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筆舞青春——讀艾登·錢伯斯作品有感丨黃瑞怡(附音訊)
2022/04/01 11:44:45瀏覽620|回應0|推薦2

英國兒童文學大家錢伯斯20世紀投入青少年文學創作,而作為先行者的他,評論和小說創作同時開展,還兼顧編輯和講學。身兼數職的經歷,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性。你熟悉他的哪本書籍呢?

中外文壇能左手寫評論右手寫小說的跨文類大師不算多,願意為每一本書花七年以上時間的作者也不多。英國長青作家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1934—)就是這樣一支少有的雙采慢筆。

艾登·錢伯斯於兩次大戰中間生於英格蘭的杜罕礦村,父親是木匠,母親操持家務。

錢伯斯是獨子,童年與鄰家年紀相仿的女孩青梅竹馬,形影不離。即使後來遷離,兩人深厚的情誼也影響了他的生命底蘊和多年後創作重心——「交心摯友」(bosom friend)是他每部小說都著墨的重點。

幼年學校生涯黯淡——閱讀遲緩,數理細胞缺乏,他在師長眼裡一無是處。中學時舉家搬到了達靈頓,那裡的英文老師翻轉了他,開啟他對閱讀和寫作的不渝熱情。

二十歲退役後,錢伯斯完成教師培訓,並於1957年到倫敦附近一所濱海中學任教。同校教師中有不少基督徒。錢伯斯發現自己頭一回被才華洋溢又認真追求信仰的同儕環繞,他們的所言所行觸發他仰望人世上頭那片藍天。

艾登·錢伯斯

Aidan Chambers

三年後,他加入了格洛斯特郡聖公會修道院,一方面操練修士生活,一方面教授英文和戲劇。雖然1967年,他覺得自己信心不堅,告別了修會,但七年修士生涯影響了他一輩子的生活態度與時間資源分配。

離開修院後,錢伯斯往專職作家與講員之路邁進。他與妻子於1970年共創辛柏出版社(The Thimble Press),致力於出版少兒文學與教育專書,並發行書評期刊。80年代,他協助牛津西敏學院建立了兒童文學研究所課程。他經常對教育及圖書館界發表演說,並長期為美國著名的號角雜誌(The Horn Book)撰寫專欄。因為長年扮演英美閱讀教育推手,錢伯斯獲獎無數,包括1982年與妻子共獲法瓊獎(the Eleanor Farjeon Award),2010 年獲英國英文教師協會終身貢獻獎等。

作為國際知名少兒文學教育者和學者,錢伯斯進入小說領域耕耘,其實帶有相當風險。「冒險」的深層動機,或可說是他對青少年階段的心智、情緒、生理等發展極有興趣,而小說是他探索少年成長的管道。他的作品百無禁忌卻有分寸,鞭辟入裡仍帶趣味:「反映了他對青春期微妙心態的深刻理解,在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當中引起了巨大反響,(他)被視為青年一代思想和情感的代言人。」換句話說,錢伯斯不滿足於僅描繪少年這棵樹的外表枝葉,他還細緻解析年輪,窮究根柢。

錢伯斯每本小說都花五到七年時間完稿,如此慢工與他身兼編輯、教育者、演說家等多重身份有關,但他確實相信,寫作,尤其小說創作,急不來,值得「一章章,一句句,甚至一字字」來煎熬。

為什麼錢伯斯將多年筆耕的六本青少年小說命名為《舞系列》(Dance series)?他沒有直接解釋,讓我用一點兒篇幅揣摩:

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曾說:「舞蹈是靈魂的隱語。」(Dance is the hidden language of the soul.)若舞蹈是靈魂透過肢體動作低語、歌唱或嘶喊,青春期的掙扎成長,不也總是身心靈互相影響的過程?舞蹈可能是獨舞、雙人舞或群舞,少年小說裡同樣呈現主角獨處,或與單人、多人互動。葛蘭姆還對舞者說:「既然萬古以來只有一個你,(出於你)生命力的表達就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阻攔它,它不能通過任何其他媒介存在,而將永遠失落。」錢伯斯的《舞系列》可以當整全系統研究,也可以獨立單本閱讀,總體可視作他為描述青少年獨特生命力所做的努力:

《休息時間》Breaktime,1978

故事由一場玩笑性的挑戰揭開。摩根取笑好友狄托是個書呆子,整日泡在與現實脫節的虛幻文學裡。他向狄托下戰書,要他想法證明文學與真實生活確實有關聯。狄托接受挑戰,在假期離家旅行,展開一段尋找自我(真實遭遇),並寫下遭遇點滴和心得(文學)的旅程——讀者讀到的小說,就是狄托虛實交融的作品。當然,狄托旅行,除了與好友戲賭的動因之外,還有隱藏動機,他無法承擔和久病父親的緊繃關係,也企圖脫掉處子身份......

據錢伯斯自述,《休息時間》拉開了他三十年少年小說的序幕,也教會了他小說寫作所有必要入門技巧。

《在我墳上起舞》(又譯《少年盟約》)Dance on my grave,1982

16歲少年哈爾夜闖墓園,在剛下葬的巴瑞墳上跳舞,被警方以褻瀆死者罪名逮捕。眾人對他的怪異行徑莫名所以,只有朋友凱莉稍稍瞭解隱情。在暑假短短七周相處間,哈爾認定巴瑞是交心摯友。在一場因凱莉而起的爭吵後,巴瑞車禍身亡,哈爾想起兩人曾經約定:「無論誰先死,另一個人要到他的墳墓上跳舞。」所以對哈爾來說,墓地夜舞是對逝者的守約與哀悼。

全書主要內容為哈爾被捕後,應法庭社工要求,寫下四部自白書,加上前後兩篇新聞剪報及法院監護官的報告。自白書以哈爾特有的口吻,描述他對死亡、愛情與生命的探索。傾吐之後,哈爾似乎也重新拼連了身心碎布。作者精準地捕捉到青春期的情緒風暴,和初戀那份外界難以理喻的氣壯與情深。

《尼克的秘密筆記》 Now I Know,1987

一天清晨,慢跑者發現近乎赤裸的男孩高懸於小鎮汽車廢料場起重機的一副生鏽十字架上。他雙手雙腳遭反綁,嘴裡喃喃低語。當警員獲報趕到現場時,少年卻消失得無影無蹤。究竟是幫派霸凌事件?宗教狂熱分子的抗議招數?還是有什麼更神秘的原因?

謎團回溯到凡事從理性出發的尼克,為一部《耶穌若今日再來》的影片搜集資料,巧遇忠貞基督徒茱莉,開始了一段不尋常戀愛。作者運用電影剪輯手法,將尼克的研究筆記、茱莉來信及現實事件分鏡敘述,巧妙穿插,亂中實有序。

英文原書名《Now I Know》點出尼克對生命與信仰從純智性的認知,到實際經驗後的體悟。此部作品對聖本篤系統修院和修士生活,有在青少年文學中少見的到位描寫,顯然得力於作者早年修士經驗。

《收費橋》The Toll Bridge,1992

知名度相對較低的《收費橋》其實是一部獨具企圖心的精彩作品。主角皮爾厭倦了家人和女友的殷殷期望,暫停高中學業,遠走鄉間,看管收費橋,又將自己改名為亞——亞努斯(Janus)的簡稱。傳說中,亞努斯原是羅馬人的雙面門神,具有前後兩個面孔。一個向前看著未來,象徵開始;一個在腦後望著過去,象徵結束。它也代表一切改變的過程。

就像亞存在內在矛盾張力一般,《收費橋》在憂鬱迷霧中閃爍著幽默段落,意象豐富,巧妙呈現亞和兩個新朋友——友善的塔絲和神秘的亞當間發展迅速的三角情愫,與亞自己過去到未來間的心靈掙扎和改變。故事步調如溪流淙淙,直到終篇前,出現震撼性的轉折高潮,半開放式結尾讓讀者回味再三。

《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Post Cards from No Mans Land, 1999

青春的難題之一,在於少年往往只顧活在當下,然而一個不曾涉足歷史長河的生命,又難免平面淺薄,處處危機。《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起頭時似乎是兩個故事——其一是二戰中,荷蘭少女潔楚與英國傘兵秘密相戀;其二是英裔少年賈克赴阿姆斯特丹探視祖墳,旅程中邂逅了幾名奇特老少。兩段不同時空的故事交錯進行,彷彿經緯線,又像太極陰陽,推演出表面對立實則相輔的議題,比如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事實與虛構,戰爭與和平......

當兩段故事開始出現交集,讀者與賈克一同,在陌生的城市找尋內外在座標,體悟到若失去歷史象限,人將無法找到生存定位。當賈克漸漸拼湊出已逝祖父埋藏超過一甲子的秘密時,也得同時面對自己埋藏的慾望從心海深處浮上來,首次暴露在陽光下。《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以行雲流水般的文字深刻呈現個人小敘事和歷史大敘事的互動,得到英國卡內基獎和美國普利策獎雙重肯定,也是《舞系列》中最知名的作品。

《全盤托出:蔻笛的枕頭筆記》(暫譯)This is all:The Pillow Book of Cordelia Kenn, 2005

《舞系列》首部作品發表近三十年後,已過七旬的錢伯斯出版了六部曲的最後一本,詼諧地將其命名為《This is all》。受日本平安時代清少納言所著經典《枕草子》啟發,少女蔻笛將成長歷程中的札記詩文整編,企盼腹中女嬰將來滿十六歲時,能借以認識當年的母親。全書分六札,共832頁,確實有枕頭書的分量。

不同於系列前五本主由少年視角出發,《全盤托出》的主人翁是女孩。枕邊札記的形式允許寇笛以極私密與自由的形式記錄生活大小事件,發抒雜感情思。既是分冊隨筆,也就非直線性敘事,而是穿插著記事、詩歌、清單、表白...... 就像《舞系列》其他主角一樣,寇笛好閱讀,喜思辨,對文字極有熱情,並且下定決心要瞭解自己和這個世界。不過她不僅想要探索柏拉圖式精神層面的愛,當她兩次墜入愛河,書裡對身體愛慾,一樣有直白記錄。意想不到的結局情節,讓故事書名又多添一層意義。

獨特貢獻

被評者譽為「改寫了當代青少年閱讀版圖」的錢伯斯,究竟藉著《舞系列》對少年寫實文學作出哪些獨特貢獻?

不隨俗的角色塑造

錢伯斯自己對閱讀和書寫的熱愛,也反映到他每部作品的主角都在文字裡找到生命的出入口。《舞系列》六部書裡,超過三分之二作品以第一人稱的自白、筆記、敘事為主要內容,表現了人如何以語言(思考、寫作或口語交談)塑造自己。青少年時代是人認真開始推敲人生「大哉問」的階段,在尋求「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過程裡,錢伯斯筆下少年最犀利的工具是語言文字。

儘管每部問世的青少年小說,都代表一條作者借文字與讀者溝通的管道,但今日多數作品裡的角色反映了現世年輕一代對文字的疏離。錢伯斯不追隨流行潮汐,反而「不合時宜」地塑造筆下主角「不讀書就活不下去」。在閱讀率普遍走低的E世代,錢伯斯逆向操作,大大激勵那些仍然手不釋卷的少年人(是的,還有這樣的孩子!),同時也挑戰其他「輕」讀者,好好注視讀與寫在生活裡的比重。

不輕鬆的讀者訴求

青少年出版不乏速食讀物,滿足不想花腦筋的讀者群;錢伯斯卻對讀者有高得多的期待!

對錢伯斯來說,創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每一個獨特故事尋求妥帖的表達形式。不僅是說什麼,怎麼說也是資訊的一部分。他多數作品都非單一直線敘事,而且敘事者都受自己主觀影響,表達出來的常是片面甚至於扭曲的真相。閱讀這一系列小說需要動腦筋,主動投入閱讀過程,聯繫片段之間線索,釐清角色話語中的虛實......願意付出代價的讀者會得到豐厚滋養與獎賞。

如同一個讀者在網上回應的:「我頭一回讀《收費橋》時十三歲。它和我讀過的其他書非常不一樣。我很能認同主角亞,也對故事能觸動我深思感到驚喜。如今五年過去,我又重讀了五六回,每回都是新的經驗。仿佛當我成熟,閱讀也跟著成熟,之前沒注意到的層面豁然開朗。」

認識你自己

《尼克的秘密筆記》裡,尼克的終極追求,也可以說是《舞系列》每個主人翁的終極追求,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命題「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相傳為刻在希臘德斐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究竟這句箴言出自何人?史家並無定論。

無論誰先提出,這個觀念知易行難,纏縛了人們千百年。直到20世紀,尼采在《論道德的譜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前言中還說:「我們無可避免地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

《舞系列》小說中的角色,或經宗教信仰,或經文學藝術,或經自然環境,或經戀情,或經其他人際關係......緩慢地,困窘地,痛苦與狂喜交織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邁進。當他們與隱藏的自我握到手時,發現自我其實是流動的複數。

因此《尼克的秘密筆記》裡,尼克靈光閃現時看到詩句如立體動態雕塑,而《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裡賈克在近書尾時領會:「好像他的自我是三維拼圖,拼圖組塊是活動的,可以組合成不同的存在,不同的賈克......」奇妙的是,當少年看見自我的多種可能性,他就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知行鴻溝

近年因腦斷層掃描和行為研究的突破性進展,認知科學家發現,人腦發展的時間比原來料想的漫長許多。青少年腦部仍持續發育中,尤其掌管社會化、自我意識、克制衝動及決策的前額葉皮層這一區塊較晚成熟。陸續出爐的研究為青少年每每言行衝動,喜怒無常,傾向冒險提供臨床上的全新解釋方向。

錢伯斯的小說人物,無疑為前述研究作了極生動的腳注——故事裡這些好閱讀思索的少年,在行為舉止上卻經常糊塗衝動:比如首部狄托(《休息時間》)和末部蔻笛(《全盤托出》)都為了荒謬的理由想甩開童貞;哈爾(《在我墳上起舞》)用偏執鏡頭猛照巴瑞,把初識朋友變成偶像;尼克(《尼克的秘密筆記》)先緊抱理性死不鬆綁,後來又孤注一擲於信仰實驗;皮爾(《收費橋》)追求個人自由,勇往直前,對行止對親友造成多大傷害渾然無覺......這張清單可以一路開下去。我們周遭青少年不也有類似的「知行落差」情況嗎?從科學到文學的參照,是否讓我們面對急遽發育的青春狂飆期,有更多接納傾聽與導引的智慧?

小結

20世紀,錢伯斯投入青少年文學創作時,這一領域遠非今天百花齊盛的熱鬧景象。作為先行者,他誠懇執著地釀出文學濃度與思想深度雙高的蜜酒。大師自己青睞的少年文學又是哪一本?

在2002年國際安徒生大獎得獎致辭中,錢伯斯說,二戰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遺留的《安妮日記》,是少年寫出的經典文學,也是所有為青少年寫作的成人可借鏡的標杆。他指出安妮是「高明的說書人,自識透徹的哲學家,更是義無反顧的寫手」——其實這些贊許放在他自己身上,也十分恰當。

在生存虛無的墓園裡,錢伯斯筆下少年舞得精彩淋漓,感染讀者也下場共踏青春淚與笑的腳步......

不過,他的主要關懷在人道主義,重在今朝今夕;若要問誰能在永恆舞台上,跳出勝過死亡的舞步,這就得進入其他作者構築的空間了。

悅讀心語

如果錢伯斯不是同時搖評論與創作的筆桿,並兼顧編輯和講學,而是完全專注於小說創作,他的小說會達到同樣的深度與多面性嗎?這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但我相信,身兼數職的辛苦,也賦予了他給每一本小說最長時間與最大關注的自由。青年時期在修道院那七年,為他一生規律、簡樸、平衡地過日子打下堅實基礎。仔細想想,這些能在文學路上長跑多年的寫手,確實都有關顧身心靈的好習慣呢!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資深同工。《飛揚》雜誌2011年徵文比賽首獎。著有《藝出造化意本自然——楊志成的創作世界》。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279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