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7 17:51:12瀏覽952|回應1|推薦15 | |
「普及化跑班制分組教學(國中與高中)」、以及「落實充分有效的補救教學(國小到高中職)」,兩者都是國民教育極為重要的成功關鍵,絕不可忽視!尤其在免試入學與常態分班為主的體制裡,分組與補救教學更可說是混材施教、教學品質敗壞的基本解藥!即使我們繼續採行考試升學,這兩項措施也都應該執行,且需要讓它們成為普遍的制度。 「分組教學」不是過往年代僵化的能力分班,它必須不會讓學生被貼標籤與不斷的承受挫折!「補救教學」也不能只像過去的課後或暑期輔導,它必須能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障礙,提升學生的基本程度。 分組教學與補救教學的確需要額外投注許多資源與心力,所以單憑教師個人的教學改變與努力是不足的,這一定要有完整的制度設計與學校學區的資源投入去做基礎!我們應該認清,不能把教師都當聖賢或超人!那是不切實際、也無法廣泛的成功! 那麼,分組與補救教學要如何做?需增加的教師人力、經費與相關資源從何而來?其實很多教育專家都規劃得出可行方案,就怕在心態上不曾真正重視、未聚焦投入研究與執行! 下面先提出一些方案建議,也許可以啟動更多的思考與創意。 如何做分組教學? 1. 依個別學科程度另外分成小班:如一個年級原有編制五個班,上數學科時可打散重新分成八個小班,兩個小班的進度較快,四個小班的進度中等,另兩個小班則用較慢的節奏並針對個別學習問題做輔導;另外上英文科時也可另外分成六個小班,用不同進度或方式去上課。 2. 一個科目同個課堂,如有程度差異較大的學生而未分班,可在課程上半段做基本講解,下半段的時間則分成兩組或三組到不同教室,由助教用不同方式做輔導;學習較慢、程度較基礎的學生著重複習與再理解,學習較快或程度達標的學生則可以做進階的練習或上選修的範圍。世人所稱羨的芬蘭國民教育,其分組教學就有採用此方式。這種方式,即時兼顧了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非常有效的達成因材施教的目標。 3. 分組教學,只針對程度容易有差異的少數學科做分組,除了至少每學年調整分組外也允許彈性轉組或試讀。 如何做補救教學? 1. 需搭配分組教學。如此補救教學就容易事半功倍。 2. 可用部份選修課時段做補救教學時間,例如每週可排二到六節的選修課,一些選修課的時數可安排來做為學習落後學生的補救教學。 3. 可結合小學的安親時段、中學的課輔時間做補救教學。 4. 寒暑期可強制做不及格科目的重修,並提供清寒家庭助學金與學習進步獎。 5. 每組的補救教學必須為絕對小班,一般師生比應該在一比二十以下,如能搭配大專工讀生當助教更好。 6. 必須進一步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障礙做出對策,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 7. 必須要有專任的輔導教師,視需要來對學生的生活、心理或家庭問題做協助! 8. 應著重於「學會」與「克服學習瓶頸」,而非「學完」或「重複填鴨」。 如何用有限資源做到分組與補救教學? 1. 以縣市為單位,由教育主管機關來聯合增聘所需的教師 ──舉一個例子(可能不夠精確,但可參考):一個縣市如果有 50個國中,由教育局(處)增聘 100個代課教師聯合支援分組與補救教學;1個教師約可支援3 個國中,等於每所國中增加了5 到6 位教師。 2. 任用大專工讀生擔任分組與補救教學的助教。 3. 善用網路免費資源。 4. 考慮導入具顯著效益的的新教學方式,比如日本佐藤教授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學習落後,有可能是原有教學法的問題或不適應,在進行分組與補救教學時,應該積極考慮有限資源可支持的不同教學方式。
分組教學才能因材施教,學生才能適性學習與發展、獲得有效益的教育;而補救教學可縮減學生程度的差異,就像幸福進步的社會要減少貧富差距一樣;這兩者都是國民教育必要做的!國民教育水平整齊,每位國民將會有良好發展機會,勞動力素質也會提高,自然國家競爭力強、社會安定、各方面能持續進步發展。 在良好規劃下,分組教學與補救教學實際上不會多花太多經費,何況在少子化的現在,投資於分組與補救教學絕對是值得的。台灣做不到嗎?不,台灣有基本的條件與需要,這是我們可以實現的教育理想!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