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4 20:10:18瀏覽648|回應0|推薦11 | |
. 歌唱家Georg Ots (1920~1975)錄音選輯及評論(一):歌劇 愛斯托尼亞人Georg Ots (1920~1975)是蘇聯音樂舞臺上的歌劇名角兼抒情流行歌巨星。以聲樂成就而言,當今俄國古典音樂界如果要選出一個【二十世紀蘇聯最佳男中音】,Ots很可能是得票最多的。 蘇聯解體已經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的事,Ots的6CD錄音選輯也已經在國際上發賣十多年了,歐美樂評界卻至今還沒有承認Ots在義大利美聲歌唱藝術上的巨大成就,這主要是審美狹窄和心態狹窄。在以聲樂高手唱流行歌這方面,Ots無疑是有史以來唱得最精采的人之一,這一點可以去找當今的俄國人求證。 我做我所能做的。我根據我手上有的材料編纂了一套Ots選輯,把這些錄音依歌曲的形式和演唱所用的語言歸入以下八類: Ots 1. Opera arias 聲軌太多,我寫評述看個別情況,詳略不一。 ***************************************************** ---------------------------------------------------------------------- 這首詠歎調的第一句可以英譯成〈My homeland, the road has taken me far away from you〉,出自一部愛斯托尼亞歌劇《Tormide Rand》(Stormy Beach),作曲者是Gustav Ernesaks (1908~1993),完成於1949年。 Gustav Ernesaks是著名的愛斯托尼亞作曲家、合唱指揮、音樂教授,塔林音樂學院畢業,其後又入學深造作曲,終生擔任愛斯托尼亞國立合唱團的藝術指導。他在1944年就愛斯托尼亞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Lydia Koidula (本名Lydia Jannsen, 1843~1886)的詩〈Mu Isamaa On Minu Arm〉(My Fatherland is My Love)所譜作的合唱曲後來成為蘇聯愛斯托尼亞加盟共和國的地下國歌。他也是1945到1990年的蘇聯愛斯托尼亞加盟共和國國歌的作曲者,幾屆蘇聯愛斯托尼亞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成員,在1956年獲得蘇聯人民藝術家榮銜。2008年,愛斯托尼亞郵政為Gustav Ernesaks發行了一枚百年紀念郵票。Ernesaks寫了五部歌劇,其中以《Tormide Rand》最有名,至今經常演出。 這裡收兩個錄音。1951的版本是Ots最早的聲樂錄音之一,三十一歲的聲音還是很青春,柔聲唱的時候像是個在中音區活動的抒情男高音。1966錄音的聲音和唱法(包括顫音)都屬於Ots的成熟期。以歌藝而言,1966的錄音顯然比較老到,不過我喜歡青春的聲音~~~ ^@@^ ---------------------------------------------------------------------- 出自義大利作曲家Ruggero Leoncavallo (1857~1919)的歌劇《Pagliacci》。1892年出版,同年首演。 網上有義英對照唱詞~~~ ---------------------------------------------------------------------- 出自俄國作曲家Ант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убинштейн (1829~1894)的歌劇《Демон》。猶太人(五歲時祖父下令全家改宗俄羅斯東正教) Anton Rubinstein是十九世紀的鋼琴大師,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創立者,柴可夫斯基的作曲老師。他寫過二十部歌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這部《The Demon》,作曲於1871年,劇本根據萊蒙托夫非常著名的同名長詩,首演於1875年,至今在俄國經常演出,乃是最普及的原產俄語歌劇之一,但在西歐現在已經幾乎消失了。 油條上有全劇(2003年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演出錄影,配有英譯字幕)~~~ 蘇聯中央電視臺在1960年把這齣歌劇攝製成電視影片(劇情有刪略),由Ots擔綱~~~ 戲裡有一個天使,有一個魔鬼,魔鬼動了凡心,愛上了公主,功敗垂成,因為他為這件事造了孽。Rubinstein用bass-baritone來唱魔鬼。這個魔鬼角色乃是Ots的招牌名演之一。這個魔鬼有幾首詠歎調很有名,這裡收兩首:〈На воздушном океане〉(On the ocean of the air)、〈Я тот, которому внимала〉(I am the one, to whom you listened in the silence at midnight)。 這裡有漂亮的全劇英譯(俄英對照)~~~ 這裡有一篇不壞的〈На воздушном океане〉英譯~~~ 〈На воздушном океане〉這首詠歎調的唱詞完全是萊蒙托夫的原詩,但中間刪掉了一連串七行(始於『Лишь только ветер над скалою』)。以下是原詩鏈結~~~ 下面我把〈На воздушном океане〉的這兩篇英譯並列(先放全劇英譯那一篇),中譯是我的: На воздушном океане, / Без руля и без ветрил, / Тихо плавают в тумане / Хоры стройные светил; Средь полей необозримых / В небе ходят без следа / Облаков неуловимых / Волокнистые стада. Час разлуки, час свиданья – / Им ни радость, ни печаль; / Им в грядущем нет желанья, / Им прошедшего не жаль. В день томительный несчастья / Ты о них лишь вспомяни; / Будь к земному без участья / И беспечна, как они! {間奏} 公主在夢裡聽魔鬼唱到這裡,問這是誰?是我的守護天使嗎?信差嗎?天堂來的天使嗎?你是誰?告訴我你是誰!告訴我! Лишь только ночь своим покровом / Верхи Кавказа осенит, / Лишь только мир, волшебным словом / Заворожённый, замолчит; / Лишь только месяц золотой / Из-за горы тихонько встанет / И на тебя украдкой взглянет, – К тебе я стану прилетать, / Гостить я буду до денницы* / И на шелковые ресницы / Сны золотые навевать… {*【晨星】—– Денницы是俄語對“啟明星”的稱呼。這個星星就是金星。金星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亮,所以月落日出之間天上它最亮,日落月出之間天上也是它最亮,所以中國古人說金星『先日而出,故謂之啟明』,『後日而入,故謂之長庚』。啟明在東,晨見之,長庚在西,昏見之,在文化上啟明和長庚分別指兩顆不同的星星。各民族對這顆“啟明星”都有自己的稱呼。啟明星在漢文化裡又稱“晨星”或“曉星”,如在李商隱的詩句『長河漸落曉星沉』。Денницы = Lucifer = 啟明星。在英語裡,Lucifer = Morning Star,地球人都稱這顆“先日而出於東”的星星為早晨的星星;在基督教傳統裡,墮落的六翼天使Lucifer = 魔鬼Satan。萊蒙托夫用了денницы而沒有用拂曉、日出、清晨、破曉這些詞,除了句尾壓韻之外恐怕有雙關詞的用意,或者至少客觀上有雙關詞的效果,因為魔鬼的本名就是Lucifer。所以,綜上,把這裡的денницы譯成晨星顯然比較合適。再者,“晨星”是個意象,比用那些時刻代稱為好。} {原詩到此為止} Да! К тебе я стану прилетать, / Гостить я буду до денницы / И на шелковые ресницы / Сны золотые навевать… 世間有沒有這麼美的魔鬼的情歌 —– 被刪掉的那七行都是情歌中間的句子 —– 在俄國之外? ^_____^ 這首詠歎調旋律不出奇,沒有大起大落,音符重複平拖的情況很多,一點都不難唱,然而整首歌要唱得動人不容易。最考人的地方是末尾那兩句『Sny zolotye navevat'』,要唱得柔情似水,無限依戀(注意:『Sny zolotye navevat'』的詞序是“夢-金色的-吹蕩”)。其次,前段(間奏之前)前半寫景,古井不波,然而要美,後半旋律相同,說人,要帶一點情緒。 歌劇裡的男中音詠歎調幾乎沒有足以稱為飄逸出塵美絕人寰的,這一首或許也不能算,不過實在是夠好了,Ots的音聲仿如空谷幽蘭,而空氣是濕的。西歐的歌劇作曲家好像從不曾為男中音角色寫過這麼柔美脫俗的旋律。唱好這首歌需要“天生的”柔美的聲音,需要“天生的”抒情能力,Ots的這個演唱很難超越(不是語言問題)。女人比男人會唱歌,然而這首歌能唱到這麼美的女人(不分聲樂歌手流行歌手)我想也屈指可數了。 〈Ja tot, kotoromu vnimala〉是演唱會錄音。在這場演唱會上,這首歌後面跟著魔鬼的另一首詠歎調,然後是掌聲。這裡的這個聲軌衹包含前一首,有一片CD提供了一個包含這兩首歌的聲軌,直到掌聲。歌極好,演唱極好,不細說了。 ---------------------------------------------------------------------- 出自柴可夫斯基的歌劇《Пиковая дама》(The Queen of Spades / Pique Dame / 黑桃女王)。1890年作曲,同年首演。這是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兩部歌劇之一,也是國際最知名的幾部俄語歌劇之一,劇本改編自普希金的同名短篇小說。由於語言障壁,至今歐美的原語演出不多,錄唱片的也基本上是蘇聯人和俄國人。 〈Вы так печальны, дорогая… Я вас люблю〉這個選段通稱為Yeletsky's Aria,通常英譯為〈I love you beyond measure〉,有時衹唱〈Я вас люблю〉這一段。Ya vas lyublyu = I love you。這整部歌劇網上有標準英譯~~~ ---------------------------------------------------------------------- 出自莫札特的義大利語歌劇《Le Nozze di Figaro》。作曲於1786年,同年首演,至今是全球最常演出的幾部歌劇之一。我認為就歌曲旋律之全面動聽迷人而言這部《費加洛的婚禮》無疑是曠古絕今不可思議,莫札特的旋律天才加靈感從頭到尾如瀑布奔流,它一部歌劇的旋律可以撐十部,從裡面隨便拿兩首曲調放到另一部歌劇裡就足以讓那部歌劇有名起來。 這個費加洛是個抒情男中音角色,近代通常用bass-baritone來唱,basso cantante也可以。以男中音而言,Ots的低音區聲音自然,音色與中音區連通,音量充足,共鳴飽滿,非常悅耳,唱寫給bass-baritone的歌毫無問題。Ots顯然是個非常好的莫札特男中音。 〈Non più andrai, farfallone amoroso〉網上有義英對照唱詞~~~ 〈Tutto è disposto〉網上有義英對照唱詞~~~ ---------------------------------------------------------------------- 出自威爾第的歌劇《Otello》。完成於1886年,1887年首演。 愛斯托尼亞人運氣真好 —– 僅次於義大利人~~~ ^_____^ 這裡有一流的歌詞英譯~~~ ---------------------------------------------------------------------- 出自義大利作曲家Umberto Giordano (1867~1948)的歌劇《Andrea Chénier》。作曲於1896年,同年首演。 音樂會現場。Ots唱得非常好 —– 衹要是聽慣歌劇的歌唱聲音的人即使完全聽不懂歌詞一樣可以判斷。 這裡有一流的歌詞英譯~~~ ---------------------------------------------------------------------- 出自威爾第的歌劇《Un ballo in maschera》。完成於1859年,同年首演。 這個選段有時衹被標為〈Eri tu〉。Ots的演唱不輸任何一個義大利人。 二十七歲的Dmitri Hvorostovsky唱〈Eri tu〉聲音還是可以的~~~ 這裡有義英對照歌詞(在頁19)~~~ ---------------------------------------------------------------------- 出自威爾第至今最常演出的歌劇《La traviata》。完成於1853年,同年首演。 這無疑是這首歌最好的演唱版本之一。這首歌網上有義英對照唱詞~~~ ---------------------------------------------------------------------- 出自比才的歌劇《Carmen》。完成於1875年,同年首演。 《Carmen》太有名,太好聽,不必多說。這首〈鬥牛士之歌〉是寫給戲劇bass-baritone唱的,Ots沒有那麼大的音量,不過當然唱得很好。Ots的法語差不多完全是法國人聲口,那是他從小在塔林的法國學校裡練出來的。Wiki有法英對照歌詞~~~ ---------------------------------------------------------------------- 出自柴可夫斯基的歌劇《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完成於1878年,1879年首演。 《Eugene Onegin》是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歌劇,也是國際上最有名的兩部俄語歌劇之一(另一部是穆索斯基的《Boris Godunov》),劇本改編自普希金的同名長篇韻文小說。 〈Вы мне писали,… Когда бы жизнь…〉這個選段通稱為Onegin's Aria。網上有全劇英譯,『Вы мне писали』=『You wrote to me』,一索即得~~~ 1950年,三十歲的愛斯托尼亞國家歌劇院男中音Georg Ots以演唱Yevgeniy Onegin這個抒情男中音角色獲得蘇聯的斯大林獎。 ---------------------------------------------------------------------- 出自韓德爾的義大利語歌劇《Giulio Cesare in Egitto》。作曲於1723年,1724年首演。 韓德爾寫了四十二部歌劇,這部《在埃及的凱撒》可能是現在最有名的。韓德爾用alto castrato來唱凱撒,後世改用baritone (甚至bass),降調演唱。近年講究“正宗”,就用mezzo-soprano或者countertenor,原調演唱。 這是一首凱撒的花腔詠歎調。唱詞衹有四句,前兩句是『Quel torrente, che cade dal monte, / tutto atterra ch'incontro lo sta』,意思是『那條從山上衝下來的急流 / 推倒了一切抵擋它的東西』,後兩句的意思是『所以凡是抬起頭來反抗我的人 / 也都會被我的劍打垮』。前兩句的花腔旋律衹唱atterra的e,atterra = overthrow,是動詞。Ots衹唱這兩句,速度不算非常快,聲音醇美,表達酣暢,有些錄全劇的名家唱這一段就衹是我武維揚甚至兇狠過人而已~~~ ^@@^ 費雪狄斯考在1969年錄過全劇,時年四十四歲,跟Ots錄這兩句歌時同齡。他唱得急急如律令,直追女歌手,一貫的雕飾風格畢露,有些過度,但氣勢一流。費雪狄斯考這個演唱讓我思考一件事:男中音(甚至男低音)唱花腔歌唱得這麼快有沒有必要? 羽翼已豐的法國花腔alto Delphine Galou現場唱這首歌大概可以極男人耳目視聽之娛~~~ 美國花腔mezzo Jennifer Larmore這樣的演唱顯然是當世第一了~~~ ---------------------------------------------------------------------- 出自莫札特的義大利語歌劇《Don Giovanni》。作曲於1787年,同年首演。 這是這部歌劇裡最精采的歌之一,曲調新鮮優美流暢自然,貝多芬、蕭邦、白遼士寫過變奏曲。大情聖唐璜勾引小女生,指著自己的豪宅對小女生說:〈There, we'll go hand in hand〉。Wiki有義英對照歌詞~~~ 這個Don Giovanni是個抒情男中音角色,近代基本上用抒情bass-baritone來唱,basso cantante也行。這首歌很討好,連Domingo都愛唱愛錄。要評斷男角和女角在這首歌裡的表現,光聽開頭的對唱就差不多了,歌手的抒情唱功表現在這裡,尤其是男角要唱得又美又溫柔又有誘惑力,聲音的神情要瀟灑,還有兩份真摯不能少,有些錄過全本《Don Giovanni》的國際名角這四句唱得雄壯單調乾硬,像枯柴,不像大情聖,實在是抒情能力不足。如果衹論男中音的表現,我認為Ots的這個演唱可以算是範本之一,可惜女高音Margarita Voites唱得直統統的,缺乏表情(優點是清甜脆亮鋼絲一般的“正宗花腔嗓音”很美)。Ots在愛斯托尼亞國家歌劇院是一條太大的魚,這種情況是沒有辦法的事~~~ ^_____^ ***************************************************** .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