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0/13 12:36:12瀏覽115|回應0|推薦0 | |
**忍辱離相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語譯)須菩提啊!忍辱波羅蜜,我說不是忍辱波羅蜜,只是名為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呢?須菩提啊!例如前世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之時,我在那時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呢?我在當時被一節一節地支解身體時,如果存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必定心生瞋恨。須菩提!我又想起以前我在五百世前已修到忍辱仙人境界。在那一世也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摘要) 1.忍辱波羅蜜:忍(梵語:kṣānti,巴利語:khanti),音譯孱提,又譯忍辱、忍耐,有忍耐、寬恕等意思,也有智慧的涵義;忍辱種類有三:(一)生忍:忍受人事間的苦迫;(二)法忍: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三)無生忍:即般若慧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就是般若慧。因為凡人很難忍受他人欺壓或虐待,所以經典舉忍辱為例,來檢視自己的煩惱是否清淨,因為是世出世間,不論身心或人事,都有種種的糾葛與困厄,如果沒有忍辱的智慧,沒有辦法度到清淨彼岸。 2.非忍辱波羅蜜: 佛陀之前告訴須菩提:般若是第一殊勝,而忍辱波羅蜜,與般若相應而能深忍時,其中能忍的我,所忍的境與忍法,都沒有自性,所以即「非」忍辱波羅蜜,如此才是忍波羅蜜的精神。 3. 歌利王(梵語:Kalingaraja):又作哥羯利王、羯陵伽王或迦藍浮王;本義有惡生王、惡世王或惡世無道王之義;佛陀於過去世為忍辱仙人時,此王惡逆無道,有一天,率領宮人出遊,遇忍辱仙人在樹下坐禪,隨侍女見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處聽法,王見之生噁心,遂割截仙人之肢體。 4.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梵語: ātman)、人相pudgala)、眾生相(sattva)、「壽者相」(jīva);這四相與印度當時婆羅門教等外道信仰的「永恆不滅的靈魂」有關,但是佛法指出這四種錯誤概念,破除無我四相,才能根除我執導致造業受苦。然而這四相也是假名安立,所以佛陀在此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再次強調「法」也是無自性,不應住著。 5.瞋恨: 瞋(梵語:dveṣa),又作瞋恚、瞋怒等,這種心裡狀態,包含不種程度的畏懼與厭惡,貪、瞋和愚痴,乃是凡夫的根本煩惱,其障礙住清淨的智慧,所以需要忍辱與智慧等鍛鍊,根除這些內心的障礙。 (註)忍辱(梵語:kṣānti,巴利語:khanti)/摘自Pali字典 1.Khanti,(kham)(梵Ksānti(ksam)),【陰】忍耐(日語:我慢する,gaman-suru),耐性。khantibala,【中】耐力。khantimantu,【形】忍耐的,耐心的。忍耐是最超越的鍛鏈、擔當(Khantī paramaṁ tapo titikkhā) 2.(《法句經》184偈)。A.5.216.akkhanti(不忍):「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以何為五耶?即:為多人可愛、可意;又,不兇暴(aluddo);無追悔;不迷亂而命終;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 3.忍耐有三種:一、世俗的忍,忍氣吞聲(如石壓草),但有時會忍無可忍而火山爆發。二、修止的忍,轉離可瞋境(不可意境),迅速把心安置於固定的所緣(高級的如石壓草)。三、修觀的忍,當境,或轉離可瞋境,把心安置自己的身體(如呼吸、火大、或以丹田吸呼氣)、或受(特別是苦受)的觀察,覺知生滅、轉變。若是屬於過去的積怨、鬱卒、怨恨,也可以倒帶,坦然面對它。修觀修可以達到無忍可忍。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