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字花園中的游蝸吟丨艾苓子
2022/01/14 14:21:18瀏覽632|回應0|推薦3

一個與文字相伴的姐妹,經歷了精彩的人生後,極謙虛地說自己是一隻小小的蝸牛,讓我們聽她娓娓道來。

「希望,希望......將來能做一個平凡的人......」我囁嚅地回答道。這是小學時,老師問將來的志願時我的回答。

「作家、畫家!」果決地回答道。這是果子讀書會聚會分享「如果可以重新選擇職業生涯,你最想做什麼?」時我的回答。

幼年期

年少純真時,文字是為了考試,一張張考卷是戰果。

自幼,個子小、志氣小、膽子小,沒有創意。

自幼,羡慕執筆成書、提筆成畫、出口成章的人。但自己朦朦朧朧的人生藍圖上的「志願」卻都與作家、畫家、廣播員有些距離,甚至是鴻溝。

自幼,父親愛打麻將,週末常帶著我們兄妹倆「南征北伐」他總會塞給我們一些零錢,哥哥就帶著我到附近的漫畫書店,蹲坐在小店一角,一待就是一整天。那時還沒有美少女戰士,哥哥喜愛的真平、四郎打打殺殺的漫畫書成為我課外書籍的啟蒙。

自幼,我被升學主義塑造,是聯考制度下的倖存者。看的書都是老師規定的書;寫的文章都是應付考試的標準樣本;周記更是每個周日深夜,字字含淚完成的。

青少年期

豆蔻年華時,文字是為了愛情,一封封情書是成品。

大學會選擇讀文組,只是因數學太差;進了歷史系,則是因為英文不夠好,歷史系的分數比中文系低了兩分。發榜時,媽媽在辦公室裡皺眉,抱怨著:「我女兒居然考進歷史系!都怪我,她填了哪些志願我完全不知道!」一位同事勸道:「歷史系,有什麼不好?將來一定很會說故事!」

進了歷史系,似乎與文學沾了點邊。在校園中,長髮飄逸,手上拿著厚厚的書,自覺多了一點文人的靈氣。寒暑假也總是列下長長的閱讀清單,《紅樓夢》、《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小婦人》等世界名著也都在那段時間懵懵懂懂地翻閱過。系裡出系刊、班裡出班刊,看同學們忙裡忙外,我總是局外人。只因大學四年全都忙著談遠距戀愛,動筆最多的就是寫情書,而且是一天一封,非常勤奮努力。

中年期

創業打拼時,文字是為了賺錢,兩本電腦書籍滿是汗跡。

大學畢業後,忙著跟老公出國進修,忙著工作、婚姻、家庭、孩子,除了晚報上的股票新聞會跟進外,與其他文字幾乎沒有交集,更遑論寫作。若硬要掰說有文字經歷,那勉強可說出兩本計算機程序設計書籍,那是為了學校高層要求及自己購屋頭期款而寫的。

孩子的爸爸驟逝,失眠時陪著我的是蔣勛的美學錄音帶;出國出差,孤寂的旅途上,伴隨我的是蔣勛的文學CD。他是我的文學、美學啟蒙老師。之後,我也開始緊盯藝展資訊、參觀美術館;更去追星,蔣老師在台北開的課,我都是搶第一個報名參加。但所謂的「藝文」也僅僅停留在用耳聽、用眼睛看的階段,點點悸動也都深藏在心中。

每週六下午陪女兒去上繪畫課,兩三小時的時間只能流連在忠孝東路上的金石堂書店。劉墉的勵志書籍、杏林子的散文集、藝術家雜誌社一系列的世界著名藝術家全集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展開「悅讀」旅程,內心深處有了一點聲音:盼望將來也能像劉墉、杏林子一樣寫寫人生小故事。

1997年帶著15歲的女兒、8歲的兒子移民澳洲,英文沒進步多少,中文卻生疏了。7年後,能畫畫的女兒,一篇短文配一幅插畫的創作,居然被臺灣一位基督徒編輯看上,幫她出了一本書,名叫《貝果小姐》。我很為她高興,但也很落寞,自己比她多讀了30年的中文,居然一篇「文章」也沒寫過,悵然!

壯年期

年長時,文字是為了服事,一頁頁單張是記錄。

2001年離開熟悉的職場,是翻轉「平凡人生」進入「文字花園」的轉捩點。

在教會,接了文書事工,週報編寫、會議記錄、會刊編輯、單張設計......都與文字有關。拿了一個口譯證書後,也曾經上過半年的研究所筆譯課程,零星接了一些文字翻譯的工作。

在美術館,導覽員與一週刊合作,每月由我們義工提供一些藝術資訊。2012年,我採訪了曾經畫過丹麥王妃瑪麗的旅澳肖像畫大師「沈嘉蔚」,寫了一篇文章。編輯立即採用,我很受激勵。之後,陸陸續續寫了一些美術館特展文章,刊登在雜誌上,又有一種使命感要做個「藝術佈道家」。

美術館每兩周、每年數次的特展培訓,年度考試及導覽服務,讓我對藝術品的敏感度、鑒賞能力,美學的深度、廣度都持續成長及累積,口條也更清晰易懂。

同時,也因常安排教會室外活動,又在澳洲樂活讀書會做志工,還有每年數次藝文、旅遊的導覽活動,這些都需要用文字介紹說明、用口語陳述表達,這都是對文字能力的基本操練。

漸漸地,我對文字事奉有了憧憬。2017年,上了作家蘇拾瑩老師關於「文字事奉」的兩天短訓課程,意猶未盡。但之後,在悉尼再也找不到相關課程了,只好在雲端跨國搜尋文字課程。感謝主,發現了「創文」,開始了網路文字培訓。很慚愧的是,課一直在參加,但太多外務纏身,無法完全專心。蘇牧師建議的「七每」在我這裡無疾而終;莫非老師的叮嚀言猶在耳,但都未落實。

也曾建了個「天才老媽」部落格,為著記錄孫子的成長有了《童言童語》,為著對藝術品的悸動也有了《看圖說話》,為著對旅遊景點的觸動也有了《那地、那人、那事》等等小品文字。遺憾的是有頭無尾,怨怪自己的懶散、沒有恆心。

2017年底,參加了神學課程,閱讀了很多相關書籍,也擠出了一篇篇報告及論文。文筆沒啥進步,但感覺自己的邏輯思路似乎清晰多了。

特殊期

疫情時,寫作是呼召,一篇篇短文是印記。

2020年疫情,忙亂生活中的休止符帶來了意外的安靜、驚喜和收穫。參加了G咖啡屋、果子讀書會、回憶工作坊、《聖經故事書寫課》、《演說智力課》及《普通讀者的文學隨筆課》等。找到了與友共讀的喜悅,精讀書本的秘訣,發揮了想像力的潛能,挖掘了面對生命秘密的勇氣。

在寫作領域全然沒有信心的我,在G咖啡屋發了一篇《慌!慌!慌!衛生紙荒》的散文,竟然立即得到回應,真是興奮。對文字的感動又鮮活起來了,神微小的聲音也聽見了。

一輩子沒有看過這麼多書。疫情最嚴峻的時期,翹首以待的除了超市貨架上碩果僅存的衛生紙外,就是信箱中網購的書籍。與書本凝視、對話,帶給我滿滿的幸福感,也讓我更深體會了莫非老師說的:「寫作前需要大量閱讀。」

因著閱讀的力量,在回憶工作坊中的寫作也有了方向。一輩子沒有寫(打)過這麼多文字,在回憶工作坊老師、掌櫃、跑堂們的激勵和指導下,我居然能重新梳理人生、挖掘心中不想觸碰的痛,將一個個冷冰冰的文字組拼成一篇篇有生命的文章。《陪我走過春夏秋冬》一文被「莫非可以如此愛」採用,是鼓勵,更是感恩!

2021年,兩科神學課程同時進行,要一起服事兩個教會,在兩家口譯機構工作,還有兩個單位的導覽義工、神學院的服事,家裡還有位舌頭比手腳「銳利、靈巧」,一周7天,一天24小時需要侍候的老公,許多文字計劃霎時卡住了。

畫家、作家席慕蓉說過:寫作需要動力與誠懇。能探索自己對文字的動力,與對神呼召的自我審思,是來自創文大家庭莫非老師的課程、杜老師的靈修及雲端靈修等。這些一次次提醒,我是那領一千兩銀子的僕人,要做合神心意的器皿,成為別人的祝福。

暮年期

夕陽中,一路學習、一直成長、一心感恩。

作家王安憶說,一個作家是有30%天資、70%努力;嚴歌苓則說,應有50%天資、50%努力。我則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真是無言。剛在自責、懊惱中時,翻到莫非老師的書,老師說:「事奉上,要找屬於自己的燈臺;時間上,要零存整付,能抓穩自己的位置和善用時間,所發揮出來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常會讓人驚喜。」一個當頭棒喝。

馬睿欣老師問:「文字的創意其實就在生活裡,不曉得對你們來說,遲遲不寫或者寫得不勤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有靈感不知道怎麼發揮成文;點子很多,就是沒空寫。」

跌宕起伏、波濤洶湧的人生經歷,曾經走過滄桑、渡過沮喪、經過流淚谷,感謝上帝給予豐富生命風景線,也因此我是一個有故事的人。而走過大街小巷、逛過美術館,一幅幅畫、一件件雕塑都能抓住我的眼,衝擊我的心,一個個古跡都激起我探究其背後歷史的野心,因此我也是一個能說故事的人,但能給別人看的文稿卻少之又少。

在文字花園中,我是一隻蝸牛,曾經是個躲在殼中的小蝸牛,也是個曾探出頭張望、散步的懶蝸牛,現在是個慢步、漫步的老蝸牛。但閱讀、寫作都讓我生命風景的色彩更躍動、線條更明燦了,胖蝸牛可以在花園中唱歌了!

感恩的是創文的老師們,宛如園丁,親切地叮嚀、喚醒了我,讓我能適時修正「慢與漫」的步伐。感恩的是,散文坊的家人們,猶如花園中的愛心蝴蝶,看著你們飛、跟著你們舞,笨蝸牛也輕盈了。

夕陽中,暮色漸攏。文字花園中的老蝸牛,聽著園主的呼喚,不再擔心身體衰老、不再惆悵年華流逝,因閱讀、寫作帶來新生的盼望,每早晨,這都是新的!

—END—


作者簡介

艾苓子

出生成長於台北,現居澳洲。曾任教於靜修女中、輔仁大學,擔任電腦軟體工程師。現為澳洲移民局、福利部口譯員及紐省美術館導覽員、創欣神學院神學生。盼與朋友們分享對藝術及大地的悸動,一同讚歎上帝創造的美。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4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130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