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迴護
2022/11/07 10:06:31瀏覽115|回應0|推薦1

2202.11.07

   一轉眼就快要年底,我們的金剛經跨境共讀已經進入第二十三次;這一次泰國有四個學員是在返回曼谷途中,本來想要調整時間,但是很難再商量出共同的時間,所以我們分別在雙北、高雄、美斯樂與曼谷途中,如期展開這個月的第一次共學。

    諸法本來如此,悟入者何需多說?但是我們發現對「我」這個字,都需要一再釐清與互相提醒,甚至需要禪修才能確信,何況其它與解脫相關的理趣,所以反複熏修好像也是一種自知之明。

    佛法中的「無我」並非否定這個有情意的人,而是提升我們的觀察,進一步去觀這個「我」它的組合,以及它的「真面目」;這個佇足的微細動作,很可能就是轉彎的開始。可能會看見,原來我們內心相信「靈魂不滅」,或是認為宇宙有個「主宰」,甚至以為人不過是斷滅的「唯物」;沒有正確的禪修檢視,內心千奇百怪的想法,自古以來就層出不窮。

   「我」 的梵文為ātman,被用來指自我,或是描述一個人內在不變的特質,類似中國所謂的靈魂(英語:soul),所以我們習以為常認為的「我」,往往跟這些認知有密切關係;但是有正確禪修經驗之後,你會篤定的發現:「我」不是這樣子,還好它也不僅是這樣子而已,那這個就是啟動「無我」的好奇開關,也是鬆動ātman的舊有認知,有了這一步,長養「般若」就有希望。

    「無我」需要禪修發悟,它不是用來辨証而已;昨天當討論接近尾聲時,我們再一次談起「無我」的正見,需要透過用心的禪觀如實檢視,還在回曼谷途中的聖調師兄,透過因車子而搖晃的視頻,連聲不斷的說:是!是!這是他留學台灣福嚴佛學院七年,七年縝密的教理與禪修的信心,回應我們的相應與共鳴,以及不斷共修迴護。

(照片來源:常舜師)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740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