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講台霸凌】第一章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牧師霸凌問題 邁克爾·J·克魯格/白帆譯
2024/02/26 06:17:37瀏覽244|回應0|推薦2

【講台霸凌】第一章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牧師霸凌問題

邁克爾·J·克魯格/白帆譯

 在所有的壞人中,宗教壞人是最壞的。 -C。 S·劉易斯

 

 說到電影中的惡霸,他是最臭名昭著的惡霸之一。在經典電影《聖誕故事》中,紅頭發的斯卡特——戴著浣熊皮帽,兩側是他的矮個子同犯伙伴格羅弗·迪爾——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折磨著年輕的拉爾菲和他的兄弟。當斯卡特扭動孩子們的手臂,直到他們喊出“叔叔!”時,觀眾無法決定是笑,還是皺眉。 (即使他們這樣做了,也不會到此為止)。

 這個滑稽的場景已被証明是這部電影中最具標志性的場景之一。在一部不乏懷舊氣息的電影中——畢竟它的背景是 20 世紀 40 年代——奇怪的是,最令人難忘的時刻之一,是看著一個孩子毆打另一個孩子,其原因也不難想象。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認識鄰居中的惡霸,他們會恐嚇、威脅、欺負其他孩子。看到那一幕,仿佛讓人回到童年。

 事實上,霸凌是人生經歷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列出一份臭名昭著的電影惡霸名單:比夫·坦南(回到未來)、約翰尼·勞倫斯(空手道小子)、艾斯·梅裡爾(與我同行)和德拉科·馬爾福(哈利·波特)。

 當然,高中畢業后,霸凌行為並不會消失,且仍然存在,會以更微妙的形式存在。也許最可悲的是,霸凌者甚至出現在教會裡——人們應該感覺最安全的地方。

 但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在於,教會裡的惡霸通常看起來不像惡霸,並不是電影中的卡通反派——很容易被認出,他們穿著黑衣,留著小胡子,邪惡地策劃著英雄的死亡。相反,教堂裡的惡霸常常看起來(至少一開始)像英雄、像好人,直到我們發現他們是壞人。

 想象一下。如果在《哈利·波特》的結尾,你發現施虐者不是德拉科·馬爾福而是阿不思·鄧布利多怎麼辦?如果施暴頭子不是比夫·坦寧,而是布朗博士怎麼辦?這就是屬靈虐待令人不安,且敏感,倍受挑戰的原因,因為它發生在那些負責照顧和保護羊群的人手中。

 惡霸牧師的問題

 2019 年,薩姆·奧爾伯裡 (Sam Allberry) 哀嘆道:“近年來出現了一種令人悲傷的趨勢:牧師們因霸凌而不得不離開教會。”此后不久,福音聯盟編輯科林·漢森 (Collin Hansen) 也表達了奧爾伯裡的擔憂:“[霸凌牧師的問題]是下一個緊迫的問題。”這是我們教會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容忍這種領袖模式很久了,本應按照提多書 1:7-8 中的幾個標准,明確取消牧師作為領袖的資格。

 即使過去十年,人們對福音派的認識有限,也表明奧爾伯裡和漢森的這些擔憂並非沒有根據。 2014 年,西雅圖馬爾斯山教會 (Mars Hill Church) 的牧師馬克·德裡斯科爾 (Mark Driscoll) 在 21 名牧師指控犯有“辱罵和恐嚇之罪”(其中包括粗言穢語、貶低工作人員以及“口頭攻擊”任何與他意見不同的人)后辭職。 《西雅圖時報》報道稱,德裡斯科爾有“欺凌和虐待”行為,並以“專橫的方式”領導他的同工。 德裡斯科爾的批評者吉姆·亨德森牧師描述了他事工的悲慘后果:“德裡斯科爾正在普及並使對年輕人的屬靈霸凌合法化,並正在感染成千上萬的年輕人。”

 2018 年,《世界》雜志報道了詹姆斯·麥克唐納 (James MacDonald) 的豐收聖經教會 (Harvest Bible Chapel) 多名長老辭職的消息。 辭職信中指責麥克唐納“霸道、欺凌……”...辱罵性言論...憤怒的爆發。”此外,長老們聲稱,教會有一種“恐懼和恐嚇的文化”,且處處“留下破裂的關系。”“但剩下的長老繼續接受挑戰,為麥克唐納的指控辯護。他們認為離開的長老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並指責他們有罪和分裂教會。 

 因此,許多成員離開豐收聖經教會前往附近的教會。其中一間教會的牧師戴夫·瓊斯 (Dave Jones) 表示,一百多名“豐收難民”來到他的教會,有跡象表明,他們遭受了“屬靈虐待”,並擔心自己可能“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有關麥克唐納行為的証據浮出水面。據《今日基督教》報道,執事會進一步調查並得出結論,麥克唐納因“侮辱、貶低和言語欺凌他人”以及“不當行使職責和屬靈權柄等原因而被取消事奉資格。”

 最近,自由黨總統杰裡·福爾韋爾的倒台成為全國頭條新聞。雖然福爾韋爾的被解雇是與他的性丑聞最有關聯,但令人擔憂的是,他在擔任總統期間,卻充滿霸凌、虐待和恐嚇。 12 多年來,福爾韋爾的員工一直相對沉默地忍受著這種虐待,他們真的怕他,也擔心自己會因發出不同聲音而遭報復。 

 當性丑聞最終結束他的總統任期時,許多人對自由黨董事會為何等這麼久而表示擔憂。只是因霸凌虐待行為而開除他不夠嗎?他們為什麼不早點阻止他?正如本書后面闡述的那樣,這個問題幾乎在所有屬靈虐待的案例中都會出現。

 朱迪·達布勒的故事提醒我們,女性和男性都可能實施虐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達布勒是兩個事工的創始人——和平生活事工和創造性調解——旨在解決基督教組織中的沖突。然而,第三方調查顯示,她經常保護支付賬單的大領袖和強大機構,受害者常常被迫達成不公平的和解。如果這還不夠,達布勒還被判有罪,因她自己也是虐待者,她欺負和貶低手下工作人員,甚至性虐待兩名神學生。

 屬靈虐待不僅僅是美國的問題。英國《基督徒前衛Premier Christian》雜志的希瑟·湯姆林森 (Heather Tomlinson) 講述了一個為幫助屬靈虐待者而設立的組織。開業后,“大量基督徒蜂擁而至,與他們聯系以尋求幫助,他們不得不關閉支持小組,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回應所有的疑問。”

一份來自英國、 為數不多的關於屬靈虐待的統計研究顯示,由伯恩茅斯大學麗莎·奧克利 (Lisa Oakley) 領導的 2018 年研究報告稱,63%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屬靈虐待,包括脅迫、控制、操縱以及以“神聖理由”為此類行為辯護。當然,63% 僅涉及受訪者,因此並不反映適用於任何特定教會。但即使這個小小的百分比,也關系到教會的健康問題。

 無論屬靈虐待的確切數字是多少,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大多數情況仍沒有被報告出來。畢竟,屬靈虐待並不像其他形式的虐待那樣,涉及明顯的身體行為,因此很難對其下定義(更多內容將在第 2 章中介紹)。即使是受害者,也知道這很難証明。這一事實,加上他們可能會受到惡霸牧師不可避免的報復,使得大多數人寧願保持沉默,也不願發聲。

 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即使對於那些舉報屬靈虐待的人,基督教組織也很少對其進行懲戒。就像大多數對牧師的批評一樣,任何指控都會迷失在迷宮般的委員會和程序中,很少會被曝光。對於教會領導層最終承認的少數案例,大多數都不會被媒體注意到,除非牧師很有名或很著名。

 在對這本書的研究中,我了解到兔子洞有多深。除了借鑒之前關於屬靈虐待的書籍中已經記錄的無數虐待案例之外,我還與全國各地的牧師、領袖和教區會眾討論了他們目睹和經歷過的案例——跨越不同的教派、神學觀點、信仰和地區——包括大量來自受虐者的書面和口頭証詞。我會在本書中偶爾提及這些案例,出於保密原因,會省略其細節。這些証詞讓我意識到,我只看到了眾所周知的冰山一角。老實說,我不想深挖在地表以下可能達到多遠。

 如果我們想弄清楚屬靈虐待問題的真相,就需要找出這些案例中揭示的模式。為此,我們現將注意力轉向一個具體案例,該案例詳細強調了這些模式。

 典型案例

 從所有標准衡量來看,《使徒行傳 29》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蒂米斯 (Steve Timmis) 的部長生涯似乎都很穩固。蒂米斯以其超強的聖經教導能力、對建立教會的強烈熱情以及牧養英國富有成效,建立起被稱為“擁擠之家”的教會而聞名,他成為領導《使徒行傳 29》以宣教為中心事工的天選之人。他出版了許多有關書籍。 此外,他還是許多年輕植堂者的導師,他們渴望得到比自己更有經驗的人的指導。

但一切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美好。

 2020 年,《今日基督教》報道了蒂米斯如何被從《使徒行傳29》中除名的故事,報道稱,蒂米斯濫用領導職權,欺凌、恐嚇、加添繁重的牧養擔子,甚至威脅對那些抵抗者進行教會紀律處罰。 那些與蒂米斯一起同工的人表示,當他們提出意見的時候,他不僅拒絕接受批評,還常常反駁,讓提意見者感覺自己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是滋事者,是在教會挑起爭端。安迪·斯托威爾(Andy Stowell)是擁擠之家的前長老,他這樣總結道:“人們過去和現在都害怕史蒂夫·蒂米斯。”

 在蒂米斯擔任擁擠之家牧師期間,他的高壓領導致使許多關系沖突,導致不少會眾逃離到其他教會。這個“難民”團體感到羞恥,覺得被以前的教會排斥,所以私下經常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試圖找到理解與平安。一位前會友描述自己的傷痛:“我們一度認為離開國家,比離開教會更容易。”

 盡管問題不斷增多,但責任追究卻沒有落實。畢竟,當蒂米斯還在擁擠之家時,長老董事會(除了他自己)只有兩個年輕人和他的女婿。此外,蒂米斯還有忠實的捍衛者。一些人支持他的事工,解釋說,強勢的領袖有時會激怒人們。這正是牧師忠心履行職責時會發生的,人們需要“給他恩典。”

 即使《使徒行傳29》的五名達拉斯員工直接向事工領導層投訴蒂米斯,后續追責仍然難以捉摸。相反,據《今日基督教》報道,這五名員工隨后被解雇,並要求簽保密協議。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一些人“認為這是領導風格的沖突,而不是虐待現象。”

 大多數虐待案件都會就此結束——施暴者毫發無傷,而受害者則受傷和孤立,好像他們就是問題所在。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案子的結局不同。仔細審視蒂米斯的行為后,《使徒行傳29》認識到問題不僅僅是風格問題;而是真正的虐待。結果,蒂米斯被解雇了。

 這個故事抓住了有關屬靈虐待的關鍵主題,我們將在本書中重新審視這些主題:

 • 施虐者通常擁有看似卓越的成效、擁有以福音為中心的事工,且明顯成功。

 • 虐待行為往往會持續數年,在最終追上施虐者之前,會留下一個長長的“瓦礫場”,其中充滿了破裂的關系。

 • 虐待涉及專橫、欺凌行為,使受虐者感到真正的恐懼,特別是當虐待涉及教會紀律的威脅時。

 • 虐待舉報很少導致追究責任,因為眾會友為施虐者辯護,而委員會(通常由屬靈幼稚或經驗缺乏的人​​組成)會提供替代解釋。

 • 虐待行為的受害者通常會被趕走,並被指控為攻擊忠實牧師的麻煩制造者,牧師們只是在盡職做工而已。

 前面的情景描繪了一幅令人警醒的畫面,說明教會領袖有時會犯下嚴重的錯誤。如果領袖濫用權力的問題像我們擔心的那麼嚴重,我們就無法回避一個基本問題: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我們是怎麼來到這裡的?

霸凌領袖問題並不新鮮,自伊甸園淪陷以來,人類就以殘酷和侮辱的方式統治著其他人。事實上,即使從最有限的教會歷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教會曾遇到過此類問題(而且更糟糕)。我們必須承認,霸凌行為也許並沒有增加,只是意識或報告在增加(可能是因為社交媒體的激增 )。很難知道是其中哪種方式發生了作用。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問,是否有一些因素導致當今惡霸牧師紛紛被揭露。即使這只是我們的新意識,即使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並非獨一無二,但這都不是我們對問題視而不見的理由。探索是什麼讓我們的教會走到這裡,仍然是值得的。讓我提供一些可能性。

 名星牧師

 美國——以及整個西方世界——都喜歡名人。這是毫無疑問的。無論是運動員、演員,還是成功的首席執行官,我們都對那些富有、有權勢且處於行業頂尖地位人物著迷。我們被教導,讓一個組織取得成功的方法是:找到一個杰出的人來領導——一個特許經營者——能夠讓機構名聲大噪。無論是勒布朗·詹姆斯,還是​​杰夫·貝佐斯,所有機構都需要一位超級巨星。

 考慮到教會有模仿文化的傾向,上一代所謂的名人牧師數量不斷增加也就不足為奇了。有些教會想擁要自己的特許經營者——一個堅強、充滿活力、鼓舞人心的名人。他們想要一個杰出的人、一個有魅力、有遠見的人,能夠引領潮流。因此,這些名星牧師常常被賦予特權和權柄,被認為比其他人更有恩賜,並被賦予超越周圍所有人的聲音和權威(即使教會聲稱這些人只是眾多聲音中的一個)。

當然,我們應該記住,每個時代的教會都有“名星牧師”。四世紀的教父約翰·克裡索斯托 (John Chrysostom) 哀嘆當時的牧師有以下惡習:“喜愛贊美、貪圖晉升(這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摧毀人的靈魂)、取悅他人的教導、奴性的哄騙、卑鄙的奉承、對窮人的蔑視、對富人的阿諛奉承、荒唐的榮譽和有害的恩惠,對給予者和接受者都造成危害,奴性的恐懼只適合最卑賤的奴隸,壓制說誠實話,更傾向裝模做樣,沒有真正的謙卑。”  如果我們不了解,就會以為這些話是在現代寫下的。

 可以肯定的是,名星牧師並不需要才能卓越而獲得特殊待遇。他的教會是五十人,還是五百人,這並不重要。他只需要做自己小池塘裡的大魚就可以了。畢竟,運動員並不一定要在職業聯賽中才能表現得趾高氣揚。即使是一名高中橄欖球運動員,也會因家鄉人不斷地贊揚他而產生巨大的自我。

 有了這種名星事工文化,難怪一些教會能吸引有自戀人格特征的人到講台上。牧師的工作不再只是成為忠實的教師和溫柔的牧人,現在,他是這場大秀的焦點。正如查克·德格羅特(Chuck DeGroat)所觀察到的,自戀型領袖“過分關注自己的聲譽、影響力、成功、正確性、進步性、相關性、平台、肯定和權力。”這些痴迷是惡霸牧師的完美秘訣,他幾乎會不擇手段地想達到目的,保留他們的王國並鎮壓任何產生威脅的人。

 恩賜重於品格

教會通常出現自戀的名星牧師,不僅僅是因為牧師通過操控手段登上頂峰,相反,有些教會邀請明星牧師進來建造他們。正如麥克奈特和巴林格所觀察到的那樣,“當然,名星不會自己形成。每一位名星牧師的背后,都有一群熱愛並支持名星氛圍的會眾。” 

 營造這種氛圍的教會需要認識到,他們錯過了——甚至可能忽視了——牧師的聖經資格。請想想,提摩太前書 3:2-4、6-7 中列出的清單:“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有節制,自守,端正,樂意接待遠人,善於教導; 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溫和,不爭競,不貪財;好好管理自己的家...。 初入教的不可作監督,恐怕他自高自大...。監督也必須在教外有好名聲...。”

 關於這份清單上的每一項個人品質,都呈現出許多意思。但在這裡,我們只想注意保羅·特裡普的簡單而批判性的觀察:“這份領袖品格清單,應該讓每個領袖印象深刻,能從頁面蹦出的最重點,是高於一切你對領袖的期望。”換句話說,在長長的清單中,幾乎所有都是關於領袖的品格;只有一個特征與恩賜(教導)有關。根據特征的計算方式,這一比例高達十二比一。

 這份清單上沒有任何關於成為一名強有力的領袖、能夠展現願景、或者具有魅力或活力的內容。我並不是說領導力無關緊要,但這肯定不是神對牧師的心,領導力永遠不會超越神對品格的關注。正如改革家馬丁·布塞(Martin Bucer)所說的,“最好選擇那些可能缺乏口才和學習能力弱的人,但他是真正關心基督之事的人。”

 當這種神賦予的比例被顛倒,教會更看重恩賜而不是品格時,教會不可避免地會開始忽視牧師的品格缺陷,因為他在其他領域非常成功。領導果效成為保護牧師免受批評的盾牌。正如邁克爾·詹森(Michael Jensen)觀察到的那樣,“我們經常提升自戀者和精神病患者,一次又一次,我們原諒他們的傲慢,將他們濫用權柄的行為排除在外,因為我們覺得,我們需要這種權柄來完成任務。”

 想象一下,一位影響力相對較低的教會成員到執事會指控,首席牧師是一個虐待惡霸。執事會面臨著一個選擇,要麼失去一位充滿活力、有恩賜的牧師(隨之而來的事工),要麼失去一位相對無關緊要的教會成員。不難看出這個決定將走向何方。事實上,早在虐待指控出現之前,教會就已經有效地制定政策——喜歡“有恩賜”的牧師,而不是敬虔的牧者。

 我更進一步觀察到,雖然有些教會可能更喜歡恩賜而不是品格,但也有些教會更喜歡正確的教義高於品格。在一些保守的福音派教會中,最重要的不是恩賜,而是教義。如果一位牧師能夠闡明他的神學,引用清教徒的話,捍衛真理,反對自由派,並保持教會教義的“純潔”,那麼,品格就可以退居二線。

 確實,神非常關心教義,尤其是教會的牧師和教師(例如提多書 1:9;2:1)。但對於那些把恩賜作為第一要素的教會來說,這裡潛藏著同樣的危險:也就是說,該教會是否讓牧師解釋教義的口才成為抵御品格缺陷的盾牌呢?難道正是因為牧師被視為純潔信仰的維護者,這些缺陷才被忽視嗎?

可悲的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次數比我們想象的要多。純粹的教義有時被視為聖潔品格的指標,盡管所有聖經証據都表明事實並非如此。因此,有些人永遠不會考慮這樣一位神學健全的牧師會有屬靈虐待的可能性。在他們看來,這是不可能的。

 唯唯諾諾的合唱團

 一旦教會決定想要一位充滿活力、有說服力、有魅力的領袖(通常有自戀傾向),他們往往不會預見到下一個問題:我們如何讓這種領袖承擔責任?如果前面的故事有任何指導的話,答案是“不容易”。

 大多數教會和基督教事工對他們雇用的領袖沒有足夠的問責機制,並不是說他們完全沒有,而是通常不夠。這些機制缺乏的部分原因是,理論上,這與教會所表達的教牧領袖的願景不一致。畢竟,如果教會已經表明(至少是含蓄地)主任牧師是特別的——他就不像普通人;他擁有超越他人的獨特聲音和權柄——當教會需要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教會如何收回這些獨特權柄呢? 

但在問責制方面存在一個更大的問題:大多數執事會或領導層都不是由能夠對抗自戀惡霸牧師的領袖組成的。自戀者非常擅長結成聯盟,建立支持者網絡,並為未來疏遠敵對者奠定基礎。他們經常通過奉承、承諾和其他形式的討好來培養支持者。 大多數執事會成員並沒有為這種程度的協調輔導做好准備。執事們通常是兼職的,接受的培訓有限,而資深牧師可以投入所需時間來鞏固他的支持基礎。

 此外,許多執事會,特別是在教會的建構下,充滿著靈性幼小的執事,其中許多人是第一次擔任執事。對他們來說,牧師是他們的導師、朋友和老板,他們非常忠誠。他們所知道的關於事奉的一切,都是從牧師那裡學到的。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從關系上,還是情感上,都很難認真考慮,他可能在屬靈上虐待羊群。

 簡而言之,大多數執事會很快屈服於咄咄逼人的主任牧師之壓力下。他們不一定是他不良行為的同謀(盡管,正如我們將看到的,有時他們是)。他們只是沒有做好准備,也沒有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並不是說,執事會通常很容易被主任牧師控制。牧師常常感嘆他們的長老執事是多麼難相處和固執。他們甚至可能覺得自己被長老執事欺負,而不是相反。但對於施虐的領袖來說,情況通常會有所不同。他們的虐待行為會被允許不受控制地存在,是因為他們處於問責制不夠充分的情況下。

 即使執事會中沒有唯唯諾諾的人,霸凌的牧者也常想方設法繞過執事會的責任。以馬克·德裡斯科爾為例,西雅圖報紙《陌生人》採訪了兩位前執事保羅·佩特裡和本特·邁耶。據這些長老說,德裡斯科爾試圖改變教會章程,以“鞏固自己周邊的所有權力”。  當兩位執事反對時,德裡斯科爾解雇了他們在火星山的工作,並以教會之名對他們提出控告:“對屬靈權柄缺乏信任和尊敬”。 可悲的是,他們被裁定,就佩特裡而言,“德裡斯科爾呼吁馬爾斯山的會眾避開佩特裡一家,切斷父母和孩子與他們過去幾年一起幫助建立教會同工之間的所有聯系。”如果惡霸牧師為了維持權力,像這樣摧毀人們的生活,那麼就需要一個更強有力的問責機制。

 現在,一些教會傳統堅持認為,責任對他們來說不是問題。他們可能會說:“我們的教會機構模式恰恰可以防止此類問題發生。”對於強調許多長老或更高級別責任的教派(例如主教或教會法院)來說,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但這些機構模式並不能神奇地解決問題。事實上,我見過的許多虐待案件正是來自這些圈子。

 對權柄的誤解

 自建國以來,美國人一直不太擅長服從權柄。弗吉尼亞州的座右銘:“暴君永遠如此!”,寫在一張希臘女神的照片下,她的腳踩在被征服的壓迫者身上,體現了這種革命精神。  快到 20 世紀 60 年代時,文化產生劇變,再加上新興的后現代化,滋生了對所有機構的懷疑,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明確反權威時代。 

 好像成為一名教會領袖還不夠難,這種文化背景讓此問題變得特別復雜。畢竟,教會領袖擁有真正的、神所賜的權柄,而教會成員也明確地被要求服從這個權柄(來 13:17)。

 但當教會面對這種反權威文化時,出現了兩個極端。一些教會放棄了他們的領導職責,轉而採用一種更加“有機”的事工形式,對羊群幾乎沒有責任或監督。而另一些教會卻走了相反的方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決定最好加強管制,向人們展示他們如何認真對待自己的權威,以及他們如何不會屈服於時代精神。就像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父親,面對一個叛逆的青少年一樣,認為自己最好“讓孩子知道誰是老大”。

 雖然這兩種選擇都不符合聖經,但后者卻是通往惡霸牧師的道路。我擔心,太多的教會,特別是在那些通常(且確實地)更關心權柄的圈子裡,已經接受了這條壓制會眾的路。

 奇怪的是,耶穌預見到祂的領袖會犯這樣的錯誤。在《馬可福音》10:35-45(我們將在第 3 章重溫這段經文)中,雅各和約翰來到耶穌面前,請求高權柄的職位:“請讓我們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在你的左邊” (第 37 節)。就是這兩兄弟,在看到撒瑪利亞村庄拒絕耶穌的權柄后,問道:“主啊,你想讓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嗎?” (路加福音 9:54)。雅各和約翰的領導模式很明確,如果有人不尊重你的權柄,你就拋棄他,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耶穌的事工模式是不同的。在雅各和約翰大膽求權柄之后,耶穌提醒門徒,外邦人(讀作“非信徒”)對權柄的看法是這樣的:“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馬可福音 10: 42)。換句話說,耶穌知道,當權者的默認立場是專橫和鎮壓被管制者。隨后是妙語連珠:“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仆人。”(43-44節)。

 耶穌的事工模式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你不是通過求自己的權利來領導民眾,而是借著放棄權利。這對於惡霸牧師來說,權力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但對於敬虔的牧師來說,所謂第一,就應該是最后一個。正如保羅·特裡普所說,“耶穌提醒門徒,他們不是被呼召做主人,而是做仆人。”

 但大多數牧師是否將他們的呼召視為做仆人呢?大多數教會都是這樣看待牧師的角色嗎?這樣做的人可能太少了。這可以解釋(至少部分)霸凌牧師為什麼盛行。也許我們雇佣的人更熱衷於召喚雷霆,而不是戴上毛巾,成為仆人,替人洗腳。

 防御姿態

 如果說過去二十年,標記為牧師霸凌,那麼針對教會的批評也前所未有。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來自世俗世界的評判標准(盡管有很多這樣的批評)。相反,越來越多的批評來自基督徒,他們對當地教會感到厭倦、沮喪,並准備放棄。

 有一本書的題目就說明了一切:《教會之后的生活》、《退出教會》、《喜歡耶穌,但不喜歡教會》、《你失去了我:為什麼年輕基督徒離開教會》...《重新思考信仰》。 這就是出版界。快速瀏覽一下社交媒體動態就會發現,教堂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成為眾矢之的。人們可以自由地向全世界宣泄他們對教會的不滿。

 因此,一些教會領袖採取整體防御姿態,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可能覺得,是時候捍衛他們的牧師和長老執事們了,是時候帶領基督的軍隊來維護牧師權威的誠信了。現在是時候向人們表明,教會有優秀的領袖,他們正在盡其所能地做好工作。 

鑒於這種情況,你可以明白,為什麼教會可能聽不到來自其會眾屬靈虐待的合法呼聲。這樣的呼聲消失在批評聲浪中,被拋在一邊,被不公正地指控為忘恩負義、過度敏感、心靈受傷等世俗文化影響。

 毫無疑問,有些人會以這種方式看到這本書。在一些人看來,這是過度揭露教會丑事的又一個例子。他們可能會爭辯說,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本反教會的書來煽動不滿之火。如果我們愛教會,就不該再指出教會問題。

 我理解這些情緒。對教會感到幻滅和厭倦,比我們想象的更容易。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從建設性批評,滑向肆無忌憚的憤世嫉俗,也許是在不知不覺中。然而相反的問題也是一個危險。對肆無忌憚、憤世嫉俗的恐懼,導致一些人蒙蔽了雙眼,拒絕看到和承認真正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說服自己,愛教會就意味著對教會的弱點守口如瓶。

但如果這不是意味著愛教會呢?如果愛教會,意味著我們希望她被潔淨聖化,以便更加反映出基督的美麗呢?如果愛教會,意味著愛基督所愛的羊,並保護他們免受狼的侵害,這不正是基督要我們提防的嗎?如果愛教會,意味著在世人面前解決損害其聲譽的事情呢?

 換句話說,教會是基督心愛的新娘,但這並不是不在乎她缺點的理由;相反,教會是基督所愛的新婦,是我們應該更加關心她是否聖潔的理由。事實上,教會是神在地上最重要的機構。我禱告,我們能夠擺脫防御姿態,也許這些自我保護機制是因過去一代不公正的批評而形成的,使我們能夠聽到公正的批評。我們需要停止像律師一樣思考——准備好提起訴訟並反駁每一次攻擊——而是願意傾聽在我們中間說出的真相。 

 在舊約中,先知不太關心保護以色列免受批評,而更關心呼吁以色列人為自己的罪悔改。這並沒有使先知們成為“教會攻擊者”(或者在本例中為“以色列攻擊者”)。審判,不是從世界開始,而是始於神的家(彼得前書 4:17)。為什麼?約翰·金口說得最好:“基督徒損害基督的事業,比仇敵和刀劍更甚。”

 總而言之,也許我們對霸凌牧師的問題視而不見,因為一般來說,教會需要更好地注意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太 7:1-5)。 我禱告,我們要勇敢地從長遠、認真地審視自己開始。

  怎麼辦?

我在這一章裡不僅論証了屬靈虐待是教會中的一個嚴重問題,而且還闡述幾個導致我們走到了這一步的因素,包括:

(1)吸引和獎勵自戀型人格的名星牧師文化;

 (2) 重視恩賜或教義勝過品格的教牧事工模式;

 (3) 監督牧師的長老或董事會缺乏實質性、有意義的追責機制;

 (4) 對耶穌希望領袖如何運用他們的權柄存在深刻的誤解;

 (5)採取防御姿態,寧願對批評提起訴訟,也不願留意即將到來的預言性警告。

 怎麼辦?我們知道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也知道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因此,我們要將注意力轉向解決問題。在下一章中,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屬靈虐待的確切含義。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forever&aid=1803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