醫生打量了她一番,讓她進去布簾後的小房間,之後又叫了另一位男醫生來,兩人要求她脫掉所有衣服檢查身體。當時腦袋一片空白的她只能照做,多年後她才明白在醫務室裡發生的事,是性侵。

「文化衝擊帶來最嚴重的腦震蕩,是你失去了固有的道德和行為準則,不知道何為那個文化的『正常』。」

這段文字讓我想起自己在美成長的歲月中,也有過被性騷擾的經驗。事件發生時,我似懂非懂,因為太被驚嚇;而且對方是備受尊崇的新聞界前輩,我完全不知該如何反應。我也以為那是文化中「正常」的一部分

書中最觸動我的部分是作者書寫母親失憶與罹癌最後的歲月中,母女間的互動。

《悲傷是黑鏡中的美》描述她最後一次與母親並排坐在病房裡,她用手機忙著回郵件,用眼睛的餘光發現母親在看著她,就跟母親說,這是工作,馬上就好了。

「她開始輕輕拍我的腿,好像在安撫我,唱起一首搖籃曲:睡吧,小寶貝,你的黑媽媽在你身邊,夢中你會得到禮物......等你睡了,我就帶你去天宮。」

「她拍我的手因風濕性關節炎變了形,卻仍然那麼溫柔。我眼睛濕潤了,情不自禁放下手機跟她一起哼唱。這是我記憶中的第一首歌,我大概三歲,躺在父母的床上,昏暗的光線裡,母親的輪廓模模糊糊,只有她的溫度、氣息和輕柔的歌聲在迴旋......那令人迷幻的時刻,是我最早對美的體驗。」

疫情期間,陳沖接獲母親的病危通知書,可是當時從外地回中國必須隔離三週。就在隔離期間,母親走了,讓她悲痛欲絕。

「此生第一個愛我的,也是我第一個愛的人在水深火熱中受難,我卻沒有在她身邊,人怎麼可能從這樣的遺憾中走出來?」

書中多次提及陳沖的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整理遺物時,她從母親少年時代的筆記本裡,發現大篇幅記載信仰困惑與矛盾的文字。當時學校開始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陳沖母親自幼讀的是教會學校,生活在祈禱、讚美與聽道中。身邊環繞的牧師與教士們深深影響著她,因此即使後來在不信的環境裡,她的信仰也沒有改變,反而越來越虔誠了。

失去與苦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透過基督信仰的棱鏡,人們能夠在苦難中找到希望。在《貓魚》中,陳沖不避諱直視生命中的失落與苦痛,尤其是面對家族歷史中的悲劇時,她透過回憶來重建那些被忽略的生命碎片,讓它們如同貓魚一般死而復生,成為奇蹟。

介紹這本散文體自傳給我的姐妹,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作家。後天性的殘障讓她一生都艱苦地與疾病奮戰。她用信仰的筆一字一句寫下所有掙扎與辛酸,感動、激勵了許多讀者,尤其是有類似生命經歷的殘障群體。她說:

「我的信仰基調它是小調的,不是大調的。很多基督徒作者,他們寫的都是非常的,調比較高的,但是我是趴在地板上寫,因為我坐輪椅。你一個人趴在地板上,跟坐著和站著,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能寫的就是小調文章。」

詩人大衛也將神如何將他從死蔭幽谷中拯救出來的心路歷程寫成詩篇:

「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他垂聽我的呼求。他從禍坑裡,從淤泥中,把我拉上來,使我的腳立在磐石上,使我腳步穩當。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讚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並要倚靠耶和華。」

帶著盼望的文字能夠延續生命的光芒。就像一條小小的貓魚,具有超越現實困境的力量,為日常生活帶來奇蹟。

-END-

作者簡介

語聆

創文公關同工,前新聞主播/記者。目前為《真愛家庭》雜誌、《神國》雜誌採訪及撰寫文章。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2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14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