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策:十二年國教之會考、特色班與整合入學方式〕--陸之二、其它論述(二)
2011/12/02 22:34:53瀏覽654|回應0|推薦12
(五)

 特色班考試科目的探討



    依十二年國教的架構,保留了特色班,而特色班是可加考科目的,同時可預見這可以使部份的明星高中被維持下來。因此這樣的免試為主的升學架構,實際上是一個折衷的制度,可兼顧免門檻升學與績優適才教育。
   
    但是保留了特色班,最大的問題是很容易延續甚至強化了升學壓力,除非設計出能有效減輕升學壓力的配套規範!在我們可設計的配套裡,一個關鍵規範就是限制考試科目,尤其是針對學科類特色班的考試做限制。在學科類特色班,實際上是可以只考國文、英文、數學三科,原因如下:
    1. 國文、英文與數學,是最基礎的工具學科,學好了即可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去學習其它學科。
    2. 雖然學科類特色班不考三科之外的其它科目,但學校平時仍會有充足的考試次數;只要平時有考試,學生仍會受督促,不需擔憂學生不讀。

    3. 傳統主科如社會與自然,家長與老師不會因為入學不考而放鬆多少,也不必擔憂會被放棄。

    4. 社會與自然既然作為主科,不列入入學考試,將只有好處,可讓教學更正常與活潑,老師上課可以更豐富更具啟發性,而不必一直重複記誦死知識與練習考試。
    5. 十二年國教中,國中會考仍將考所有五科學科,這將已經足夠;所以特色班入學應該限制考試科別的數目,學科類更應該限制只考三科!而考基礎能力學科的國、英、數,將會是最適當通用的考試科目!

    特色班的存在,有它的正面價值,但如果不去限縮考試科目,結果將是升學壓力更一步地增加,這不僅是與十二年國教的主要目標背道而馳,更會是一個災難。



(六)

 十二年國教下,必須廢除目前的多元入學方式



  「目前」的多元入學方式,實際上問題不少而且沒有達到原先設想的目標!

    國中升高中的多元入學方式,原本希望可降低升學學科考試的壓力,並讓學生可憑藉學科以外的專長或其它表現去升學;但施行幾年下來,升學考試的壓力不僅沒降低,反而造成許多學生必須去補才藝、求表現、爭加分,這種多元入學,實際上已變成「多金」入學,且未必與學生性向發展相關!為什麼會這樣?除了學科考試(基測)的設計本來就無法降低升學壓力外,最主要的問題乃是出在其中的「申請入學」──這個「申請入學」的設計有嚴重的疏失!它讓「活動表現」、「擔任幹部」、「競賽成果」與「特殊事蹟」統統都納入加分甄選的項目,這些與高中職的教學並無關,拿來採計的結果,只是教育單位的一廂情願,對選擇學生、教學、適性適才教育,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助益!更嚴重的,容易產生爭議與弊端,也惡化了經濟階層的不平等!這是許多有識之士不斷提出警告的!所幸,這些年來只是小比例的採行,因而社會大眾還可接受,但絕不可忽略這種「申請入學」方式所潛藏的嚴重問題!目前的多元入學方式,坦白說只對很少數學生有些助益,卻是對多數的學生沒有好處,簡言之是弊多於利。

    而在未來實施的十二年國教體制下,既然已經調整為至少百分之七十五免試為主的升學,整個之前多元入學的規劃基礎已經不存在,我們應該當機立斷廢除目前的多元入學方式!改以「審慎規範與選擇」的比序加分項目來應用於特色班入學(免試入學的部份就不用這些項目了),務必不讓這些比序加分項目變成不當的學習壓力!同時,也必須嚴格設計規範,避免不公平與其它弊端的產生!

    那究竟哪些非標準學科術科考試項目才能成為十二年國教的比序或加分項目呢?在標準考試科目外,只有標準化的性向測驗與具公平性的相關競賽成績,才能成為比序或加分項目!請注意這裡特別提示的「標準化」與「公平性」,這是能讓大眾了解與認可的條件,可杜絕關說、走後門的舞弊,並讓師生家長不會無所適從。而競賽成績,應特別注意只列入「確實具關聯性」的特色班做採計,不具相關性就不應列入加分,比如音樂競賽成績就不應列入高中普通科做採計,那並沒有意義,只是徒增學生壓力與延續經濟的不平等而已。
 
    而哪些是絕不能大規模的採用作為比序或加分項目呢?社團活動成績、擔任學校班級幹部、校外服務、其它活動成績等等,皆不能採用!為什麼呢?其一,難以標準化;其二,公平性不足;其三,扭曲學生的學習與服務本質;其四,容易有走後門弊端;其五,採計複雜、增加成本與爭議;其六,增加學生平時生活的壓力;其七,對政經弱勢家庭不利!另外,在校學科成績,更是不能採計,那將是進一步惡化學生學習壓力的大元兇,會讓十二年國教完全失敗!

    現行多元入學中的「申請入學」方式,採計了一些不該評比的項目!如果擴大規模採用,後患無窮!這是我們必須特別關注的!國中升高中不需如此複雜!如果在十二年國教裡繼續大幅採用近年多元入學的比序項目,勢必會嚴重拖累十二年國教並害了無數的學生!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vingsky&aid=589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