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八識規矩頌(四)第八識
2023/10/11 21:59:53瀏覽74|回應0|推薦3

第八識--阿賴耶識

10 性惟無覆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11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12 不動地前才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10-1性惟無覆五遍行

【語譯】第八識屬非善非惡的無記性,且不會障礙無漏智生起,故屬無覆無

記,它只與五個遍行心所一同生起。

(補充)

1.無覆無記: 指不覆障聖道的非善非惡之法。《俱舍論》記載,無覆無記可分為有為與無為兩類:一、有為無記,即由因緣造作所生的無記法;二、無為無記,即非由因緣造作所生的無記法。第八阿賴耶識,即是非善非不善的「無覆無記」。

10-2界地隨他業力生

【語譯】隨著前六識不斷生起,積聚善惡業力,第八識隨之投胎流轉於三界

九地之中。

10-3二乘不了因迷執

10-4由此能興論主諍

【語譯】二乘行者因為迷惑和執著,只知道有前六識,不了解還有第八識,

由此引起大小乘論師的爭論。

11-1浩浩三藏不可窮

【語譯】第八識有如浩瀚汪洋,既能藏種子,也是種子所藏之地,又被第七識執藏為自我,不可窮盡〔不可窮〕。

(補充)三藏:指第八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三種體相。

「能藏」:它能儲藏保有一切善惡業種子。

「所藏」:它是一切善惡業種子所依存之所在。

「執藏」:此識被第七識「堅執不捨」為自我,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因此稱為「執藏」。

11-2淵深七浪境為風

【語譯】第八識如深淵大海,色、聲、香、味、觸、法等境如風,風動則引起前七識翻起海浪。

11-3受熏持種根身器

【語譯】第八識接受前七識熏習,攝持種子,以及變現根身和器界。

11-4去後來先作主公

【語譯】於一期生命結束時,第八識命根離開身體,當另一期生命開始時,第八識又最先投入受精卵中,成為輪迴與生命的主體。

12-1不動地前才捨藏

【語譯】當第七地圓滿,進入第八不動地之前,俱生我執斷除,阿賴耶識才捨去藏識之名。

(補充)不動地(梵文:Acala-bodhisattva-bhumih),菩薩十地中的第八地。

12-2金剛道後異熟空

【語譯】到了十地圓滿,金剛道出現後,一切習氣斷除,異熟識一

名亦捨去。

(補充)

1.金剛道: 又名金剛三昧,是從金剛喻定得名。由於此定,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得斷一切煩惱,由此禪定之力,斷盡一切最極微細煩惱,各得其極果。在聲聞聖者,是阿羅漢向位之最終,在大乘菩薩則是等覺位。

2異熟識(梵語: vipāka-vijñāna),為阿賴耶識之異稱,唯識家以阿賴耶識是由善惡業所薰習,以業種子為增上緣而招感異熟果,故稱異熟識,為阿賴耶識之果相。

12-3大圓無垢同時發

【語譯】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而無垢識亦同時生起。

(補充)

1.大圓鏡智: 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出的種種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所以此智名為大圓鏡智。

2.無垢識(梵語:amala) : 阿賴耶識在佛位上,變成清淨無垢,為諸無漏法所依止,故名無垢識,又名菴摩羅識。

12-4普照十方塵剎中

【語譯】以此大圓鏡智,普照十方無量世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99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