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15 15:18:00瀏覽3314|回應11|推薦115 | |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自漢代起更被推崇為「群經之首」。 孔子五十歲開始鑽研《易經》,甚而迷上《易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以致「韋編三絕」。在「玩索而有所得」後,嘆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玩索"《易經》所得便是在伏羲和周文王先後創作《周易》的基礎上,與其儒家弟子共撰《易傳》十翼,從義理的角度闡釋《周易》,將自古以來以占筮為主要應用的《易經》,正式帶入哲學的殿堂。 《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從數千年後現今許多日常用語中不難窺知一二。譬如:談論事不關己的他人事務以為樂,就是聊“八卦”。說好的事情突然改變,就是“變卦”。另外,今人常用以鼓勵學子的“自強不息”,即出自《易經》乾卦大象。清華大學校訓“厚德載物”,則出自坤卦大象。其他還有“一元復始”、“三陽開泰”、“九五之尊”、“錯綜複雜”、“不三不四”、“亂七八糟”…等,都是出自《易經》。 身為炎黃子孫華夏冑裔,對於《易經》這部中華文化根源,豈能不怦然心動,想一窺其堂奧?多年來,我買過許多探討“易經智慧”的書,多次展卷研讀,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所讀者從未超出乾坤兩卦,所記者總不外乎八卦口訣,便覺索然無味不知所云,而負負然歸卷高閣。 去年底,獲鄰居周春塘教授贈送其所註釋的蕅益大師著《周易禪解》,展卷讀之,仍不得要領。《易經》直解尚讀不懂,遑論禪解?但為免辜負周教授的美意,我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先弄懂《易經》直解,再來拜讀周教授註釋的《周易禪解》。 我先透過YouTube看了幾十集傅佩榮教授講授的《詳解易經六十四卦》,又重讀南懷瑾先生講述的《易經雜說》,之後再詳讀鍾茂基先生著的《易學初階》和郭和杰先生著的《周易古占筮法》。如此利用工作之餘學習數月,終於撥開雲霧,懂得一些《易經》的基本概念、專門術語和卦爻變易的原理法則。 經過近一年的研讀,我對《易經》終於不再感到“索然無味不知所云”了,代之而起的是“興趣盎然樂此不疲”。南懷瑾說,要研究《易經》,首先要將六十四卦背得滾瓜爛熟。光是這點,恐怕就要令許多學易者打退堂鼓了。怎麼可能背起來呢?那麼多不知所以的長短劃排列組合! 我後來發現,其實不然,只要掌握卦爻陰陽變易的法則,逐一推演,熟記六十四卦並非難事。現在六十四卦全在我手掌指節形成的九宮格內,我可以很流暢地推演出八宮六十四卦,甚至十二辟卦、京房十六卦變、和六十四卦方圓圖,雖然我還不知道如何應用它們。 近來每晚就寢時,我總躺在床上,在手掌九宮格中將八宮、京房、十二辟、方圓圖等推演一遍,做為練習,但往往一遍還沒推完,我已進入夢鄉。 如此日復一日,越推越熟,我甚至發現到六十四卦的某些規律。譬如: 六十四卦中,乾-坤、離-坎、大過-頤、小過-中孚四對八個卦互為錯卦無綜卦,其餘五十六卦皆兩兩相綜。在這五十六卦中,又有否-泰、既濟-未濟、歸妹-漸、隨-蠱四對八個卦同時互為錯卦,亦即這四對卦既互為綜卦又互為錯卦。所餘四十八卦,則每四卦為一個錯綜群,共十二群。亦即四卦為一組,同組內的四個卦,經錯-綜-錯-綜兩輪變卦後,又回到原卦。我猜想,每個卦群內各卦之間應存在著某種關聯性,如何關聯我尚不知,仍有待我繼續“玩索而有所得”。 宋代詩人葉采有詩云: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這正是我目前研讀《易經》的心情。每當得空時,我總是隨手拈來讀上一兩卦,若能偶有新的發現,我便心滿意足,否則亦無妨,單單閱讀過程也是愉悅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