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9-28]【熟悉一下俄語歌】開場白 —– 兼談“好歌”—– 又及柴可夫斯基
2014/09/28 01:03:22瀏覽634|回應0|推薦12

.

https://onedrive.live.com/?cid=0F582FC25C718D55&id=F582FC25C718D55%211979

------------------------------------------------------------------
人生苦短,文化史太長。以有涯逐無涯,所以我衹對好歌有興趣(這句話像是廢話)。

好歌的標準是什麼?旋律好,唱詞好,曲詞也配合得好,這才是好歌,重要性以旋律為先(旋律包括節奏,和聲可有可無,而且屬於伴奏)。

旋律怎麼樣才叫夠好?三個條件:新穎,吸引人,耐聽。新穎就是與眾不同。與眾不同卻不美,不能吸引人感動人,那就完了。初聽尚可,聽兩次你久經訓練的耳朵就覺得聽夠了,或者覺得以後能不能再聽到無所謂,這旋律就是非常缺乏永恆性。創造好旋律需要天才、技術、和靈感。沒有兩分天才就沒救了,技術可以磨練,大天才仍然需要靈感(所以莫札特生產過很多沙子)。

音樂作品需要二次創造,在歌這首先是唱。歌唱得好,曲折盡情,這是歌藝。歌藝高,不過聲音不好,這就很遺憾。聲音好的先決條件是嗓子好。嗓子需要訓練,唱歌需要技巧,聲音的表達需要控制,吐音咬字行腔收韻需要磨練,整首歌需要詮釋,每一句都需要斟酌,每一個音符都不能隨便。更高的要求是音樂靈悟和美感格調,前者由天賦決定大半,後者跟歌手的文化素養有很大的關係。

評賞一段電影音樂的藝術價值必須脫離電影畫面,評賞一段舞蹈音樂的藝術價值必須脫離舞蹈場景,評賞一段歌劇音樂的藝術價值必須閉起眼睛忘掉情節,但是評價一首歌很難脫離它的唱詞。器樂旋律有自己的獨立生命,然而歌的旋律依詞而造,順詞而流,旋律發揮歌詞,也受歌詞拘束,不能完全隨作曲人的樂思流動。歌詞為音樂設定了明確的情境,不過真正精采的旋律脫離了歌詞還是精采。

另一種語言,聽不懂歌詞怎麼辦?拿它當器樂聽,人聲是最好的抒情樂器。真正的好歌手可以把旋律不算太出色的歌唱到能引人側耳傾聽,真正的好歌手不會願意隨波逐流唱爛歌,所以這個好歌手唱著你聽不懂的歌詞如果能讓你迷醉,這當然是一首好歌,歌詞就算普普通通也得讓它過關的~~~ ^_____^

歌詞聽不懂,這是脫開歌詞的羈絆鑒賞旋律的好機會。如果歌詞特別出色,貼著歌詞走的旋律衹要音樂品質甲下就能造就一首總得分為甲的歌。聽不懂歌詞的好處是你不會被歌詞拖著走(不管是好拖還是歹拖),可以更準確地評價旋律的品質,可以充份欣賞好歌手的歌唱音聲之美以及以聲傳情的功力。

歌詠言,歌以載言,歌以言志,歌以詠詩。言就是說話,志就是你的心意所向,詩就是句尾壓韻的一小段話。說同一種語言的人才聽得懂對方說的話。一種語言界定一個民族,承載一種文化,民歌從這裡產生。有的民族至今衹有民歌,許多民族有近代商業流行歌,文化長遠的民族還有古典藝術歌。

地球人文化史累積到今天,哪一個民族或者說哪一種語言的歌“最強”?

當然,英語歌是第一名,英語歌“最強”。原因就不必細說了。任何人都可以從Auld Lang Syne到1970年代香港華人大量創作美國風格英語流行歌這段漫長的歷史裡找到夠多的原因。

第二名呢?

漢語普通話是我的母語,漢語普通話的歌我聽得多(全球化以後的那些文創產品我就不聽了),而且中國人太多歷史太長,所以由我來評價漢語歌會造成不公平。

義大利語歌劇裡頭好旋律太多,拿坡里歌太好聽,這些好歌差不多都不早於十九世紀,不過這兩個從民族文化裡自然生出來的新傳統已經斷掉了,而且日爾曼人莫札特衹憑著費加洛的婚禮就為義大利語貢獻了太多好歌。

德語歌除了莫札特、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馬勒、李察史特勞斯這些人的作品之外可以稱揚的東西不多,這些人創作的歌是德語文化史上奇特的存在,空前絕後。這種創作應運而生,拔地而起,然而成品並沒有在德語大眾文化裡生根。

俄語歌應該僅次於英語歌。這是我的評價。

這個開場白我本來衹打算寫幾句,因為開這個欄的本意是引導人先多聽,寫帖子的原則已經設定為【盡量少寫】,少花氣力,願者上鉤。誰知道我的表現慾太強,很久沒寫然後見機而作成了習慣,上面已經寫了一千多字了~~~ ^@@^

------------------------------------------------------------------
這開欄帖先弄點器樂聽聽。

一提起俄國作曲家就是柴可夫斯基、穆索斯基、林姆斯基-科薩科夫、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蕭斯塔科維奇,我找了一個年代更晚的作曲家。

—– 總得先說說老柴。

雖然軟化以前的蘇聯共產黨特別喜歡貝多芬,俄國的樂聖是柴可夫斯基,老柴是所有的俄國人的摯愛(搖滾電聲小毛頭老毛頭除外,這些人是真正的世界公民),【柴可夫斯基+穆索斯基+拉赫瑪尼諾夫】這就是俄羅斯西歐化之後的新民族音樂的神髓。俄國人一講起俄國詩一講起俄國音樂就要先提Russian soul,什麼是Russian soul?衹要你不是貝多芬教或者巴赫教的信徒,馬鈴薯蒸餾酒灌一灌,聽幾首(樂音一停終止之意十足就是一首,下一個樂章是另外一首)你狂愛的柴可夫斯基穆索斯基拉赫瑪尼諾夫,你就充滿俄羅斯聖靈了~~~ ^@@^

許多歐美評論人(以及他們在臺灣和東亞的跟班)基本上視柴可夫斯基為“小巨人”,說他缺乏承先啟後的技術創造,我認為這是偏見兼淺見,因為一件高級藝術品感動人、吸引人、或者說能引起共鳴的力量主要來自它的外貌、內容、大體、細節、氣質、風標、和格調所展現出的性靈或神韻或靈魂、所營造出的風情或情調或情味、所達到的令人低迴或神往的意境或境界、所能觸發或引動的令人騷動或沉靜或歎息或滿足的美感、或者所能傳達或呼喚的某些難以言說的強烈意緒或某種巨大的生命感受,而且技術創新當然不是藝術創新的必要內容。

這些人尤其喜歡批評老柴的音樂too sugary、too saccharine、too sentimental、too indulged,我認為這更是西歐偏見,尤其是日爾曼偏見,因為德國民歌的旋律大體上太不甜,太乾(就像法國葡萄酒標榜的dry),太簡單,情感淺薄,缺乏女性氣質,缺乏纖細善感,沒有孤寂惆悵悲涼憂傷,沒有錦瑟無端五十弦,沒有昨夜西風凋碧樹,更沒有一寸愁腸千萬結,太像兒歌。德奧巴洛克機械(不如義大利巴洛克活潑),莫札特不識愁滋味,貝多芬陽剛,華格納氣吞河嶽,這些男人到了猶太裔的馬勒才懂得一寸愁腸千萬結。馬勒的管弦歌是歌中極品,第六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是日爾曼式(不是俄羅斯式)哀感頑艷的顛峰,馬勒的東西最甜也不到俄羅斯級。

歐美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古典音樂評論傳統有時在美感認定和價值取向上顯然不能說服四海,甚至有一些走火入魔的地方,比方把貝多芬的晚期弦樂四重奏捧上天,這是以為音樂可以做到一切,甚至有能力表達思想和邏輯辯證。這些就不多說了。

------------------------------------------------------------------
在音樂的路上,Georgy Sviridov (1915~1998)受老柴影響很深,創作以聲樂曲和合唱曲最受同行稱道,不過他最受同胞喜愛的作品是他為一部電影寫的輕管弦配樂。這部電影是把俄國詩聖普希金的一篇非常sentimental的短篇故事直接搬上銀幕。有一對員外夫婦膝下衹有一個女兒,這女兒跟一個小軍官相戀,兩人私訂終身,小軍官的幾個朋友約好了神父要為他們在教堂證婚,時間是夜裡,當夜暴風雪,姑娘先到了教堂,卻受了寒,昏昏沉沉,小軍官的馬車迷路,有個趕路的團長的馬車也迷了路,團長為了找路進了教堂,卻莽莽撞撞地作弄人,成了宣誓的新郎,小軍官奉命出征陣亡,戰事結束了,年在壯盛俊帥成熟的團長借住員外家,對姑娘很有意思,卻得不到回報,雙方最後才知道暴雪夜中作弄事件裡的另一個當事人就是對方。這片子我看過,拍得還可以,不過裡面有幾段音樂實在是好聽。Sviridov後來弄了一個組曲,九首。這裡選六首。如果不想多聽,可以衹聽編號1、3、4。

暴風雪 = Snow-Storm = Blizzard = Metel' = Метель
這是最有名的演奏錄音,我覺得名不虛傳。蘇聯廣播電視大交響樂團。Vladimir Fedoseyev衹比Rozhdestvensky小一歲,接手Rozhdestvensky的樂團之後把團裡的猶太人陸陸續續都幹掉了。列寧時期的蘇聯共產黨從基層黨員到中央政治局委員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猶太人,所以在蘇聯不能公開反猶~~~ ^_____^

1 & 9. trojka是俄國的老商標三駕馬車(新商標大概是一個套一個的娃娃玩偶)。頭尾的轟隆轟隆是馬車奔馳,那是命運的聲音,那是貼題,中間夾著本體,那才是作曲者的抒情本領或造境本領所在。除了頭尾的管絃樂包裝之外,主旋律樂句相連,長短不定。旋律新鮮流暢,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無法預測,聽者衹能專心緊跟。配器不特殊,這樣的旋律差不多就該這麼配。本體部份的音樂整體婉窈有情,清麗絕俗,扣人心弦,令人回味不盡。Trojka這三分鐘可以想像成一個整體,就是一段由命運決定被命運打毀的愛情,衹是一個故事,衹是一件據說發生過的事,故事裡愛並不熾烈,死並不悲壯,故事結束之後姑娘可能終身不嫁,音樂的真正結尾是幾句輕輕的回音,然後叮鈴鈴幾聲脆響,揚向天際,連命運的車輪都不存在了,天高地遠,雲淡風輕。不知道普希金的本意是不是這樣,不過我覺得這樣跟電影滿配的。純就這三分鐘的音樂而言,如果聽者完全不知道這個故事,衹知道曲子的標題是有一個春天、曾經、There Has Ever Been、或者Once Upon A Time,那也夠了。

2 & 8. 最喜歡圓舞曲的據說是維也納市民,俄國人排第二沒有問題,不過圓舞曲是小約翰史特勞斯作得好還是柴可夫斯基作得好這個可以爭(我是騎牆份子,我是蝙蝠)。

3. 春與秋。兩分鐘,旋律分段,段落的構成大致是AABA,A是春,B是秋,B是A的變奏,整體非常魅惑。A的主體是五聲音階(Trojka的旋律主體有五聲音階的傾向)。兩分鐘的輕管弦抒情小曲此為絕頂。

4. romans是俄羅斯帝國在十九世紀發展起來的新民族歌曲,雅俗共賞,歌詞基本上用抒情詩,老柴搧火的努力不下於業餘作曲人(不過老柴在這個項目的成績不太好)。romans一直有很好的新歌出現,已經累積了兩百年,成了Russian soul的一部份。很多被外國人當作俄羅斯民歌的俄語歌其實是romans,比方那首黑眼珠。這首無題的管絃romans衹有兩件事值得說:旋律、配器。日爾曼君子的標準評價(我用膝蓋猜的)是:sugary太甜,saccharine過甜,sentimental感傷,indulged沉溺。事實上旋律是俄羅斯式甜美薄悒,配器是俄羅斯式哀感頑艷,這些是貝多芬教的信徒和巴赫教的信徒無福消受的~~~ ^@@^

Wiki說:『While Sviridov's music remains little known in the West, his works received high praise in his homeland for their memorable lyrical melodies, national flavor and mainly for great expression of Russia and Russian soul in his music.』

.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Ftw2&aid=1764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