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3 14:58:48瀏覽2211|回應7|推薦134 | |
相對於 Smile , MJ 在最後一張專輯 【 Invincible 】 中放了一首 Cry 。同樣地,別因為歌名如此單純就以為這首歌在講狹隘的哭泣,它的層次其實拉得很高,也是一首『勸世歌』。如同 Earth Song 、 Heal The World 及 Man In The Mirror 等歌曲,關注的議題包括戰爭、孤獨、虛偽、自殺,以及改變世界、奇蹟與信念。在介紹 Man In The Mirror 時我有大略提到這首歌的 MV : 從頭到尾 MJ 本人也都沒有現身,片中只有不同地方的各種種族、不同膚色的人排成一列,手牽著手,提醒世人改變世界需要所有人同心協力才能完成。 這首歌並不是 MJ 自己做的,而是 MJ 邀請 R. Kelly 所寫,歌曲最後也像前面所提到的幾首歌一樣,有唱詩班的大合唱,歌詞描寫 MJ 是 the chosen one ,他可以改變世界、無所不能,但他無法獨力完成,必須有幫手,需要有人指引。 以我的解讀,某方面可以說這首歌是一系列勸世歌的總結,隱藏著深深的無力感。 Cry / 2001 / Invincible Songwriters: R. Kelly Producer R. Kelly Somebody shakes when the wind blows Stories buried and untol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I can't do it by myself) If people laugh when they're feeling sad Faces filled with madness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I can't do it by myself) And when that flag glows there'll be no more wars Change the World 我又要扯遠了。 認識我許久的朋友就知道,我不去游泳池、不去海水浴場,泡溫泉很挑絕不泡大眾池,因為有些精神上的潔痞;我說 「精神上的」,是因為想像力太豐富的關係 。我總覺得游泳池那麼一小池水,男女老少全泡在一起,髒透了,要我下去一塊 「同流合汙」 完全無法接受。 有人問了,那海水浴場呢?海洋夠大了吧?不,全世界的水文是相通的,遭受污染的河川,終究會奔流入海,海洋才是最大的垃圾場,最髒、最毒的東西都在海裡呢。 那只是海岸啊,夏威夷沙灘夠遠、夠乾淨了吧? 說來話長,我又要開始囉哩囉嗦了。 不知你是否聽過 『海洋垃圾帶( Ocean Garbage Patch )』這個名詞? 海洋由於溫差、地球自轉的關係形成潮流,將赤道溫暖的海水帶往南北兩極、將冰冷的海水帶到熱帶,起了調節溫度、維繫氣候平衡的功能。這樣的海水循環流動,加上地表陸地的分佈,造成不同的洋流流向,而形成一個一個的環流 。 (參考: http://sea.ntou.edu.tw/01oceanandme/oceanandme02_02.php ) 世世代代的人類,製造了無數的垃圾,尤其是工業革命後,人類發明了各式各樣無法自然分解的物質,特別是塑膠,但我們卻還沒有被這些垃圾淹沒,是因為很大一部分都隨著河川、洪水,流向海洋了。這些垃圾跟著洋流遷移,慢慢累積在潮流匯集的環流中心,而形成了垃圾帶,也有人稱其為「垃圾島」;而這樣的海洋垃圾帶,全世界至少有五處,最大的一處面積超過兩個德州,深度達六公尺,它就位在夏威夷島與美國本土之間的廣泛海域,被稱為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1997 年被人類首度發現之時,它的面積就已經大得嚇人了。
這些垃圾帶的垃圾,80% 來自陸地,遠遠超過自然界的消化能力,因此在這些地方的生物難以生存,或即使存活了也不怎麼正常。海水是流動的,有時它會帶著垃圾襲向風景如畫的南國小島,使其海灘成為不堪入目的地獄。所以仔細想想,夏威夷的海灘,真的乾淨嗎? 【甚麼都有、甚麼都不奇怪:海洋中有各式各樣的垃圾,你想像得到、想像不到的人造物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最可怕的垃圾就是其中佔了 90% 的塑膠製垃圾;塑膠是不分解的東西,它會永恆存在。經過長時間海水的浸泡、陽光照射,塑膠會裂解成小塊,但它還是不被生物分解,因此海洋生物就把這些小塊塑膠當成食物吃下肚子,毒害了它們的生命;這些有毒物質遲早會回到位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身上。如果這個問題無法獲得控制,電影【Wall.E】中的垃圾星球將走出想像世界,成為真實。 毫無疑問,人類是這世界最大的汙染源,距離塑膠的發明不過百來年,但海洋已經充滿被我們所製造出來的塑膠及各種垃圾。我是個不怎麼樂觀的人,但想也知道這些海洋垃圾帶的垃圾恐怕窮盡人類的能力,也無法清除;即使有能力將這些垃圾從海洋中打撈起來,要堆放在哪裡呢?南極嗎?沙漠嗎?難道真的要用太空船送到月球上去? 已經有科學家著手研究,如何能使這些垃圾轉化成可用的資源,但這工作可能曠日費時或者要交換以極大的能源消耗;我們或許無法完全消除垃圾帶,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抑制它的成長。怎麼做?我們無法也不可能回到原始型態的生活,但請謹記三個 R 的原則:盡量降低(Reduce)慾望,少買、少消費;重複使用(Reuse)人造的物資;盡可能回收再利用(Recycle)。 說到這裡,再回到 MJ 吧。我在看電影【This Is It】時,是的,我非常讚賞演唱會的設計、佩服且欣賞 MJ 的敬業,但心中有個小小的聲音:MJ 一直提及環保議題、我們要拯救地球,但是演唱會本身是極其鋪張浪費的。就像許多大規模的慈善活動、國際會議,它們倡導環保與節約能源,可是活動本身就消耗不少資源,且製造許多垃圾;又比如各式各樣的末日電影,警告人類不要繼續破壞環境,但從電影的拍攝、觀眾到電影院觀賞,都是資源的浪費。這或許是個矛盾,且永遠無解。 我先前在台北世貿中心工作期間,每天看著展場布置好、過幾天又全部拆掉,那些堆積如山的廢料,看了其實很心驚;尤其有幾次與環保議題相關的展覽,我真覺得那些因展覽而產生的大批廢料對展覽的主題是莫大的諷刺。 後記:其實 3R 真的很難做到;我們的生活已經被塑膠包圍了,舉凡食衣住行,沒有一樣少得了。而且生活中大部分的塑膠用品多半無法重新裝填,比如牙膏、化妝水、藥水罐等,頂多只能回收製成別的產品,在工廠不斷製造出新產品的同時,塑膠在地球上的數量永遠也不可能減少。我拿舊的塑膠袋去買早餐,買到老闆對我印象深刻,但又其實感到很無力,因為一個人力量微小,這樣到底能對地球有多少幫助?或許在我有生之年不會看見地球末日(誰知道?),可是我對於未來的看法確實是不怎麼光明的。 【環保攝影師 Michael Nolan 在北極圈拍攝到冰川崩裂的瞬間,竟形成一張哭泣的臉;此圖一出,震撼世界。】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