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技】量子通信和計算是中國學術管理的頭號誤區
2022/02/09 05:30:38瀏覽164010|回應55|推薦30

潘建偉集團的發跡,始自量子通信;而量子通信的所謂價值,只在於能在光纖和微波階段抵抗量子計算的破密。顯然這裏的邏輯前提是1)量子計算破密是真實的威脅;2)量子通信能在全系統都做到國安級的保密。然而量子通信其實需要遠遠更複雜、更容易被Compromise破解的中繼站、發信站和接收站,這是過去十幾年來旅居海外的良心科學家反復試圖解釋的事實,雖然被科技部和中國學閥界堅持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但稍微有點基本理性邏輯能力的人應該可以簡單看出,既然通信保密的安全程度由最弱環節決定,而量子通信無法滿足前述的條件(2),那麽它反而是得不償失的。

上面這個簡單論證,正是量子通信在股市一番炒作收割(被估計為幾十億,參見《潘建偉的億萬富豪之路》;我無法獨立驗證這篇文章的内容,但既然它談的是股市運作,必然有公共資訊可查,我鼓勵國内做金融的讀者去試圖深究檢驗;如果一個民主黨派的中央委員真的可以如此公然詐欺股民以自肥,那的確是對習近平反腐政策的莫大諷刺)之後,就忽然銷聲匿跡的幕後因素之一。

但另一個讓量子通信虎頭蛇尾的原因,卻遠遠更爲重要,亦即邏輯前提(1)也無法滿足。量子計算能破解古典密碼(其實只限於基於Prime Factorization素因數分解的加密方法,例如RSA,一個發明於1977年的公開碼系統)這個説法的理論基礎,來自1994年發明的Shor’s Algorithm。當時立刻有資本炒作的典型樂觀估計,號稱在2005年前後就能成功。但是28年過去了,實際進展是從2001年的IBM量子計算機有7個qubit,到2021年底是127個(不同團隊選用不同的技術路綫,在相干性和穩定性上有不同的取捨偏重,qubit數目做大的難易也就有所差異,橫向比較只能看數量級,但這裏是同一家公司在時間軸上的縱向對比,沒有前述的問題);與其同時,誠實的專家估算卻認爲還差8個數量級(參見前文《再談Google的量子霸權》)。即使我們相信美國炒作量子計算的領頭羊Google自己的最新公關(參見《Google wants to build a useful quantum computer by 2029》),到2029年也只能提升4個數量級(亦即摩爾定律的2.5倍,IBM過去20年實際進展速度的9倍多),届時可能有若干未定的“用途”(“Useful”,又是典型的資本炒作公關用語,不排除是用十億美元的新機器來超越一美元的既有技術;不論如何,絕對不是跑Shor’s Algorithm來破解RSA那個真正的標靶)。換句話説,量子計算在2030年之前破解RSA的可能性是infinitesimal。

最近幾年關心量子通信和計算這個話題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一個乍看之下非常令人費解的奇異現象,也就是美國的國家實驗室以及軍方都對兩者興趣缺缺,即使在中國高調炒作墨子衛星的時候,連平時蠢話連篇的一批國會議員都沒有隨之起舞。這裏有兩個可能的解釋:1)美國有一個未公佈的量子通信計劃;2)美國有一個讓量子通信毫無用處的計劃。然而量子通信不但是純防禦性的,而且需要明顯、全面、昂貴的基建來配合,根本沒有保密的必要和可能,就連對軍事科技保密成性的中方都明白這個道理,急著和中國比高的美國政客怎麽可能主動放棄大好的公關機會?於是簡單邏輯可以達成結論:美國内部評估100%確定量子通信是騙人的勾當,錢和人應該投入其他有真正意義的科研方向(大家可以停下來體會一下:一個可以憑空印5萬億鈔票的霸權國家明白不能浪費錢,另一個對科研人員極度摳門的新興國家卻全力往錢坑裏扔;這裏是NSA幾年前就公開的評估,參見《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 and Quantum Cryptography (QC)》;換句話説,美國的間諜組織願意誠實檢討技術優劣、為國家省錢,中國的學術機構卻靠欺騙國家社會來謀私利)。這個正確科研方向並不是什麽莫須有、玄之又玄的絕對機密,而是密碼學的基本功,稍微有點專業知識的人都可以理解:既然量子通信的前提是量子計算,而量子計算的前提是Shor’s Algorithm破解RSA,那麽只要淘汰素因數分解加密法,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就失去實用價值。

美國準備淘汰素因數分解加密法,是從Shor’s Algorithm一出現就開始的,兩年後的1996年就有了第一個版本叫做NTRU,它背後的數學基礎用所謂的Lattice Theory格論來取代素因數分解。在2005年,發明了改進版LWE(Learning with Errors);到2009年,完成嚴謹性論證,從數學上證明對任何量子計算(包括還未發明的新方法,除非徹底解答格論的所有計算問題,參見這篇《Nature》的回顧總結《The race to save the Internet from quantum hackers》)有完全抵抗力。現在不但美國的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忙著選拔“Post Quantum Cryptography”“後量子加密法”的標準(細節也是很重要的,歷史上NSA曾經矇騙NIST選用一個有後門的密碼標準,後來被Edward Snowden公開,參見《Dual_EC_DRBG》;不過NSA為國安而欺騙,和中科大用國安來詐騙,顯然是天壤之別),以便在未來兩三年就普及,中國的CACR(Chinese Association for Cryptologic Research,中國密碼學會)更是比美國人早兩年,在2020年就已經向國家推薦最優方案。

然而那個方案提送上去之後,據我所知至今還沒有下文。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故意耽擱,但後來居然是應該被淘汰的量子計算被列為十四五的頭號科研重點,從邏輯上就可以確定,幕後必然有扭曲科技部決策的私心運作;這正是我在博客(參見前文《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反復解釋過的,放任學閥坐大,甚至進一步賦予政治權力的惡果。

我個人對潘建偉的認識,始自2015年,有人私下送電郵,建議我看看潘建偉對量子力學的科普。一看之下吃了一驚:潘對量子力學的理解,還完全停留在1930年代Copenhagen詮釋的階段。雖然這對實驗學家來説,一般不成問題,但他是做貝爾實驗出身,而貝爾理論的核心,正是要指出Copenhagen詮釋的不合理之處。換句話説,潘建偉像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三、四流物理學人;然而我從對高能所的觀察,感覺這似乎是中國物理學界的常態,所以當時也不以爲意,只是花一點時間,在博客上寫了幾篇文章(參見前文《談量子力學》系列,和後續的《如何創造研究熱點和一些其他物理話題 》以及《量子去相干詳解》),希望能抛磚引玉,鼓勵中國物理人,尤其是院士們,去學習量子力學的正解。

到了2018年,墨子衛星成爲國内的大新聞,有人寫了針對它的批評文章被私下送給我復閲。我發現那位教授的量子物理做錯了:墨子衛星的設計完全合理;然而在這個論證的過程中,我必須先花幾天時間,閲讀吸收幾十篇相關的論文,結果我又驚覺,墨子衛星照抄了潘建偉博導的實驗設計,而且是潘畢業多年已經當了院士之後才出現的新設計(參見前文《從貝爾實驗談起》系列)。這種自己不能創新,只根據博導的意念來動手實踐,是研究生級別的作爲;即使你能比博導要到更大筆的經費,那純粹是政治能量的表現,並不改變物理上不入流的事實。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政治内行、物理外行的人,成爲中國科技學術界的第一人,在兼並了一個他原本不熟的行業(指量子計算;他連量子通信的本行都無法創新,要跨行做領導顯然也只能是政治性的)之後,把它捧成全國科研的頭號重點方向。本文前半已經論證量子計算即將因爲很便宜、很簡單的軟件新發展而成爲過時的技術,徹底失去任何國安和軍事上的用途;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正確的新方向引領全球,卻因爲學術管理的腐敗愚昧而自縛手脚,這正是我一再預言的潛在災難。

【後註一,2022/03/28】一個資深從業人員面臨所屬的科研行業退化成為詐騙集團,幾乎所有行内人都在爭先恐後地偷搶拐騙、忽悠政府和大衆的背景下,可以像王頤芳和潘建偉那樣充分利用機會來對自己和小團隊的名利做最大化,也可以爲了國家利益、社會良心和科學修養,站出來說幾句實話。當然,在今日中國科研學術界的絕對功利文化下,後者基本僅限於在其他教育體系内成長的人士,例如楊先生和趙午教授,而且他們只存在於高能物理這樣的老學科,像是量子計算這種全新的方向,就只能到國外去尋找。這裏是一位印裔美籍的量子計算專家在《MIT Technology Review》新發表的感嘆(參見《Quantum computing has a hype problem》;在基礎科研上,連印度人都比中國人還要誠懇踏實得多,我一再强調學術腐化是中國内政最大問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徵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後註二,2022/05/09】SPAC是我一年多前在《再談Biden任期内的中美博弈等議題》一文中討論過,騙子公司上市的終南捷徑。雖然其後不久SEC就果斷出手加以抑制,但有量子計算方面的詐騙集團提前過關,實屬必然;這裏就包括一家叫做IonQ的公司。不過美國體制雖然縱容詐騙,卻也容許打假,所以自然出現專業揭發虛僞商業宣傳(不是慈善,而是同時公開做空牟利)的基金,其中一家(參見Scorpion Capital)剛剛發表了針對IonQ的研究報告,大家可以參考。我注意到他們也批評了QuantumScape,那是另一家我曾在受《八方論壇》訪問時提起過的騙子公司,不記得史東是否刪減掉。

【後註三,2022/07/21】博客早就解釋過量子計算的唯一可見實用性在於破解若干當前常用的密碼,而能抗拒量子破密的新密碼已經被開發出來,並且被科技部忽略無視。現在《經濟學人》新刊出一篇科普文章(參見《What to do now about tomorrow’s code-cracking computers》),基本復述了這些既有論點,在此提供鏈接,以便對博客疑心特重的讀者參考。

【後註四,2022/08/17】又有一項量子計算“可能”、“即將”、“或許”的突破性應用被揭穿為虛構幻想出來的空話,參見《Quantum computers might not offer extreme speed boost for chemistry》

【後註五,2022/08/27】今天看到《FT》轉載了牛津大學量子計算學者Nikita Gourianov的科普文章(參見《The quantum computing bubble》),頗有點感慨,希望懂英文的讀者去仔細閲讀,然後你們應該會發現這篇文章的每個段落基本都對應著博客過去幾年所做過的論點,例如量子計算並無實際應用,甚至沒有任何有真正可能性的未來應用前景,量子糾錯問題基本無解,破密功能已經被簡單規避,炒作純粹來自無限印鈔帶來的金融泡沫,尤其是SPACs特別方便詐騙式吸金,而量子計算學術界不但不誠實討論,還理直氣壯地積極參與騙錢撈錢。這裏我的感慨在於,英美學術界至少還有個別行内專家願意站出來高調説實話,中國科研人員卻是100%集體噤聲,這反映的不止是中科大的淫威(參見央視為他們做的免費詐騙廣告:《创新聚能 打造量子科技发展体系化能力》),也代表著整體學術文化和體制的腐朽,因而是對中國長遠國運的頭號威脅。

【後註六,2022/10/04】潘建偉的導師Anton Zeilinger剛剛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然後立刻有人送我這條私信:“风云学会陈经的帖子:1. 前面发的医学奖发给DNA分子人类学,是个我真懂一些的冷门奖。这个物理奖发给量子信息,就是袁岚峰会长《量子信息简话》科普的领域,狠狠和一堆攻击者展开正面大作战,我围观加看书,也懂了很多。2. 这都拿诺奖了,量子信息当然就是真的,不服来战!一般的就是那些鬼扯的攻击,我这水平都能搞定!这是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给开创者发奖。而且给奖的理由提到了中国的贡献,量子通信卫星!”我的答復如下:

這件事我在過去五年的《如何创造研究热点和一些其他物理话题》《從貝爾實驗談起》和《量子通信和計算是中國學術管理的頭號誤區》等等博文中做過詳細討論,現在回顧,不但沒有任何一句話須要修正,而且對那些學閥倀鬼的狡辯術已經預先答復。我鼓勵讀者回頭復習,這裏只指出其中最相關的批評,亦即“墨子衛星照抄了潘建偉博導(Zeilinger)的實驗設計,而且是潘畢業多年已經當了院士之後才出現的新設計。這種自己不能創新,只根據博導的意念來動手實踐,是研究生級別的作爲;即使你能比博導要到更大筆的經費,那純粹是政治能量的表現,並不改變物理上不入流的事實。” 換句話説,我說潘建偉不入流,是因爲他只會照抄別人的實驗設計,而這個別人正是Zeilinger;那麽你拿被抄襲的對象有多麽了不起來論證抄襲者的價值,不是在扭曲議題、顛倒黑白嗎?

其實我批評的重點從來不是潘建偉的程度不夠,那只是順帶提起的次要事實,真正的論證核心始終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被用來矇騙科技部,當上十四五頭號科研項目論證過程中的所謂“實用價值”,都是無中生有、有意虛構出來的。諾獎看的是科學價值,有沒有實用毫不相干;量子通信和計算作爲一般基礎科研學科,完全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被放在半導體、發動機、能源儲存和先進材料之上,光是導師拿到諾獎有什麽意義?國外諾獎得主的中國學生多得很,是不是每個人都因此可以當國家五年計劃的領頭研究主管?我自己還師從過兩個諾獎得主,爲什麽國家不自動給我幾個億來做研究?這裏尤其應該討論的,是幾年前潘建偉設立的量子通信公司爲什麽沒有下文了?收割韭菜過程中,袁嵐峰和陳經所作的虛假宣傳完全符合股市詐騙的定義,爲什麽沒有追究?

前面我指出他們拿今年諾獎來説事,是典型轉移話題的狡辯術,也就是不顧邏輯因果論證,簡單拿一個感覺上“正面”的印象來為自己貼金。股民如果全憑感覺和印象來挑股,尚且會賠得血本無歸,國家的五年計劃豈是可以縱容騙子肆意欺瞞胡扯的議題?這還沒有觸及他們組團拉隊、用政治權勢來脅迫收買媒體、扭曲新聞報導的惡行。

【後註七,2022/10/20】這裏是今天收到的私信:“饒毅昨天在WeChat公眾號上發了一篇文章 (《死和蠢一样:对自己不重要》),內容不重要,但是他引用了潘建偉的朋友圈截圖。因為我是科技、學術門外漢,沒法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所以我在您的博客中擷取了幾句話和表述,作為回覆貼在文章的後面(見附件),目的是提醒他注意潘建偉的劣行和騙局。(我個人感覺,饒毅這個學者還是比較正直的。)希望他能逐漸探究真相。唉,學術“打假除惡”真的太難了,涉及到專業領域一般人完全使不上勁。真的很榮幸,能在您的博客上獲得這麼多年的事實和邏輯的教育與訓練。”我的答復如下:

謝謝你的努力。隔行如隔山,這正是學術騙子橫行的背景條件;只能希望饒教授有天終於發現我的博客。現在任何威脅中科大量子幫宣傳口徑的新聞都已經被封鎖了,就連那篇牛津教授的文章,原本有編輯主動問我適不適合翻譯,結果被中科大否決,換成三篇袁嵐峰的公關稿。我想大陸官方的傳媒管制,只有對習本人才達到這種滴水不入的級別,中科大通過非官方手段,居然也做到同等的效果,可見其勢力之强大、危害之深遠。

【後註八,2022/11/10】又收到私信:“這是剛剛看到的新聞。“科技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作為科技業外行,看到文內有“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为突破口”的表述,結合您對中國科研領域苦口婆心的多年良諫,似乎有輝映之感。僅供您參考。以下為部委公文和新聞鏈接:《重磅!科技部等八部门推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方案,“破四唯”、“立新标”》”我的答復如下:

唉,謝謝你的通知,不過博客反復討論過,中國科研界腐敗的核心問題在於中上層權力結構,也就是學閥的不受節制,基層的升級評價標準反而不是重點。權力結構不更正,卻去搞“破四唯”,徒然方便學閥用主觀標準來結黨營私。這就像二三十年前台灣基礎教育的基本危機在於課程被扭曲,抹殺事實與邏輯,反過來傳授多元、自由、民主、本土那一套昂撒反智方案,接下來大張旗鼓改革的對象,卻居然是聯考,結果引進了美國那套課外活動和推薦信的體系,最終受益的還是能花錢為小孩玩這些花樣的上層階級。

我從博客一開始就解釋過,半導體業能不能搞起來,要看當年放任漢芯胡搞的體制是否改革了,花錢多少反倒是次要的;現在大基金的結局如何?同樣的,中國的基礎科研管理是否走上正道,關鍵在於放縱中科大潘建偉集團不但公然做股市詐騙,而且拿著毫無實用價值的研究混上十四五頭號優先的行業評審體制能否回歸現實;現在我看到的,是他們的“量子通訊”騙術用老了,就換一個“量子計算”再吃香喝辣幾年,又老了,乾脆改名叫“量子力學”把整個行業通吃。試想,陳進拿TI的芯片來做詐騙,事後無人被追究,已經夠離譜了;現在潘建偉集團搞的,猶如拿TI芯片騙了一輪,順便成爲知名大學的明星教授,幾年後拿高通的芯片再騙一輪,成爲全國第一科研項目,然後利用高通成爲行業龍頭(類比Zeilinger的諾獎)的機會,漢芯乾脆自封為全國半導體中心,把所有人的成就都歸功自己,你想這樣下來國家的整體研發效率還能好嗎?

科技部要改革很簡單,想想該如何消滅如中科大潘建偉這類詐騙集團就行了。所以連禁止雇傭附屬公關團隊(例如袁嵐峰、陳經團夥)、禁止影響公共傳媒報導這麽容易的事,貢獻都會比“破四唯”正面得多。我懷疑之所以會搞出“破四唯”這種虛功,正是主管單位與虎謀皮、向學閥徵詢意見的結果,那麽弄出一個不但不痛不癢、而且反過來固化他們權勢的負面政策,不是必然的嗎?

【後註九,2023/01/10】我在留言欄提到【後註五】那篇牛津良心學者的爆料文章被中國傳媒的總編輯拒絕刊登,取而代之的是“風雲學會”袁嵐峰的一連三篇水文,證明中科大已經成功建立對大陸所有媒體的完全封鎖,沒有任何關於量子計算的實話能在14億人的國度内被正規傳播。其後果之一是中方的量子計算集團可以肆無忌憚地搞假大空,包括最新一篇被國内廣汎吹捧、但國外瞠目結舌的論文(參見《Chinese researchers claimed quantum encryption crack looks unlikely》),號稱即將破解RSA密碼;其内容是如此的離譜,連美國量子計算界的教父Scott Aaronson都必須趕緊出面滅火。

與此同時,真正的新研究結果(參見《New Algorithm Closes Quantum Supremacy Window》)從數學上證明了任何沒有糾錯機制的量子計算(即使是先射箭再畫靶)都可以由傳統電腦簡單超越,因而過去十年所有所謂“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ry”的公關都是謊話,因爲它們都假設可以忽略我反復强調的糾錯機制。

正是出於上述的新發展,於是主流媒體又刊登了一篇良心文章(參見《Hype around quantum computing recedes over lack of practical uses》),說的更直白,光是標題《量子計算的炒作正在消退,因爲找不到實際用途》就足以讓大家理解其主旨。請注意,這些論點不但是博客多年來反復解釋過的事實,而且明確揭示中科大詐騙集團的腐敗無恥已經遠超資本炒作橫行的昂撒國家,到了後者必須劃清界限的地步。

中科大集團爲什麽變本加厲呢?請回顧潘建偉在幾年前用量子通信的虛僞公關在股市收割韭菜、大撈了一票,那麽當然不只他自己食髓知味、故技重施(2020年將安徽量子通信改組為國盾量子,並在科創板上市),同僚們也看了眼紅,最近中科大系連續成立了圖靈量子、玻色量子、啟科量子、本源量子、陽明量子科技等公司(謝謝讀者介紹的公關文《中科大,隐藏一个中国量子天团》),並且推動媒體做虛僞宣傳(參見《国产量子计算机“悟空”即将问世,离国际领先水平多远?》);如果這些賣力炒作的中科大領導階層和風雲學會的袁嵐峰和陳經都雨露均沾,我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

如同所有的詐騙犯,中科大集團必須在老騙局破碎之後尋找新的口實來欺瞞新的傻子,從“量子通信”轉成“量子計算”一連欺騙國家和股市兩次,已經是比當年漢芯的陳進更離譜的“成功”轉型,但從去年起他們的公關開始進一步改用“量子力學”和“量子物理”為標簽,這顯示“量子計算”泡沫破滅後的下一期詐騙已經準備就緒,可以不斷擴大並升級其騙局;在量子力學之後,還可以搞“現代物理”,然後第五局騙術可以乾脆説是“現代科學”,不但順便霸占越來越多國内真正的學術研究結果,而且污染其他科學從業者的心態、誘惑他們加入虛僞炒作的行列,經費和炒股所得因而維持指數成長,但這還只反映了對國家人民傷害的極小部分,因爲主要的負面影響在於資源錯置(例如後量子密碼學被迫推遲)和腐蝕文化(兼含學術文化和政治文化;關於後者,請參考《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博文留言欄第15樓的討論)。漢芯和半導體大基金的詐騙危害,比起這個毒瘤是微不足道的。

【後註十,2023/02/14】兩年多前搶在股市泡沫爆破之前上市的量子計算公司Rigetti剛收到NASDAQ的除名(Delisting)警告,參見《Quantum Computing Startup Rigetti Lays Off 28% of Staff》。讀者應該特別注意,Rigetti和風頭更高的IonQ和D-Wave無一例外,整個行業全都是利用SPAC上市的,這本身就指出它們是騙局。這裏的核心問題在於,美國的資本詐騙是家常便飯,反正最終有美元霸權兜底;中國的科研資金就那麽一點,居然還接受美國騙術成爲十四五的頭號研究方向,全面鼓勵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誤國誤民、罪莫大焉。

【後註十一,2023/02/24】剛剛看到這個視頻(參見《MIT Thinks youre STUPID - Toroidal Propeller Snake Oil》),討論一個印裔MIT研究員的科技詐騙項目,主播針對性地指出其公關和“論文”都明顯有意忽略基本數據,並且利用剪輯技巧和話語術來誤導讀者,與王貽芳/潘建偉以及他們的代言人如出一轍。然而讀者還應該特別注意留言討論所揭露的額外信息,亦即騙徒所强調的“MIT專利”其實並不直接對應著這項“發明”;由於專利申請書的參考文獻表含有行内人都知曉的Prior Art(現有技術,也就是早年已有的發明),這些評論者推測正是因爲如此,MIT在專利申請上只能旁敲側擊。這個案例不但示範美國科研的印度化,也又一次展現了王貽芳和潘建偉等人積極引入這種“國外先進經驗”(汎指以詐騙手段對外行人販賣無價值的“科研”項目,以求在科研補助和資本市場收購韭菜)的危害。

【後註十二,2024/01/15】美國固然是科研、學術和資本聯合公關吹噓無用研究方向的老祖宗,但因爲資本詐騙集團有別於中式的體制内權力階級,無法玩出政治權力和學術權威交相掩護的全面封鎖,實話者依舊有空間可以設法做出批評,至少若只談局部專業議題,不指穿深層的系統性假大空真相,就往往封鎖不住,職業騙子只好被迫擺出“歡迎討論”的姿態(例如下文中的Scott Aeronson);這也正是我一再解釋的,美國的基礎科研學術文化雖然在過去30多年急速腐朽,仍遠優於中方的所在。前幾天在留言欄中提及的《IEEE》文章(參見《Quantum Computing’s Hard, Cold Reality Check》;《金融史觀(三)》亦有討論),就是上述現象的雙重例證:不但文中引用了多個業界對量子計算的批評(因受詐騙方勢力的影響,必須只做引用、並加挂號,重點也必須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例如量子計算所承諾的用途每隔一兩年變化一次,實際上就是前一波謊言中的空中樓閣被吹散了,必須重找新的),而且那些批評和這篇文章本身都無法在中國正規媒體(尤其是學術和半學術討論)翻譯發表。即便是外行人,也可以單從這一點就立刻看出中科大量子計算詐騙集團不是真正的科研者。

【後註十三,2024/01/22】前幾天我剛在留言欄(參見第50樓)提到“量子計算是全新熱門網紅,隨便換點花樣又是一篇頂尖期刊上的論文”,今天就看到Sabine科普的一個新結果(參見Another Famous Quantum Mystery Was Just Debunked (it wasnt me)》;原始論文在這裏:《Contextuality, coherences, and quantum Cheshire cats》),證明過去11年來被反復吹噓的量子計算重要研究方向之一“Quantum Cheshire cats”根本只源於對量子力學的誤解。隨手查閲過去三年的《Nature》就至少有以下幾篇追救護車的相關文章成功發表,分別是以色列人寫的《A dynamical quantum Cheshire Cat effect and implications for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Another Famous Quantum Mystery Was Just Debunked (it wasnt me)》、韓國人寫的《Observing the quantum Cheshire cat effect with noninvasive weak measurement》、以及來自中國的《Experimental exchange of grins between quantum Cheshire cats》,剛好對應著國際假大空論文汎濫的三個重災區(印度人只寫了科普,參見《Quantum Cheshire cats: A physics trick that separates the feline from its grin》)。

我想提醒讀者特別注意,假大空論文可以連續十幾年不輟而且成打地發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揭穿假大空的文章卻因爲連帶打了期刊的臉,只能登在名不見經傳的《New Journal of Physics》。這裏的環境背景在於物理實在太過成熟,能做的幾乎全做完了,研究人員數目卻還在成指數成長,論文數量指標也依舊必須滿足,不但必須小題大做,而且在極端的僧多粥少之下,還不得不集體大幅放寬標準。然而博客已經反復論證過,正確的管理原則是容忍“空”而嚴打“假”,對“大”則在學術上容忍、金融和科普上嚴打;量子計算正是一個典型的“大”項目。

純粹從量子力學角度來看,我對“Quantum Cheshire cats”這些所謂的量子計算新理論一直懶得深究;這不只是因爲Sabine已經挑起對這方向打假的科普責任,更因爲它們全都是基於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的庸人自擾,事先就可以確定為Copenhagen邏輯不自洽所引發的細節誤解,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

【後註十四,2024/04/02】上月底在《龍行天下》節目(參見《美國大選年:歐洲往哪裡去?》)中提到,六、七年前自己沒有挺身而出、及早揭發潘建偉騙局的原因之一,在於很天真地低估了他的無恥程度,以爲當時量子通信系統已經交付試用,明顯毫無用處,中國軍方明白上當之後不會再有下個采購,詐騙理應到此爲止;結果潘華麗轉身,輕鬆跳到歐美資本新開發的另一個商業騙局:量子計算。博客反復解釋,這些事先可以簡單斷定為騙局的假未來科技,是歐美資本運作的常態,也是美國作爲世界霸主,在1960年代曾占據全球科研預算70%、卻在十年後就有諸多高級工業技術落後於競爭對手的基本原因,並間接助推其經濟轉向外包虛擬、政略轉爲金融掠奪的過程。

剛剛注意到這個荷蘭物理系騙徒Ronald Hanson(物理系教授兼任詐騙集團核心,在過去30多年成爲中外學術界的日常,源自超弦的惡劣影響,參見前文《丁肇中与高能物理界的牛屎文化》以及《回答丘成桐教授》)所創立的公司QuTech,推行所謂的量子互聯網Quantum Internet。很顯然地,量子計算尚且無實用價值,談何量子互聯網?然而當年量子通信也曾經是開發量子計算的前提主因,後來前者的退潮卻對資本接著炒作後者毫無負面影響。爲避免重複多年前低估騙徒無恥程度和高估資本市場智商的錯誤,博客特地在此及早高調解釋清楚以下幾點:1)這是又一個爲割股市韭菜而搞出來的騙局;2)其國籍特別方便蹭ASML的國際知名度;3)在未來量子計算熱潮消退之後,量子互聯網將是天然的備用候選;4)我高度預期中科大和潘建偉在已經兩次成功收割股民之後,還會尋找像量子互聯網之類的名頭再玩第三次;5)希望博客的事先警告,能多挽救一些國民的錢包;至於科技部和兩院,“希望”二字就不奢求濫用了。

【後註十五,2024/04/09】前面提到當代物理界騙徒充斥,剛好《Nature》(參見《Superconductivity scandal: the inside story of deception in a rising star’s physics lab》)也復盤了一個“科技突破”,亦即2020年在大衆媒體大肆炒作過的的“常溫高壓超導”。這裏的重點觀察有二:首先,未來科技騙局先天就極受現代社會所歡迎,不費力氣就可以傳遍全球大衆媒體,事後被道破糾正,卻只有專業期刊會登,外行群衆自然會被誤導,以爲每次媒體炒作的“科技突破”都貨真價實;其實剛好相反,絕大部分非專業媒介都只報導假大空,而且炒作越兇問題越大。其次,那篇論文不但很快就被撤稿,三年下來歐美學術界還排除了中國教育部和兩院非常喜歡用的“誤植”等等藉口,確定其爲故意造假。光從處理造假案的態度差異就可以簡單看出,中國科研界的腐朽程度遠超美方。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71633910

 回應文章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Qgd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9 00:43
如您所说,真要开始炒作量子互联网了https://m.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24_04_18_732022.shtml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4-22 02:40 回覆:
老鼠要跳船,代表這一輪已經撈的差不多了;另有一艘新船等著,凸顯的是中國科技和金融管理的缺失。
至於那篇文章,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讀者評論。博客反對的從來不是量子研究,而是拿著“未來科技”當幌子來進行金融詐騙。這可以類比為我批評一家鑄幣厰(“量子科技”)的銀幣成色不足,這些看客卻回答貨幣(科技)很重要,每一家厰都不能停止鑄造(可見這些人正是欠缺基本閲讀理解能力的典型);而袁嵐峰最愛用的藉口是潘建偉的導師剛得諾貝爾獎,以及某某“專家”的大吹大擂,也就是拿鑄幣師的師門資歷和親友吹捧來做答復,同樣都是在轉移話題,躲避核心議題:詐騙,否則鑄幣產業和國家社會的公益何在,應該是極端明顯的。

Quasicat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关于楼上提及的论文,补充一则信息
2024/04/12 04:02
在《Quantum Algorithms for Lattice Problems》一文目前第3页的Corollary 1.7后,作者写道:“Let us remark that the modulus-noise ratio achieved by our quantum algorithm is still too large to break the public-key encryption schemes based on (Ring)LWE used in practice. In particular, we have not broken the NIST PQC standardization candidates. For example, for CRYSTALS-Kyber [BDK+18]......”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4-13 08:17 回覆:
是的,這篇論文只是在建議一個可能的未來破密攻擊方向,當前的版本一點實用性都沒有,純粹只能寄望于進一步啓發其他研究人員。相對的,當年的Shor's Algorithm可不止是微弱的假想建議,而是斬釘截鐵的完整破解方案,結果30年的努力、幾千億美元的投資,很簡單廉價地就被規避了。此外,新思路的建議在當代科研界是家常便飯,這個層次的每個禮拜都有幾起,99.9%不是沒有任何下文,就是被拿來詐騙(還記得幾年前的統計發現89%的論文結果無法複製嗎?),真正有用的只有0.1%不到,所以國際數學界對其波瀾不驚的確是正當反應。其實在1989年冷聚變開啓“未來科技”詐騙模式之前,不經學術同僚仔細評估、確認正確,就開記者會發公關稿來自我吹噓,會被視爲大逆不道(更別提中科大量子計算集團還反過來控制一切國内媒體,封鎖所有專業和非專業的批評聲浪),那才是科技管理的正途,近年這種群魔亂舞的怪象反而是科學史上的末世例外。

大陆读者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格密码的量子算法
2024/04/11 21:16
今天看到新闻(https://iiis.tsinghua.edu.cn/show-10531-1.html)如下。近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陈一镭助理教授在eprint上发布了重要论文,给出了一个破解格密码的量子算法。论文标题为Quantum Algorithms for Lattice Problems。 链接:https://eprint.iacr.org/2024/555

解决格上的近似最短向量问题(Approximate Shortest Vector Problems in Lattices, 简称Lattice Problems)以及与之等价的带错误学习问题(Learning with Errors,简称LWE)是经典的算法难题,科学界普遍认为它们超出了传统计算机的能力范围。那么,量子计算机有望能破解Lattice Problems以及LWE吗?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关注,但鲜有显著进展。陈一镭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量子算法来解决LWE以及与之等价的格问题。这项工作仍在同行评议中。如果被验证为正确,将为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出肯定的答复。它在科学上的意义将是双层的: 第一,这将是自30年前Peter Shor提出大数分解的量子算法以来,最重要的量子算法突破。第二,这将对美国NIST过去10年来选择后量子密码设计的思路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因为多数选出的后量子密码方案都是基于Lattice Problems 或LWE。 陈一镭的工作无疑将使他们安全性受到质疑。

这篇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Fqw43MpEUofgF4JAcnALHA)更详细的总结了更多算法细节如下。论文展示了一种多项式时间量子算法,用于求解具有特定多项式模数 - 噪声比的有误学习问题(LWE)。结合 Regev [J.ACM 2009] 所展示的从格问题到 LWE 的还原,论文得到了多项式时间量子算法,用于求解所有 n 维网格的决定性最短向量问题(GapSVP)和最短独立向量问题(SIVP),其近似因子为图片。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多项式甚至亚指数时间的量子算法可以在任何多项式近似因子内求解所有格的 GapSVP 或 SIVP。

为了开发求解 LWE 的量子算法,这篇论文主要引入了两种新技术:首先,陈一镭在量子算法的设计中引入了具有复杂方差的高斯函数,特别是利用了复高斯函数离散傅里叶变换中的卡斯特波特征。其次,陈一镭使用带有复高斯窗口的窗口量子傅里叶变换,这使得能够结合时域和频域的信息。利用这些技术,陈一镭将 LWE 实例转换为具有纯虚高斯振幅的量子态,然后将纯虚高斯态转换为 LWE 秘密和误差项的经典线性方程,最后利用高斯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是否可以说,如果这篇论文通过同行评议验证为正确,会增加了量子计算在遥远的未来可以破解更多加密算法的可能性,但仍然可以确定量子计算在2030年以前不会有任何实际用途。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4-13 07:49 回覆:
這是很純的應用數學問題,需要行内的專家花費幾年來確定論證是否正確。不過正因爲它討論的是很初步的原則性議題,即便正確,也不代表30年内能有實際應用,正如針對RSA的Shor's Algorithm是1994年發明,30年後剛有一點苗頭,RSA就被簡單替換掉了;更別提Shor's Algorithm是一個完整的解密方案,這篇論文卻只是一個弱弱的思路建議罷了。此外這篇論文所針對的Lattice Encryption也只是Post Quantum Encryption的選項之一,要替換的話早有現成的其他密碼可用。

makludi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2/18 16:09
关于量子计算的优越性被推翻,最近看到一篇博文,BREAKTHROUGH – Better Algorithms for Classical Computers to Efficiently Compete With Quantum Computers 讲述ibm的量子计算机在模拟晶格磁体自旋方面对传统计算的优越性被研究人员轻易推翻。令人觉得讽刺的是,当年正是IBM站出来对Google第一次宣传的量子霸权公开反驳,如今自己却也开始做这种事情。我个人看了几篇报道,粗浅的理解是,第一,量子计算优越性是建立在极少数特殊情境,并且在使用传统计算时完全不考虑边界限制或优化,其优越性建立在brute-force条件下传统计算无法处理海量变量的情况,而一旦考虑边界条件等因素,变量数量会被数量级地缩减。第二,做量子计算的人故意拒绝将问题本质转变为抽象和广义的计算语言,对科学计算和算法领域的人员进行刻意的壁垒封锁,从而达到愚弄学界的目的。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2-22 03:26 回覆:
是的,原本用來吹噓的公關和“論文”,就都是爲了增高股市估值的謊言,一方面先射箭再畫靶,挑選無實際用處但特別方便量子計算得結果的計算任務,另一方面故意不優化傳統電腦程序,以便人爲創造出虛僞的比較優勢。
至於現在的所謂銷售額,包括返銷美國的量子計算機,沒有一個是投入工商實用,因爲實際用途根本就不存在,而純粹是第一代老鼠會成員將無意義、無價值的“貨品”高價賣給第二代和第三代會員的伎倆,最終的產出只有幾十萬個新專利用來詐騙投資人。換句話説,無知群衆所想象的“科技成就”,其實是金融詐騙的跨國流通,也就是中國不但成爲全球量子計算騙局的緬北,而且是90%的被害者來自本土的那種,然後還有一堆傻逼因爲詐騙集團創新、創匯而將其吹捧為民族英雄;這如果不算離譜到家,我不知道什麽才算。
從全人類的觀點,幾千億美元的總投資,養肥了幾十個以潘建偉爲首的新億萬富翁,社會和經濟的實際所得不但爲零,而且擠占真正的科研,包括直接的後量子密碼和間接的無數潛在半導體新技術,是典型的美式金融資本主義殺百肥一案例。

系色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11名学生写125页材料举报导师学术造假
2024/01/19 08:57

11名学生写125页材料举报导师学术造假,导师被学校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h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64706

像这样剥削研究生的研究生导师一抓一大片,这次的学生必然是忍无可忍,才走上这条路。

很好的,这是一个可以用于扩大化抓学术圈腐败的契机。只看这事件会不会继续发展下去。

我的看法是悲观的,觉得会被当做个案处理掉。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1-19 13:05 回覆:
這樣的“契機”,過去十年不知凡幾,全都反過來成爲作惡不會有代價的範例;與此同時,學術文化急速糜爛,正是官方縱容的必然後果。
這次大概會因爲輿論爆棚而作爲個案處理,那麽依舊沒有實際意義,因爲其他人所獲得的教訓是:(1)必須結黨成派,不能單幹;(2)必須封鎖輿論,及早消音。換句話説,中科大和潘建偉更加值得模仿。

Fatgirl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1/19 00:22
量子計算和大對撞機最大的區別是潘建偉他們是該領域真正的世界頂尖 能發nature science的科學家 對撞機中國只有三流科學家  投資潘至少有中國有一流論文產出 又有投資外來科技的大義  官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投錢反正錯不在我 很難拒絕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1-19 07:09 回覆:
大對撞機和量子計算雖然同是詐騙,但細節有很多差異:首先大對撞機的詐騙目標基本全屬公費,量子計算卻主要對準股市收割。其次高能物理是耄耋垂死的老科學,期刊沒有太大的熱情,只有真正花了大筆資金的實驗結果才會刊登,而量子計算是全新熱門網紅,隨便換點花樣又是一篇頂尖期刊上的論文。然後高能所的政治能量和資本勾結顯然比不上中科大,做不到後者對媒體的全方位封鎖。但這裏最基本的差異,在於大對撞機是純得不能再純的基礎科研,探索的是能量級別高於LHC一個數量級的全未知物理(如果存在的話;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理由必須存在),根本談不上實用價值。而量子計算卻是應用科學,其理論根基也就是量子力學早在近100年前就搞清楚,當代的研發只在於把機器做出來;而從管理角度來看,關鍵議題在於能做得出來的機器有多大的經濟/戰略價值,亦即一個典型的工程項目。
綜合以上事實,你説的因爲容易在《Nature》和《Science》發論文,所以中國學術管理官僚很難對量子計算説不,其實體現的正是我反復强調的,集權體制下專業管理容易出現的弊端,而不是真正的管理困難。畢竟量子計算是純粹的應用項目,原本就適用工程管理原則,可以簡單地逐條分層檢驗其實用方向、潛在價值、可行性和甚至性價比。放著這些分析不做,只拿論文來做評價標準,本身就把基礎科研和工程應用混爲一談,是很低級也很容易糾正的錯誤。
我所倡議的,不是禁止量子計算的研發,甚至不是削減他們的公家預算;既然《Nature》和《Science》樂意發表這類廉價論文,那麽科研管理單位想要鉆這個漏洞,完全可以繼續。這裏的問題在於量子計算這種沒有實際用途的科研方向,(1)不能霸占國家科技發展的話語權,尤其到了直接排擠有實際用途項目(後量子密碼)的地步;(2)不能封鎖輿論,到了任何誠實的專業討論,無論來自國内國外,都嚴禁發表的地步;(3)不能結合資本炒作,成爲金融風險的特別一支,到了完全無用的專利居然多於AI和區塊鏈的地步。我在深圳一地就看到幾萬個量子計算的專利,每一個都浪費珍貴的科研人力物力不說,每一個也都會有人試圖拿來做金融詐騙;中國的金融詐騙問題還不夠嚴重,需要這種有專業烟幕完美遮掩的幾萬個新項目嗎?

Taizi Huang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1/17 23:30
IEEE的报道文章,国内自媒体“机器之心”在去年年底全文翻译成《量子计算凛冬将至》,发布在其微信公众号上(https://new.qq.com/rain/a/20231223A03ZY900)。不过文章阅读量不过1万,转载到其他媒体(腾讯新闻、澎湃新闻)也没有任何水花。要想复制2016年的对撞机大论战的成功案例,首先需要媒体配合放大讨论声量,其次需要有知名的专家愿意站出来公开反对。可惜两者都没有,而且距离十分遥远。

我还注意到,本源量子的宣发主管是前新华社分社副主编。这个现象我觉得很不好,如果科技公司拥有官媒宣传资源,更便于他们进行新闻炒作,同时压制反对声音。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1-18 00:59 回覆:
自媒體總是可能鉆出漏洞的,但這反而印證了英文的老話“Exception that proves the rule”“從例外可以證明看清暗規則”。
謝謝你補充量子計算團夥雇傭新華社主管的事;這是典型的美國式利益交換手段,又一次實證了詐騙集團封鎖輿論、公私通吃的盤根錯節。

Taizi Huang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2/21 00:50
最近读到一篇今年5月的文章《Are Emergent Abilitie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Mirage?》(https://arxiv.org/pdf/2304.15004.pdf),其研究发现:当前大语言模型涌现“智能”的现象,很容易被模型正确率的度量标准所影响。随着度量标准的修改,大模型可以在“涌现”和“非涌现”现象之间切换。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标准是必须全对才能得分,那么模型正确率达到某个阈值后,得分就会突然上一个台阶,好像突然变聪明了一样;但如果改成线性标准,就会发现得分其实是随着模型参数量逐渐提高的,没有突变现象。也就是说,大模型所展现的语言能力,仍然属于可以逻辑外推的范畴:参数空间越大,就更能拟合更加复杂的数据集。而所谓涌现“智能”的现象,则有被学界夸大的嫌疑,和人类天生的逻辑能力相比,鸿沟依然巨大。

我自然联想到先生您之前所说,人类的心智也是一个涌现现象。我对这个过程的理解是:人类的心智能从稀疏的案例(事实)思考中涌现出逻辑。而聪明,指的就是1)逻辑能力强,擅长从基本逻辑推演出逻辑架构;2)联系实际能力强,擅长举一反三,因而能积累庞大的事实库,从其中涌现更多新的逻辑。我知道您毕生都在训练这两项能力,而我所好奇的是,这是锻炼心智最高效的方法吗?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12-21 01:32 回覆:

其實很多自然界的“Discrete”“離散”現象,原本就只是近似,亦即斜率接近無限大而不是真正的無限大。湧現現象至少有一部分、可能全部如此。

這一代AI所對應的,是人類日常認知和表達的感性部分,並沒有邏輯的理性思維能力。這裏前者是人人都有的本能,後者卻是學習訓練而來的高端技能。人腦的可塑性能容許部分人口探索邏輯,立刻就表明其層次、規模和效率遠高於當代AI,但這個潛能必須靠後天的苦學才能激發。

至於如何訓練最高效,這就超出博客能斷言的範疇;畢竟我只有自己一人的經驗,也就是時時提醒惕厲自身,並且天天以數學問題來磨練邏輯思維。


MAXWELL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1/08 11:43
      关于楼上的问答,据我之前的观察,包括看观察者网的评论,的确有一部分民众他们并不反对预设立场的先射箭在画靶子,他们反对的是你预设的立场跟我预设的相悖,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成与不成,他们还能以平常心看待,甚至有些会乐于看见其他国家吃瘪,但是他们通常不愿意甚至相当反感听到有人说自己这边也有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博主之前评论谷歌的量子霸权是虚假宣传的那篇文章的观网评论区一帮人群嘲老美,大家都很开心;但是17年年底悟空卫星说疑似发现暗物质,博主认为其实该团队把统计噪声当结果,那个评论区就有不少人不高兴了,骂这个,骂那个。至于有些人万一未来如何如何的说辞,为啥不能是万一谷歌实现量子霸权怎么办?万一韩国实现室温超导怎么办?

      之前观网孙编辑把博主的那篇文章发表到知乎,文章评论区里有个跟悟空组团队合作的人在2020年七月评论道:“因为想找到一个能够完全解释观测现象的理论太难了,超出了理论物理学家的能力。主要难点在于在那么细的能量分道中,事例数的超出仅仅集中在1.4TeV的那一道上,而能量低一些的道上一点都没超出。如果这个信号是真的的话,一般考虑的源是银河系中心,那里暗物质最聚集;但暗物质湮灭出的(正)电子从银河系中心来的话路上必然能量损失,一般会在1.4TeV以下的很多个数据点上事例数都有上升,这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信号。反过来,如果这个信号确实1.不是假的,2.是暗物质的话,需要暗物质湮灭的发生离太阳系非常近,以至于电子还来不及损失能量。这种很近的暗物质聚集我从17年数据出来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当时想的东西后来发现是量级估算的时候犯了低级错误。去年年底开始有了新的物理模型又觉得有希望,后来真正算出来发现还是差了若干量级。我和悟空组做数据分析和理论的老师合作,他们还说这个观测并没有显出在太阳方向的倾向性,这实际上也进一步否定了很多理论,包括我的新模型。事实上理论还只能就像他们论文里说的那样,假设太阳附近有个暗物质晕,讲不出道理而只能假设而已。”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11-08 14:55 回覆:
如果這是悟空衛星團隊對實驗結果分析的最高層次,那就很可憐了。
任何實驗的統計誤差都很容易被常用公式所低估,現代高能物理實驗的統計誤差被低估得最爲嚴重。這裏的頭號罪魁禍首通常是所謂的“Look Elsewhere Effect”,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Wikipedia看看。簡單來説,統計誤差的估算公式,一般假設結果被拿出來報告的那一輪實驗,就是全世界唯一一次的類似相關實驗,這當然是謬誤的前提:實際上做同一行的往往有幾千人,每個研究員又都考慮過天文量級的理論可能,最終才設計特定實驗,然後還有早期試錯修正等等過程;所以實驗越是複雜難做,而且團隊越是能精確設計細節,統計誤差的被低估就越嚴重,例如高能物理實驗。
你所引述的評論,把統計誤差公式當成絕對的數學真理,這不是做科學的人應有的態度。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回复上一层
2023/10/24 23:52

别说是量子科学核聚变,就连前段时候一眼闹剧的韩国常温超导,现在中国网站上都有很大一群人依然信以为真,觉得是有学阀打压才没有被证实。对于其技术方面的讨论往往都是‘你说话这么大声,说明你态度不好,所以你是错的’这种初中情侣吵架的层次。由此可见,民众对于假大空科研完全是信者恒信。就算这些课题真的耗费了几十年的人力财力最后什么都没研究出来,大多数群众还是会觉得‘当初要不是有人反对更高的投入肯定早就研究出来了’。指望舆论起到监督作用完全是天方夜谭。

利益相关的学者自然不必说。对于官员来说,投资这种项目,过段时间声称有个啥突破,把距离实现可控核聚变的50年推进到49年半,给自己短短几年的任期加点‘政绩’,也明显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可见目前国内上上下下都没有打击假大空的动力和意愿,恐怕只能指望习近平哪天突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再加以矫正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11-06 16:57 回覆:
如何針對這種學術腐敗做出非專業領導能很好理解的治理方案,是我心中思考多年的主議題。這次在深圳和一些學者官員討論之後,終於有了自己滿意的思路。大家等幾周,看看新博文《金融史觀下的政策改革建議》。
頁/共 6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