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6 11:59:26瀏覽1335|回應0|推薦0 | |
熱情好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曾幾何時,現代家庭對好客卻越來越陌生。如何恢復好客,以實踐我們的信仰呢?這篇文章會帶來很多啟發。 近年來,受群體中好客文化的影響,我逐漸對好客領域產生興趣。前不久,大陸出版的伊迪絲的《甜蜜的家》一書,便是一本與好客有關的好書,引發了不少讀者的關注。伊迪絲及其丈夫薛華的好客人生,使我不禁聯想到當代致力於踐行好客使命的克莉斯汀·波爾(Christine Pohl)。 《甜蜜的家》,北京日報出版社 「這個世界需要的不僅僅是文字或思想,而是活出好客生活的生動畫面。」(《騰出空間》P10)這句頗有重量的話便出自波爾之口。華人可能對她不太熟悉,她的著作《騰出空間》,是探討主內好客的開創性著作。該書激發了其他學者就該主題展開深入研究的熱情。 遺憾的是,波爾在與胰腺癌長期鬥爭後,於2023年6月5日在家中和家人的陪伴下平靜地去世,享年72歲。波爾關於好客的研究以及她好客的人生,對我有不少觸動和啟發。 波爾是美國阿斯伯里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授,她在那裡教授倫理學長達29年,於2018年夏天退休。她的學術工作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她寫了幾本關於信仰實踐的廣受好評的書,包括《騰出空間》和《活在群體中:培養支撐我們的實踐》(Living into Community:Cultivating Practices That Sustain Us)。 進入好客的領域 波爾在紐約大頸(Great Neck)長大,從雪城大學(又譯錫拉丘茲大學)畢業後,加入了「避難所團契」(L’Abri Fellowship)設在英國的分部。「避難所團契」由薛華在瑞士成立。波爾深受薛華作品的影響。在那裡,她學會了將自己的信仰付諸實踐。她開辦書店和工藝商店,通過聖經學習和團契愛筵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她曾在世界麵包組織教育基金會擔任行政助理和代理主任,後來在紐約勞倫斯信仰社區擔任項目發展主任,在那裡她與難民一起工作。 最終,波爾憑藉驚人的才智進入學術界。她於1986年在戈登-康威爾神學院獲得碩士學位,1993年在埃默里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波爾的整個教學生涯都在肯塔基州的阿斯伯里學院度過,在那裡,她是一位受歡迎的教授,與同事和學生建立了持久的友誼。她曾獲得許多著名的獎學金、獎項和實習機會,也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演說家,定期就恢復好客和群體的實踐發表演講。(注1) 在波爾的一生中,她的學術工作影響了她的個人實踐,她真實地生活在她的神學中。波爾一開始並不理解好客之道在實踐中的重要性。「我認為好客更像是娛樂,咖啡、甜甜圈或砂鍋菜之類的;但當你看聖經時,好客很重要,而且與咖啡和甜甜圈沒有多大關係。好客議題曾是猶太人和外邦人一起面臨的紛爭:人們如何和睦相處,在教會裡成為一個身體。」(注2) 好客的脆弱性 波爾關於好客的工作在課堂內外引發最多討論的方面是,她承認好客的美德,但也看到了好客帶給人的脆弱性。正如她在《騰出空間》一書中所指出的,「我們無法將好客的美善與它的困難分開。」(《騰出空間》P127) 盡自己所能去實踐好客神學,這是波爾始終堅持的。但這也可能是她做過的最艱難的事情之一,這種美好和困難的結合一直伴隨著她。《騰出空間》中提到,一個經歷深深地影響她一生的服事。 一天早上三點,波爾被屋外傾盆大雨的聲音驚醒。那時,她住在一個好客群體的客房裡。她聽到窗外一陣陣咳嗽聲。由於這個城市對待無家可歸者的態度變得極其苛刻,每天晚上大約有30名男女在波爾住宿屋外的院子裡避難。波爾寫道: 「他們一定很冷。一種壓倒性的悲傷和恐懼吞沒了我。我環顧著我那個寬敞而簡陋的房間,意識到在30個又冷又濕的人和一個乾燥的房間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一扇鎖著的前門。我深知無家可歸的問題:我在課堂上教授好客倫理的細節,但我從未如此接近過一個對溫暖和庇護有基本需要的人。」(《騰出空間》P133) 波爾意識到,這些在門外咳嗽著且身上濕漉漉的人,有具體的名字和鮮活的樣貌,住在房子裡面的人都認識他們。他們白天會來這裏吃飯,但是晚上只能被留在外面過夜。 第二天,波爾和一位在這個群體生活和工作了11年的姐妹交談。波爾問她為什麼把他們拒之門外?那位姐妹說,她知道這所房子不可能接納所有人,雖然他們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個家,但總有一些人被留在外面。「我們永遠做不到盡善盡美,但我們會盡己所能。」(《騰出空間》P134) 我也發現,好客行為並不是毫無保留地行善。為需要的人提供空間或「騰出空間」並不總是可能的,有時好客的做法會產生不道德和不必要的危險。對朋友或熟人更容易熱情好客,因為這些人既認識又受歡迎;但為偶爾相識的人或陌生人提供空間要困難得多,儘管可以謹慎地做。 當他們的行為成為可以預見的敵意(比如,利用善意,故意傷害他人)時,有些人可能會喪失被接待的特權,至少是暫時的。這就是一些主內無家可歸者收容機構可能會排斥那些不願遵守約定或不能自我控制的人的原因。 除此之外,波爾也深刻注意到實踐好客所面臨的其他挑戰。在《騰出空間》一書中,她直接談到了好客成為個人或團體利益工具的誘惑。我們必須警惕,不要把款待變成一種商業交換形式。 她呼籲基督徒要避免將好客作為一種手段來實現目標,例如建立商業成功、提升個人形象或增加教會人數。波爾認為:「把好客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工具性地使用它,與把它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愛的有形表達,以及一種參與上帝好客故事的形式是截然對立的。」(《騰出空間》P144) 當好客摻雜了功利性,就失去了好客的真諦。因為好客本身就是一種捨己的行為,不需要接受者的回報,和禮尚往來的社會習俗完全不同。不難發現,聖經中的上帝就是一位好客的主人。因為創造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好客之舉。祂本不需要人類。如果我們沒有被造,三位一體的祂也不會有任何損失。但祂為我們「騰出空間」,邀請我們與他建立關係;甚至在人類墮落之後,仍然願意透過浩大的救贖工程,來再次邀請我們進入他的家中,成為他的兒女。 活出好客之道 在《騰出空間》中,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是,對好客的實踐最好被理解為一種習慣,讓好客之舉完全融入個人或群體的生活,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 我們可能會覺得好客必須是一件「大事」:除非我們能準備一頓食材昂貴的飯菜,擁有一間整潔高檔的房間,否則我們不能邀請別人進來。但正如波爾在她的作品中強調的那樣,為客人「表演」實際上與歡迎他人進入我們生活中的平常、不完美的好客行為是完全相反的。如果總覺得家中需要備好價格不菲的飯菜、寬敞精緻的客房,很可能我們一直難以去實踐好客之道。 真正的好客就在平常的日子裡。大多數情況下,好客行為是「普通的」,比如歡迎鄰居的孩子來家裡玩,邀請鄰居、同事或朋友來吃一頓家常便飯,或者騰出時間來傾聽正在掙扎的人。 這些「普通的」日常,卻也是神聖的。不少基督徒把特定的日子,如耶誕節、復活節、主日等「特殊日子」看得比普通日子更重要。於是看重特殊日子,卻忽視了平常生活的「神聖」。這也是波爾呼籲要讓好客之道回歸日常的原因。波爾寫道:「因為好客是一種生活方式,必須用一生來培養。我們不會在一瞬間變得善於好客,我們只有從日常的忠誠中逐漸習得好客之道。」(《騰出空間》P176) 因此,讓一個家庭操練好客的生活,不必是在一個特殊的節日或有特別的預備。好客應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家庭無須過分追求乾淨,一頓飯無須精心策劃,便能與他人愉快地分享愛。 在我投身於服事的過程中,教會的好客文化對我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初,由於沒有固定居所,教會同工們便熱情地敞開家門予以接待。他們不僅提供夜晚的住宿,而且不厭其煩地供應日常飲食。 猶記得一位同工說:「不要見外,當自己是自家人,我們吃什麼,你就吃什麼。」正是這些實實在在、沒有客套的關照,讓我深刻體會到教會猶如家的溫馨,從而化解了我在面對人生抉擇時的迷茫。 這些年,我也把好客當成服事的一部分。妻子和我認識到,只要留心周圍人的需求,便能發現許多服事的機會,讓祂借我們的家庭傳好消息給朋友和鄰居。熱衷於烹飪的妻子總會嘗試製作各式美食,美味的食物自然也吸引了鄰居和朋友前來品嚐。當遠方的朋友來做客,我們也會像接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沒有刻意去預備酒店和飯店,而是吃住都在家裡,一起分享主的恩典。 總之,恢復好客需要我們做的,遠遠不止是把它增加到我們的任務清單上;更重要的是,讓好客的行動體現在平凡的日常中,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能彰顯施恩者的榮耀。所以不要輕看好客的服事和操練,波爾寫道:「在一個不公正、混亂的世界裡,我們熱情好客的能力,來自於把我們的小小努力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祂在世上作工,我們微小但重要的行動就是與他同工。」(《騰出空間》P184) 書籍資訊: 《騰出空間:作為基督教傳統恢復好客(暫譯)》(Making Room:Recovering Hospitality as a Christian Tradition,Grand Rapids:Eerdmans,1999) 注: 1.參考:https://www.tributearchive.com/obituaries/28072121/christine-dorothy-pohl 2.參考:https://faithandleadership.com/christine-d-pohl-grace-enters-the-stranger -END- 作者簡介 劉嘉 曾為老師,多年前深受《在永世裡拋擲一個身影》一書的影響,開始思考講台與書桌的服事。目前委身教會牧養和文字服事。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2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