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15 14:55:51瀏覽6495|回應13|推薦107 | |
學習英文這麼多年,你對自己的會話能力滿意嗎?或者你早已認栽,放棄了對英語的熱忱,接受了此生不說英語的現實?那麼你從國中、高中到大學,那麼多個寒暑日夜,辛苦背誦單字和文法,就這麼“打水漂”了?你甘心嗎? 如果你對自己的英語會話能力不滿意,或你不甘心多年來為英文所下的功夫付之東流,建議你認真看待我接下來要分享的個人經驗,沒準兒能讓你的英語起死回生開展另一番光景呢! 雖然早些年曾做過口譯,我的英語會話能力算是不錯的,但我始終對自己的流利度不滿意,總覺得無法像native speaker一樣,從容自若地侃侃而談(speak English confidently and automatically)。尤其,後來我選擇專攻筆譯,多年來已很少說英語,偶爾遇到老外鄰居需要溝通協助時,說起英語竟然“卡卡”的,完全不像個靠英文吃飯的專業譯者。我的信心正快速流失。 長久以來,我一直以為,英文既然不是我的母語,長久不用會生疏,也是無可避免的宿命。因此,我也坦然接受自己因專攻筆譯而口語退步的現實,不做他想。 直到半年前,我在YouTube上看到A. J. Hoge老師的〈7 Rules of Effortless English Speaking〉(輕鬆說英語七律)視頻。在Hoge強調的七條規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Learn with Ears”(用耳朵學)和“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簡單說,就是要多聽英語會話,而且要不斷地聽,重複地聽,同一段音頻甚至要聽30遍50遍,直到滾瓜爛熟為止。 後來又看到其他YouTubers(如“EnglishAnyone”的Drew Badger和Speak English with Vanessa”的Vanessa)也都強調多聽對增進會話能力的絕佳效果。加上我前陣子利用觀賞本土劇學習台語的正面經驗,我決定嘗試“聽出流利的英語”。 我遵照老師的建議,在YouTube上選擇不查生字便能聽懂8-9成的視頻(其餘1-2成靠上下文理解),轉成MP3(音頻)檔存到我的手機裡,利用等公車、搭捷運、等人或散步的零碎時間,反覆地聽,即使沒達到A. J. Hoge所建議的30-50遍,每段音頻聽個10-20遍總是有的。 當然,英文搞了這麼多年,相對而言,我有個優勢。由於我的英文已超過高級程度(post-advanced level),因此我可以選擇知識性的(informative)內容來聽,譬如,TED演講、訪談、新聞、專題報導…等。如此在練習英文會話的同時,還能吸收資訊,不致於太枯燥。 就這樣,我一遍遍聽著同一音頻,每段至少聽10遍以上。聽完一段再換另一段,或幾段交錯著聽。就這麼利用零碎時間聽了幾個月,我自己的感覺都不一樣了。許多本來就學過的單字、片語和句式,經過如此反覆的溫習,已經熟練到可以自然反應脫口而出。 如此用耳朵學習英語幾個月後,前陣子正好有幾次需要說英語的機會:內人的英國籍姪子和朋友來台自助旅行;外姪女西班牙籍新婚夫婿家人來台參加婚宴;樓下喇嘛佛堂進駐兩位只會說英語不會說華語的出家師父。在這幾次狀況中,我扮演部分接待的角色,牛刀小試了一番。感覺果然不同!最明顯的差異是,我現在與老外交談應對,已不再需要在心裡“造句”(sentence making),而是視情境自然“流出”(speak automatically)。 幾個月來的學習期間,我領悟到一個現象。大家都知道,學習英文最理想的方法是置身於native speaker的環境。但在過去,這樣的機會是不可求的,因此人人也都死了這條心,退而求其次,靠著死背硬記來學習。雖然少數人僥倖克服萬難把英文學得還不錯,但多數人始終在背了忘,忘了再背的反覆挫折中掙扎,甚而放棄英文,接受此生與英文無緣的現實。 然而,拜網路科技之賜,我們現在可以營造native speaker的學習環境了。回想一下,native speaker是如何學說話的。小baby在父母照顧下的各種情境中,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到了五歲還不識字的時候,便能用母語溝通無礙了。現在透過網路,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視頻和音頻,像小baby一樣,反覆地看不斷地聽,為自己營造一個類似的英語學習環境。再說,成人的理解力遠高於小baby,因此只要選擇適當的學習材料,相信不用五年(二、三年足矣),我們便能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了。 以上是我個人近來精進英語會話的心得,願與有心學習英語的朋友們分享,希望能對大夥的學習有所助益。最後,提出以下具體建議,一併供朋友們參考:
「聽出流利」英語學習法,不但有許多YouTuber英文老師推薦,也是經過我親身驗證的。如何?準備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嗎?(Are you ready to give yourself another try?)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