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6/18 14:12:36瀏覽88|回應0|推薦0 | |
**五蘊的實相--色空不二 (原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說明) 舍利子(Śāriputra)是梵語舍利(Śāri)與兒子(pūtra)的合寫,其中舍利(Śāri)是舍利弗母親的名字,它的原意是一種眼睛極為漂亮的鳥,與pūtra(子)合譯為舍利子;舍利子智慧高超,不但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眾多經典的當機眾,是佛門家喻戶曉的重要人物。 佛陀前面先廣說五蘊皆空,接著細說五蘊性空的原因;色蘊(rūpaskandha)是指終究會變壞,沒有固定與長存性。色類似現在所說的「物質」。 其次為受(vedanā)、想(saṃjña) 、行(saṃskāra) 、識(vijñāna)等四個心法,有別於色法;受(vedanā)蘊是指我們與外境接觸時,內心升起的領納作用;分析判斷,以及概念想法,這些認識作用是想蘊的功能。行(saṃskāra)蘊有遷流、造作與變化的特質,專指個體對境時,發動身、語、意的種種造作;識(vijñāna)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活動蘊,能夠把受想行原是客觀的感知,化為主觀的了知功能。 佛陀舉色蘊為例,色與空是「不異」、「即是」的關係,色與空「不異」,「不異」就是「不離」,「不離」就沒有差別;「色」如果離開「空」就無從成立,「空」如果離開「色」就無從顯現。由於色空不離,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代表兩者沒有差異,迴異於外道將「生死」與「涅槃」截然分開的對立主張,同時也破斥五蘊之外另有主宰或天神的邪見。 大乘佛法更是積極在生活中的實踐,例如《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為五蘊也都是因緣聚合,都是空性無生,沒有任何實在性,雖然色等五蘊看起來有生滅與離散的現象,但是其本質都是畢竟空,所以空與色相即不二,「受、想、行、識」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