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6/26 10:36:26瀏覽910|回應0|推薦3 | |
純屬個人興趣的寫作,如何與永恆廣闊的新天地相連呢?作者的筆經過了轉折與更新,也帶出創文的故事。 記得我曾問媽媽:「如果要您用一兩句話來形容小時候的我,您會怎麼說呢?」她想都沒想就回:「愛聽故事,愛看書。」 據媽媽說,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聽故事,而且記憶力不錯,同一本書如果念漏了某句話,或是配合某段落的手勢比錯了,就會要求媽媽重來,搞得她很煩。於是鼓勵我(其實是為了打發我)自己讀故事,念給自己聽。聽多看多了,我心裡也有故事要說,除了照本宣科地按字讀書,也開始練習加油添醋。 「愛聽故事,愛看書」也是我與寫作關係的註解:因為有很多話說不完,乾脆用寫的比較痛快。因為愛看書,寫的過程也是閱讀心裡故事的過程,讓我從中得到滿足。後來上莫非老師的課時聽到「心中的作者呼之欲出」「每個人心裡都有故事要說」這些話,忍不住點頭如搗蒜:就是這樣沒錯! 國小二年級時,我第一次投稿,是給學校的校刊,題目是《吉爸出租》。一天我們全家飯後去散步,經過一根貼有紅紙的電線杆,上書「吉屋出租」。我問爸爸,那是什麼意思?爸爸說,吉屋,就是每個月付錢就可以住(租)的好房子。 屋主把「借」房子給人住,當作一種賺錢的方式。 於是我異想天開,問道:那有沒有人在「吉爸出租」呢?我爸爸很棒很「好用」,應該也可以把他租出去、借別的小孩用一用!爸爸聽了大笑,鼓勵我何不把這點子寫成一篇作文投稿?於是我寫了一篇《吉爸出租》,果然給登出來了!看到自己寫的東西印在大家都讀得到的刊物上,真是既得意又興奮! 國中時我的班導師也是國文老師,她對文學的熱愛影響了我。她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並認真地批改。我將日記當創作的平台,什麼樣的題目都嘗試,也開始大量投稿。高中時參加校刊社,跟一群喜歡寫作的朋友度過了很愉快的編輯時光。寫作,對我來說,越來越像呼吸一樣自然,紀律養成後,習慣成自然! 只是想不到呼吸居然也有暫停的時候。高三那年,我們全家移民來美。隔年參加某知名廠商與當地華人媒體舉辦的母親節徵文比賽,我有幸榮獲青年組第一名,領到獎金三千美元,替家裡付了三個月的房租,之後就再也沒有提筆用中文寫作了。身在異鄉,要做的事太多,忙著讀大學、適應新生活、交朋友、工作、結婚......用中文寫作似乎不在我的to do list(待辦事項)上面。 直到婚後生了兒子,在家當起全職媽媽,應親人要求(因為他們想看小baby的照片與近況),開了個部落格(博客),才重新開始中文創作。之後偶爾寫些見證、靈修心得投稿基督教雜誌,或在當地華文報紙投稿分享生活所見所聞;卻從來沒想過也沒聽過「文字事奉」,也不覺得寫作是可以用來服事神的恩賜。 對當時的我來說,寫作純粹就是個人興趣,難登大雅之堂,在神的殿中毫無用武之地。直到2008年收到北美《傳揚雜誌》轉寄的單張,報名創文第一屆北美暑期文字營,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轉捩點。 蘇文安老師的W100《文字實務培訓營:心與筆的飛躍》,大大開啟我的視野。像是以利沙為少年人禱告,使他的眼睛明亮了,看到滿山滿谷的火車火馬——藉著這堂課,我看見文字事奉領域是這麼寬廣的新天地,多麼需要工人來開疆闢土、披荊斬棘。這也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屬世與屬靈的力量角力,要透過文字來奪取人心、滲透思想、扭轉價值觀。 我一直以為寫作就是一種興趣、一種嗜好而已,自己還算能寫,那也是因為天生愛寫也常寫的緣故。我從來不覺得這可以是一種使命、一項呼召、一份神放在我裡面的感動,直到參與了創文的課程,接觸到創文的老師與同工之後,才真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 蘇老師在W100最後一節課中講的那個「一車水」的故事深深感動了我。我的一車水要倒在哪裡?我要如何使用它?還有,我要怎麼讓這車水能保持滿溢的狀態? 創文像是一座橋,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寫作者慢慢渡到對岸,開展了創作的新視野,也拓展了服事的介面。原來,我可以用寫作來服事,我的書桌可以是我獻祭的地方。而創文也像一條管子,幫我接上源頭,讓我知道水從何處來。 「今日學生,明日同工」是創文精神之一,也是創文培養神國工人的「策略」。上完文字課後,我開始零星收到一些講座邀請。之後有同工問說:可不可以寫篇會後心得或課後感想?接著隔一陣子又來邀請:要不要試試寫代禱信?「手中有動筆的力量就不要推辭」,在不知不覺中,因著這些服事,我對創文生出了更強烈的向心力。 特別在寫代禱信的過程中,聖靈一次又一次光照我,在主裡省思文字事奉對這世代、對教會、對我個人的意義。透過這樣的書寫機會,神一點一滴地修正、磨練、塑造我手中的筆。祂拓展我的視野,讓我看見這個世代不缺能寫的作者,卻需要更多願意在神裡面委身的文字事奉者。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更多認識神、回應呼召的屬靈經歷。 都說「文人相輕」 但是創文夥伴間的情誼卻打破了這樣的說法。在創文認識了很多朋友,也成為好同工。創文的同工,不一定都得是舞文弄墨的作者(當然,若真想寫,還是可以受裝備、被鼓勵——每個人心中的作者都呼之欲出!),卻都是樂意擺上五餅二魚的人。 文字事奉對華人教會界來說,還是個青澀的概念。我們需要願意寫的工人,也需要願意成全寫作工人的人,更需要樂意付上禱告代價、將異象傳遞出去的人。我們都還在摸索調整中,學中做、做中學;透過一起服事參與,培養了默契,建立了共識。創文夥伴豐厚的屬靈生命與盡心服事的態度激勵了我,也成為我生命中的祝福與榜樣。 加入創文咖啡屋(創文網上社群),更是始料未及的恩典與祝福。「工人先於工作」,老師對學生的牧養,兼顧文字與心靈,這已經不止是師生關係,而像是家人一樣,在主裡彼此關懷凝聚。這樣的精神,也傳承在「創文咖啡屋」中。借由文字的互動交流,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文學生,在雲端建立了團契,用文字來代禱、彼此餵養、互相打氣。文字,不單是創作的工具,更是生命連結的粘著劑、帶來屬靈影響力的催化劑。 有時我不禁問自己,跟教會的服事、家事、公事比起來,創文明明不是「主菜」(畢竟我們都是「義工」,不是全職同工),可為什麼連我先生都把創文的事工當成「辦桌」一樣,每回都帶著「饗宴」的心情來參與?創文到底有何吸引我的地方,讓我這麼喜歡參與、樂意擺上? 我想這不光只是因為自己喜歡寫,而這剛好是個「跟寫有關的事工」而已。創文是神興起的一項事工,那創始成終的耶穌,既然開了這條路,就會興起人同行。在事工雛形未定時,祂已經預備了器皿來承接這個呼召。 你我都是可以被神用的器皿,雖然形狀尺寸不同,功能也不一樣,可都是神家中的器皿,可以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機裡被拿出來使用。器皿需要常被潔凈、保養,有時甚至需要被擦亮、打磨。神有祂的時候、有祂的安排,每個階段裡,祂為我們預備適合的宴席,在最佳的時刻將我們取出來。而神也是巧匠,祂雕琢裝飾、加工精鍊手中的器皿,還要為它們抹上成聖的膏油,讓它們變為尊貴可用。 文字事奉是一條嶄新未知的道路,誰也沒真正走到盡頭過——或許這本來就是一條沒有止境、無限延伸的道路。你我都是一同走天路的夥伴,在走走停停中互相打氣,甚至呼朋引伴加入,或者暫時退場歇歇腿,都有神的美意。 我深信,一個事工的產生,需要有上頭來的異象;有了異象,就能跟隨;這個異象,終有成真的一天。而你我個人所傾注的涓滴故事,也終將彙聚成河,浪起濤湧,成為神向這世代說話的壯闊史詩。 轉載自《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橄欖華宣出版社。 -END- 作者簡介 林滋恩 著有《美國袋鼠媽媽伴學去:1000 堂親子溫馨共用的教育課》與《我在美國當媽媽:揭秘全美最獨特的親子教育課》。2014 年第22屆漢新文學獎散文組佳作得主。如今依舊筆耕不輟,文章常見於北美華人主流媒體《世界日報‧副刊》、海內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國》、《真愛》、《傳揚》與《基督教論壇報》。2019年得美漢新文學獎小說獎。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4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