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政論] 菲律賓事件
2013/05/15 16:11:43瀏覽2412|回應0|推薦2

菲律賓事件

 

    今天上午總統府宣佈就「廣大興28號」事件,向菲律賓做出第一波的制裁,其中最具實質意義的就是立即凍結菲勞申請。

 

    今天我在facebook就看到很多相反論調,不外乎是「菲國射殺我國漁民,這是政府的錯,不關人民的事,我們不該抵制弱勢的菲國勞工」。

 

    我是不確定這些言論反對的是「一般台灣民眾對現在台灣的菲勞採取群眾暴力行為」,或是指涉今天我國政府新發佈的凍結菲勞申請政策。

 

    如果是前者,那我個人也是持絕對反對立場,用暴力對待身旁一兩個菲律賓人,除了宣洩情緒外,對整體事件並無助益。柏陽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用別人的鮮血證明自己的愛國情操時,那種愛國情操就不是真正的愛國,而帶有一種邪惡的成份。」虐待手無寸鐵的外國人,不但不能顯示自己愛國,反而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但關於「凍結菲勞申請」一節,我個人是舉雙手贊成。反對者若說什麼政府人民二分法,那未免也太忽視民主政治的本質了;我們要知道,菲國政府是由菲國人民選出來的,他們的人民有必要知道政府幹了什麼好事,當政府不負責時,人民就必須承擔相對應的後果,然後再依其後果做出政治選擇。

 

    我想這是民主政治的優點之一,至今為止,世界上鮮少有兩個自由民主國家開戰的例子。在群眾能自由且有效選擇的情況下,多數群眾不會選擇戰爭,因此一旦國與國之間發生利益衝突,透過不同利益團體的折衝,民眾調整其政治選擇,往往就能找到問題的解答。只有獨裁者才會動不動就唆使人民開戰,以捍衛自身利益。

 

    因此在「廣大興28號」事件上,凍結菲勞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懲罰菲勞」,而是要對菲國相關利益團體造成壓力,這股壓力可能透過其他管道(例如反對派)進入菲國政府內,最終達成我國希望的「道歉、賠償」效果;相關利益團體可能包括冀外出國的菲國勞工團體、相關的仲介、旅行業者等等。最最最不濟,這種有直接效果的政策工具,才能引起菲國國內輿論的注意,這是一切可能政策的開端。

 

    我們很經常性地將一個「國家」或「政府」視為單一個體,往往忽略了其中利益衝突的成份。雖然我對菲國政局不了解,但我相信做為一自由民主國家,一定也是像台灣一樣政策一出來會出現很多不同聲音;我國要尋求國際政治利益,當對菲國政府直接交涉無效,當然是能盡可能利用對我有利的政治輿論,無論是壓迫或利誘或說理等,這才是外交的藝術。

 

    這也是目前政治經濟學上,討論國家政治決定的兩種觀點:利益團體觀點(interest group perspective)和國家觀點(nation-state perspective),前者認為政策形成是不同利益團體影響的結果,後者則是以政府為單一個體,由政府超脫於利益團體外形成政策。這兩者並不互斥,只是比重多寡問題;在對外交涉上,面對菲國政府看起來是比較簡單,但若能透過某些政策,影響菲國國內利益團體,那勢必對我國在本事件的處理上更為有利。

 

    同樣的情況其實可以適用在中國v.台灣或是伊朗v.美國。

 

    這又讓我想到最近讀邱吉爾《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一段。1938年希特勒向捷克政府就蘇台德地區提出誇張的要求,捷克並不屈從,德捷兩國各自動員邊境,戰爭一觸即發。當時德國陸軍認為希特勒的行為勢必給德國帶來災難,於是以路德維希.貝克為首的一票高級將領公開反對希特勒的激進政策,還計畫發動政變罷黜元首。天曉得英國張伯倫和法國達拉第對納粹軟到底,最後由英、法、義、德四國簽訂慕尼黑協定,同意捷克將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

 

    慕尼黑協定的結果是導致捷克在1939年被德國完全併吞,導致被排擠的蘇聯和德國簽下不可思議的中立協定,最重要的是,慕尼黑協定向德國百姓和軍人證明元首是天縱英才、神機妙算,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掠取捷克,讓英法屈服;那貝克那些反對派蠢不可及,只是日耳曼民族復興的絆腳石。

 

    從此以後德國內部就再無反對納粹的聲音。

 

    或許供大家做一點參考。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a0111&aid=762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