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0/10 22:15:03瀏覽39|回應0|推薦0 | |
第七識 07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08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09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7-1帶質有覆通情本 【語譯】第七識的見分以第八識的見分為相分,並執此為我。其所緣境雖有本 質,但仍屬帶質境。又第七識本身沒有智慧的抉擇力,屬無記性,但被貪、癡、見、慢四種根本煩惱覆蓋,誤把第八識的見分執為實我,障礙無漏智生起,故屬有覆無記性。 (補充) 1.帶質境: 心王心所攀緣境界時,雖然有所緣的本質,能緣心緣取此境的本質時,挾帶著它或者帶似它而作異相的分別,另依自力變現一種與它的自相不符的境界,所以稱作帶質境。 2.有覆: 指心性在未受學正法、或者所學之法偏差時,會處於覆障解脫果證的狀態,這就是有覆性。 7-2隨緣執我量為非 【語譯】第七識執取第八識的見分為「我」,但第八識的見分並不是一、常的實體,所以第七識的認識是非量。 (補充) 非量: 又作似量,三量(現量、比量、非量)之一;指似現量與似比量,為錯誤的覺知與推論。 7-3八大遍行別境慧 【語譯】可以與第七識一同生起的心所,有八個大隨煩惱心所、五個遍 行心所,以及別境心所中的慧心所。 (補充) 1.大隨煩惱: 大隨煩惱,即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2.遍行心所:遍行心所就是受、想、觸、作意、思,因為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不管心裡起善心,或是起不善的心,這五個都會出現。 3.別境心所: 別境五心所為欲、解、念、定、慧,這五心所所緣之境,各各不同,不像遍行同緣一境。 7-4貪癡我見慢相隨 【語譯】第七識還與貪、癡、見、慢四種根本煩惱相應,形成我愛、我癡、我 見、我慢。簡言之,即我執。 (補充) 1.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這六種粗重的煩惱,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相對於這六個根本煩惱,引起二十種隨煩惱。 8-1恆審思量我相隨 【語譯】第七識既恆常又審思,即不斷執取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 (補充) 1.恆審思量: 審查一切事理而思慮量度,縱使歷經三世,無有間斷,在八識之中,獨有第七識有這個作用。 8-2有情日夜鎮昏迷 【語譯】不論日夜,一切有情都恆處於我執的迷惑之中。 8-3四惑八大相應起 【語譯】我愛、我癡、我見、我慢以及八個大隨煩惱,常與第七識相應而起。 (補充) 1.四惑: 又名四煩惱,就是:我貪即我愛、我癡即無明、我見即我執、我慢即倨傲; 2.八大就是八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惛沉、掉舉、散亂、放逸、失念、不正知。 8-4六轉呼為染淨依 【語譯】六轉識的染淨全受第七識影響,因此稱第七識為染淨依。 (補充) 1.六轉識: 前六識對末那識而言是六轉識,依其染淨轉易來說,前六識的染淨轉化,都受第七末那識之影響。 2.染淨依: 即第七末那識,一切染淨諸法都依此識而轉,指眼、耳、鼻等前六識,於色、聲、香等六塵境上,起諸煩惱惑業,則轉此染法歸於第八識而成有漏,如果六識熏修白淨之業,則轉歸於第八識而成無漏,所以稱其為染淨依。 9-1極喜初心平等性 【語譯】登入十地中的歡喜地,分別我執已斷,第七識於此時轉為下品的平等 性智。 (補充) 1.平等性智: 如來四智之一,即轉末那識的我見,證得自他平等的智慧。 9-2無功用行我恆摧 【語譯】無功用行指第八地,到達此地,俱生我執得以斷除,第七識轉為中品 的平等性智。 (補充) 1. 無功用行(梵語an-abhoga),在菩薩十地中,七地以前的菩薩,未能自然而然地修習無相觀,必須藉努力加行方可起用,稱為有功用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能夠任運無礙,稱為無功用行。 2.俱生我執: 即先天性的我執,因無始以來虛妄熏習的原因,恆常與身俱存的邪執,具有任運而轉的特色,故謂俱生。 9-3如來現起他受用 【語譯】至十地圓滿,到達佛位,第七識才轉為上品的平等性智,此智可變現 如來的他受用身和他受用土。 (補充) 1.他受用身:指佛之平等性智所示現化他的微妙淨功德身。 9-4十地菩薩所被機 【語譯】如來以他受用身和他受用土,為地上菩薩示現及說法。 (補充) 1.地上菩薩:當地前菩薩功行成熟時,便登上第一階段―初地,進入「聖人」的境界;菩薩登地後,再努力修行,漸次證得其後的九地 ,到了十地圓滿直至成佛。從登初地到成佛之前的聖人,統稱為「地上菩薩」。 (照片:Forest)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