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把手,路還長丨黃瑞怡(附音頻)
2022/10/04 10:20:05瀏覽1203|回應0|推薦5

三個故事,三段友誼,有思索,也有考驗。從相伴一段路的季節性朋友,到歲歲年年的老朋友,在於雙方願意付出。友誼深化的過程,也是自我探尋的過程。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故事如何寫,人物才有彈性,情節才會流動?F110《看電影,寫故事》課程瞭解一下,若有興趣者可查看文末相關課程海報!

比起獨自在亮處,我寧願與友朋在黑暗裡同行。

——海倫·凱勒

對大多數青少年來說,死黨、閨蜜,甚至等而下之狐群狗黨,是十五二十時不可或缺的;沒有夥伴的成長路,豈不太孤單,也太無趣?青少年漸漸脫離成人的管轄視線,他們嘗試人生第一次的贊助者、見證人、共謀者往往是朋友。父母親看著孩子走第一步路,說第一句話,但朋友看著彼此寫情書與飆車,聽著彼此的秘密和夢想,也牽著彼此的手跌跌撞撞向前走......當學業和課外活動佔據了他們清醒時的大部分時間,同儕朋友自然成為少年人際關係的主線。

現實生活圈裡,少男和少女都想要也需要朋友,但不知是否由於市場需求導向,儘管不見得真有那麼高比例的初高中生談戀愛,撒滿浪漫花瓣的愛情小說數量,卻多過桃園結義的友情小說。以男孩友情為主線的小說,在出版品質上又比閨蜜BFF(Best Friend Forever)更加有限——因此偶爾看到有水準的作品,更覺得眼前一亮!

下文從最近十年出版的少年小說裡,選幾部來細究對友情的追尋,可以給男孩的生命建造帶來多少助力,又有多少破壞力?究竟真正朋友的意義在哪兒?少年自己如何才能看見友誼的真貌和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下面這三部小說,分別從不尋常的生命處境,反思男孩登友情這座山,會經過的密林小徑,深淵上的獨木橋,和可歇息的青草地。

故事一:和好友一同停擺,還是重新上生命發條?

《定格》(暫譯,Freeze Frame by Heidi Ayarbe,2008)

凱爾的記憶像是有刮痕的黑膠唱片,每到關鍵時刻就跳針——10月8日那天早晨,好友傑森在工具房裡無意間翻出一把舊手槍,下一刻傑森倒在血泊中,冒煙的槍卻在凱爾手裡......傑森送醫急救,卻回天乏術,緊接著從員警、親友到同學,全世界都在追問那一分鐘內究竟發生了什麼,驚嚇過頭的凱爾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熱愛老電影的凱爾,其實自個比誰都更想知道真相。他秘密地在筆記本上,一次次借用不同名導的風格(希區考克,達倫鐵諾,伊斯伍特......),嘗試重寫事發那一幕的腳本。弔詭的是,那天記憶頑固地在同樣的時間點宕機,和傑森共用的十幾年回憶卻潮湧而出。

故事開頭,傑森已經意外離世,但在凱爾的倒敘裡,他仍是一個鮮活的角色。讀者慢慢明白,他們友誼樹一圈又一圈的年輪是怎麼長成,高中後他們又如何漸漸疏遠。不幸的是,好不容易重聚,悲慘事故卻發生了。凱爾可以一個個畫面、一條條記憶地拼出過去;但是接下來呢?當好友永遠成為過去式,他有什麼動力憧憬未來?凱爾發現,比那一分鐘究竟發生了什麼還要艱難的問題是——當摯友永遠無法親口原諒你時,你是否還有一絲希望得到自己和別人的寬恕?

摯友離世,對少年來說,不僅悲悼逝者,也如當頭棒喝,把原本遠在天邊的生命終點拉到眼前。第一次深切認識到生命的有限,就是一個轉捩點;少年如何面對這個轉捩點,將帶出下一段旅程的風景。

故事二:要袒護好友,還是說出真相?

《墜落》(暫譯,Free Fall by Ariela Anhalt,2010)

路克15歲來到布萊爾寄宿學校那天,和室友海登就比親兄弟還親。高中四年焦孟不離,海登選什麼課他就跟著選,海登參加擊劍社他也跟著參加。即使有時他得假裝沒看到海登霸凌同學,即使有時他得替海登遮掩過失,路克也總是告訴自己,海登的優點遠遠多過缺點,何況好朋友不就是要彼此掩護嗎?畢竟如果沒有超人氣海登的接納,路克怎麼可能在家庭發生變故後,繼續在學校存活下來?!

畢業前夕,海登卻出了大事——這回不是更衣室裡言語欺凌,或是訓練時肢體衝突,也不是意外撞毀朋友愛車。海登的眼中釘羅素半夜掉落山崖死了,羅素墜崖前,海登離他只有半臂之遙,而誰是唯一的目擊者?就是六英尺之外的路克。調查期間,海登被收押,開庭日路克必須上法庭提供關鍵證詞。可是黑漆漆的夜裡,他確定看清楚了海登和羅素爭執的每一個細節嗎?他應該護衛好友,還是如實說出他所知道的一切?

中學文化裡,即使告泛泛之交的狀,都會被貶為「鼠輩」,那還有比出賣好友更大的背叛嗎?站在十字路口的路克,一邊是莫名喪生的轉學生羅素再也睜不開的雙眸,一邊是多年死黨求告他的哀苦眼神。他被友誼、忠誠、正義、真實、責任的閃爍燈號迷惑了:究竟在什麼情況下,真相會比友誼更重要?到底如何說如何做,才是真正愛朋友?如果他之前不是一次又一次容讓姑息海登,也許海登不會越來越迷失?如果這次他說出不利海登的證詞,會不會害好友坐牢一輩子?

父親自殺後,一直逃避面對母親和自己內心真情的路克,在同學無辜喪生,好友面臨鐵窗生涯時,發現真相的鑰匙,藏在自己靈魂迷宮的深處。他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勇氣和能耐,在開庭作證前拿到那把鑰匙。

故事三:永遠(不)存在的好友

《隱形》(暫譯,Invisible by Pete Hautman,2005)

「學校裡,大家都不懂得我,我被欺負、被嘲笑是家常便飯,連心儀多年的女孩都當眾藐視我,說我是條蟲。但這些都無所謂,因為我耗時數月,費盡心血的模型吊橋(耗材:8600根火柴、6092 公分棉線;完全等比例縮小了三藩市金門大橋)就快完工了!到時候誰能小看這個超級了不起的作品的主人?更何況,全校風雲人物安迪是我的好友兼隔壁鄰居,我們夜夜開窗聊天到三更半夜。真的,即使整個世界都排斥我,只要安迪繼續做我最好的朋友(他一定會!)我就可以撐過這一刻和下一刻,我就可以不去想三年前那件改變了一切的恐怖意外。」

在17歲,患有妄想症的道格——一個讀者不能完全信賴的敘事者——敘述下,《隱形》的讀者得拼湊出昨日和今日的圖畫,也得跨出舒適區間思考:當少年唯一無障礙的溝通空間,是與他的好友——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聽得見看得見這個好友——夜夜深談,這個少年的心聲究竟傳遞了什麼資訊?

《隱形》這個表面輕鬆的故事,越走越沉重。因為我們雖無法確定道格的話究竟有幾分真實,卻從外到裡,越來越深入他的內心世界:他對製作模型橋近乎病態的偏執,漸漸變形的簽名標記,悶燒著的心火......這個所作所為讓人費解甚至厭惡的少年,內在平衡在初中那場意外後崩解的少年,他唯一的渴求,是一個真正能傾聽他的朋友。道格像一個非自願的獨行者,對友情不屈不撓的渴望,彷彿在沙漠挖金子,挖得筋疲力盡,除了坑坑洞洞,什麼也沒有。至此,書名《隱形》有了雙層意義:道格的好友安迪只存在於他的心靈中,只存在於他脆弱的秘密世界裡;然而,對其他人來說,又有誰真正看見了道格?

稚齡孩童有時會有「只有自己看得見」的隱身朋友(如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頭腦特工隊》中,萊莉兒時的幻想夥伴小彬彬),這原是成長過程中心理調適,想像力發展的階段性表現,往往隨著年齡成熟而淡去。YA(12-18歲青少年文學)名家浩特曼在這個故事中,讓隱身摯友的旋律,由17歲少年奮力吹奏,變奏的音符刺耳又扎得人心疼。

上面這三個故事,每一個都帶著不同層次的灰暗色調,似乎表現了少年走出童稚季節的黑白分明,想畫出絢麗青春,卻發現彩虹稍縱即逝,而且夾帶著烏雲狂風驟雨。如果往負面方向思考下去,難道人們呼朋引伴只為填補寂寞空洞?所謂好友,說穿了不過是利益交換和互相利用?甚至永不離棄你的生死知己只存在於異想中?

環顧周遭青少年,社交媒體上的幾千個好友幾百個「讚」,不能改變他們友誼圈有幾分殘酷的事實:所謂朋友,大多數是「點頭之交」和「點讚之情」。少男不知道如何進入到肝膽相照的層次,也不知道生活波濤來襲時,如何守護對方,不讓關係變成漸行漸遠的浮萍。現實裡有多少「凱爾」,失去好友以後才真正認識友情真諦,可是付出了何其巨大的代價?還有多少「路克」,允許自己躲在強勢好友光環下,拒絕看清自己與他人本相?又有多少被忽視誤解的「道格」,曾經一根一根地用火柴造橋,一字一句地呢喃低語,想要和一個靈魂溝通?!

這些少年在故事裡和生活裡要學什麼功課?「凱爾」必須學會,朋友免不了互相有意或無心傷害,原諒(包括原諒自己和他人)才能前進。「路克」得明白,朋友再強悍再厲害,也非完美,取悅或模仿別人不能讓彼此進步,得先勇敢面對自己的問題才能更深地愛朋友。「道格」對待朋友,如果只是凝視對方,只想佔有對方的注意力,至終會失去現實焦點。

我們一生的路途都需要朋友,友情的進深版學習從子衿青青開始,將延續到鬢霜髮白。從相伴一段路的季節性朋友,進展到歲歲年年的老朋友,在乎兩邊都願意付出,也在乎兩邊是否有一同仰望的星星?後面這點,是在當代少年小說裡比較欠缺的一面。小說裡的少年角色,在與摯友或平順或坎坷的互動裡,最核心的掙扎通常是「自我」如何脫繭而出,如何面對與接納自己。友誼深化的過程,也是自我探尋的過程。雖然透過友誼更深地自我完成是要緊的,但如果這就是友誼的全部重點,好像還少了什麼?

朋友間還可以有什麼追求?舊約大衛和約拿單情誼深厚,到了約拿單為大衛全然犧牲的境界。追溯他們友誼的基礎,豈不在於二人都有敬畏耶和華勝過一切的價值觀?奇幻經典《魔戒》裡,山姆能夠陪伴佛羅多到達末日火山,不僅因為他們同鄉同族,同甘共苦,更因為山姆從未忘卻最初遠征同盟的異象。我們是否可以大膽地說,如有更美家鄉可仰望,有屬天標杆可定睛,少年更能發展出健健康康又長長久久的友誼?

如是友情,將醞釀出不一樣的生命故事:故事裡細細揣摩另一種「生死之交」——因為認識基督死裡復活的生命,而願意在彼此交往中,如鐵相磨,如琴相和,激勵彼此在荒涼塵世,牢牢握住祂——祂「稱你我為朋友」——的手,而把守住天路世路的腳步。

悅讀心語

每一種人際關係都需要學習,青少年的友情也不例外。在故事裡,多方面體會思索友情的面向,是有意思的學習經驗。對照我自己以前中學時代和好友的互動,確實看見網路和社交媒體對我的學生和家裡孩子的巨大影響!不久的將來,是否會讀到以網路友情(不是愛情)為主題的作品?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資深同工。《飛揚》雜誌2011年徵文比賽首獎。著有《藝出造化意本自然——楊志成的創作世界》。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724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