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5-5-7] 匈牙利作曲家Kálmán Imre的1921德語輕歌劇《Die Bajadere》和它的俄國改編版
2015/05/07 07:16:57瀏覽556|回應0|推薦13

.

匈牙利作曲家Kálmán Imre的1921德語輕歌劇《Die Bajadere》和它的俄國改編版
SCFtw2.  2015-5-7.

匈牙利的猶太裔作曲家KÁLMÁN Imre (1882~1953)在1921年寫了一部德語輕歌劇《Die Bajadere》,同年首演。劇本是兩個奧匈帝國的猶太人Julius Brammer (1877~1943)和Alfred Grünwald (1884~1951)搭檔寫的。這部三幕輕歌劇首演於維也納,很成功,第二年(1922)就在紐約演出,當然經過改編並且譯成英語,新名字是《The Yankee Princess》,賣座不盛。1923年,俄語改編版首演於莫斯科,叫做《Баядерка》(Bajaderka)。時光流逝,《Die Bajadere》今天在德國奧國難得上演,然而如同許多別的當年流行過的維也納輕歌劇的情況,蘇聯的舞臺延續了《Die Bajadere》的名聲。

Bajadere這個德語名詞可以溯源到古希臘語的動詞βάλλω (ballo),意思是拋擲。這個詞進了晚期拉丁語,成為ballare,意思是跳舞。義大利語吸收了ballare,成為ballo,指舞或舞會。ballare進了伊比利半島,成為balar。balar成為西班牙語的bailar,還在葡萄牙語裡生成新詞bailadeira,指舞女。法國人用bayadère來專門指印度的舞女。德國人把bayadère轉拚成Bajadere。

小約翰史特勞斯在1871年寫了一首波爾卡〈Die Bajadere〉。芭蕾編舞大師Marius Petipa於1877年在聖彼得堡編了一齣芭蕾舞劇《Баядерка》(Bajaderka),這是愛情悲劇,女主角是一個印度教的神殿舞女。Kálmán譜作的1921年輕歌劇《Die Bajadere》是個發生在巴黎的愛情喜劇,男主角是個印度王子,女主角是個法國的歌舞紅伶,正在演出一齣叫《La bayadère》的歌舞劇。這三件作品除了名字之外彼此毫無關係。

輕歌劇《Die Bajadere》的俄語改編版本來叫做《Баядерка》,後來芭蕾舞劇《Баядерка》在西歐和美洲爆紅,俄國人為了解除這兩部不相干的表演藝術作品撞名的情況,對輕歌劇的稱呼改用德語原名不經過俄語化的音譯:《Баядера》(Bajadera)。

這部輕歌劇至今大概衹有四個包括對白的全劇錄音。最早的是一個德語版(1964,現場,Fritz Zwerenz指揮)。第二個是俄語版(1973,全蘇廣播電臺錄音,Юрий Силантьев指揮)。第三個是英語版(1998,現場,J. Lynn Thompson指揮),用的是新歌詞,標題改成《The Bayadere》。2009年有一片匈牙利語版(《A Bajadér》)的輕歌劇院演出DVD。

1964年的德語版在spotify上可以聽到~~~
https://play.spotify.com/album/1YZAE2rNN53i8ZMC2qAhUX

1973年的俄語版油條上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KhnamGqmY

這是2009年布達佩斯輕歌劇院的匈牙利語版演出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2STTNzeMA

另外,油條上有經過簡縮的1997年聖彼得堡音樂喜劇院的小舞臺演出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8jFM4lPZ8

因應劇情,Kálmán的這部《Die Bajadere》的音樂裡帶有明顯的歐洲人所謂的異國風情(exotic flavor),不過二戰之前的西歐作曲家對這些“異國”的音樂普遍缺乏瞭解,所以弄出來的東西在新鮮之外像模像樣的民族風味是談不上的,這部輕歌劇不例外。新鮮當然比老套好,要是加上可愛,結果就是正面的 —– 這部《Die Bajadere》屬於這種情況。

Kálmán一生譜作過二十二部輕歌劇,在當代西歐,《Die Csárdásfürstin》(1915)排名第一,《Gräfin Mariza》(1924)和《Die Zirkusprinzessin》(1926)屬於第二級,《Die Bajadere》的排名在四五六之間。德語人幾乎忘掉了《Die Bajadere》,不過俄語人覺得《Баядера》很滋養。《Баядера》裡面有些歌調很早就被俄國人抽出來重寫歌詞,弄成用鋼琴伴奏的歌,出版樂譜發賣,輕歌劇本身也經過重新改編填詞,最後這些歌在劇裡劇外的俄語唱詞多到有三種四種。相對來看,這些早已進入俄語聲樂名歌榜的曲調被用德語唱出來的機會 —– 在首演之後 —– 好像還是衹在輕歌劇院裡,而這些德語歌的聲樂演唱的專業錄音至今寥寥無幾。

—– 這個差別太大了。俄語人喜歡《Баядера》的音樂,德語人則不拿《Die Bajadere》的音樂當成什麼,原因我想有兩個:一、俄國人連音樂都改編了(不止於劇本和歌詞),而且弄得很精采。二、德語人的音樂審美能力有點問題。第一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俄國人對《Баядера》興致高,第二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德語人對《Die Bajadere》沒興趣。第一個原因基於客觀事實,第二個原因基於我的一貫看法。

德語版的音樂和俄語版的音樂都衹有一個錄音。1964年的德語版錄音在音樂品質上比1973年的俄語版錄音差很多。1964年德語版錄音的指揮(Fritz Zwerenz)、樂團(Orchester des Landestheaters Linz)、男主角(Paul Conrad)、和女主角(Maria König)都缺乏德語地區全區性的名氣,事實上表現也普通。

1973年俄語版錄音的指揮是蘇聯的輕歌劇指揮大師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Силантьев (1919~1983,1975年蘇聯人民藝術家),樂團是大名鼎鼎的全蘇廣播電視綜藝交響樂團及合唱團,唱男主角的是著名的全蘇廣播電臺男中音Анатол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оксяков (1943~),唱女主角的是著名的全蘇廣播電臺女高音Людмила Белобрагина。莫斯科輕歌劇院的頭牌女高音Татьяна Ивановна Шмыга (1928~2011,1978年蘇聯人民藝術家)唱女配角,抒情好歌不歸她唱。這個蘇聯一流陣容的實際表現國際一流(男配角用的是一個很會唱歌很受大眾歡迎的破鑼嗓非聲樂歌手,這裡不考慮在內),完全不輸當時歐美大廠國際名家的歌劇錄音。

這兩組人馬實力差距太大,但唱奏表現屬於音樂藝術的二次創造,大家都知道表演藝術對需要二次創造的藝術品的影響,二次成品可能會遮掩初次成品的光芒,首演失敗的傑作偉創歷史上很多。這兩個錄音的根本差別在他們所用的樂譜有可觀的不同。1964年的德語版錄音用的是Kálmán的原譜,1973年的俄語版錄音所用的是不知道是由哪一個俄國作曲家整頓過的譜子。

Kálmán的原譜裡有一些很好的東西,但是它們短小分散,像是不成熟的作品。這位不具名的俄國高手所做的事主要是合併,這可以說是屬於程序方面的改動。他把短小的前奏跟原來在一段對白之後的一段短小的合唱拚在一起,把旁白介紹移走,弄成一段精采的序曲。他為女主角拚合出一段長四分鐘半的主歌。他斗膽在前奏裡砍掉了幾句氣味有些不對勁的東西。他甚至增添了兩三分鐘精采的東西作為男主角的主歌的引子。此外,他對男女主角的第一首二重唱動了一點小手腳,把它整頓成一首第一流的普契尼旋律風格蕩氣迴腸的愛情二重唱 —– Kálmán做到九十七分,這位俄國高手讓它完美,如假保換~~~ ^@@^

在《Die Bajadere》之前,Kálmán的輕歌劇總帶著明顯的匈牙利音樂的風味,《Die Bajadere》則混合了大量的普契尼式旋律和美國流行舞曲的節奏。我聽了《Die Bajadere》俄國改編版的第一幕立刻感覺到《Turandot》。《Die Bajadere》首演於1921年,《Turandot》則在普契尼1924年去世的時候還差一點點沒有完成。普契尼為《Turandot》譜曲始於1921年一月,Kálmán譜作《Die Bajadere》是1921年之內的事,年底就首演了。《Turandot》的音樂今天全世界的歐洲古典音樂愛好者都很熟,《Die Bajadere》在蘇聯和東歐以外的地區的音樂文化史上則基本上屬於過時不候的東西(如果它當年曾經出現過)。

我不認為《Die Bajadere》的俄國改編版在音樂成就上跟《Turandot》一樣高,不過《Die Bajadere》的Kálmán原版在人世間所得到的待遇未免太差。《Die Bajadere》的情節和對白很多人認為不夠好,這未嘗不能修改,因為音樂戲劇的音樂部份當然比這些非音樂部份重要得多。如果歌詞不夠好,為什麼不能修改甚至重寫?柴可夫斯基寫藝術歌經常改動人家的詩句,歌劇換一種語言演出的時候歌詞不是都經過改動嗎?!為了增美,俄國人甚至連樂譜都敢在程序上大動手腳,《Die Bajadere》是德語聲樂作品,德語人的音樂審美能力是不是有所偏枯?還是自認本文化本錢太足? ^@@^

《Die Bajadere》俄國改編版的第一幕的音樂品質顯然不低於《Die Csárdásfürstin》前兩幕中的任何一幕。

這位給《Die Bajadere》整容的俄國高手是誰?

著名的蘇聯指揮家Yuri Silantev在1940年小提琴科班畢業,1948年成為全蘇廣播電臺的歌劇管弦樂團的首席第一小提琴兼助理指揮,1953年轉到莫斯科愛樂管絃樂團,1958年接掌全蘇廣播電視綜藝交響樂團,直到他過世,垂二十五年,這個樂團後來以他為名。Silantev也作曲,寫過鋼琴曲、舞曲、神劇、大提琴曲、交響曲。1973年的《Баядера》錄音是他指揮的,這位為《Баядера》整容的高手是不是他? ^_____^

這個1973年的《Die Bajadere》俄國改編版全劇錄音無疑是個經典錄音,裡面最好的東西我認為有四段(都在第一幕)~~~
1. Увертюра —– 序曲
2. Ария Раджами (О, Баядера) —– Radjami的詠歎調
3. Ария Одетты (Выходная Одетты) —– Odette的詠歎調
4. Дуэт Одетты и Раджами —– Odette和Radjami的第一首二重唱

這個錄音至今沒有出CD,不過其中有幾段錄音作為選曲集出現在一片俄國公司Bomba出的輕歌劇精選CD上,是ADD —– 可惜的是:四段我認為最好的東西裡衹有最後那一段被選上。

我把這四段音樂從沒有分軌的整面單軌LP裡切出來,放在以下這個鏈結裡(LP轉錄不是我做的)~~~
https://onedrive.live.com/?cid=0F582FC25C718D55&id=f582fc25c718d55%212428

最後附帶說說在這個垂範錄音裡唱男女主角的Anatolij Moksjakov和Ljudmila Belobragina。

Moksjakov是個抒情男中音。他本來是採礦工程師,1963年上新西伯利亞戲劇學校,開始學聲樂,還沒畢業就已經是新西伯利亞輕歌劇院的獨唱演員。1968年進莫斯科音樂學院(即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深造,還沒畢業就在全蘇聲樂比賽得大獎。1972年畢業之後進了全蘇廣播電臺暨中央電視臺的演唱部門,迅速成為蘇聯的一線聲樂家,演唱頻繁,錄音不少,1982年(三十九歲)因病停止音樂生涯。三十年過去,蘇聯解體在俄國這個政治-經濟-文化綜合體的很多方面留下亂局,有些在蘇聯晚期離開藝術圈的著名藝術家被遺忘,Moksjakov至今沒有一張CD專輯(指集萃)。根據可以聽到的十多軌零星錄音,這個男中音的整個音域偏高,上下貫通,共鳴非常好,中氣充足,開口就唱,沒有提氣和換氣問題,顫音快而漂亮(唱歌顫音快不起來是個天生的大缺點),抒情能力很好,詮釋獨特而自然,表達剛柔並濟,深情而高貴,是個真正第一流的歌唱藝術家。根據我所聽過的,Moksjakov的最佳表現無疑是他在1973年(三十歲)的《Баядера》全劇錄音裡所唱的〈Дуэт Одетты и Раджами〉(專指第一首二重唱)和〈Ария Раджами〉。

Belobragina當年很紅,是一線聲樂家,現在在網路上卻連她的小傳資料都找不到,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她錄《Баядера》的時候早已不年青,表現仍然很不錯,聲音圓柔開敞,表達深情高貴,有國際級普契尼女高音的水準。比起Moksjakov,Belobragina被遺忘得更兇。

.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Ftw2&aid=2286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