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明霧霏.魂斷五指山
2017/03/31 09:02:04瀏覽4711|回應50|推薦62

爲防清明人多,昨早與父親、小妹、魚子醬一同上五指山祭拜母親。忠靈殿前人不算少,找到一張桌位將母親遺像、飯菜肉湯糕餅素果乃至金銀紙錢衣物鞋襪馨香蠟燭等安置停當後小妹說:「我在這裡守著,你們上去請媽媽」。
三人上到四樓浩天廳來到母親格位前我再也忍耐不住,撫著她的名字痛哭良久。魚子醬在後面輕輕拍我,久久無法平復。
與母親表白說來看她、請她下樓後三人以兩個 50 圓銅板擲筊請示她是否同意。父親連擲三次不果,我再擲三次也不果,魚子醬又擲三次仍不果,不是兩面頭像就是兩面印花。連九槓是 1/512 的機率,事情非同小可。三人面面相覻不知如何是好:母親在不高興誒!
高老衲有點慌,說:「等一下、等一下」,可是也拿不定主意。
幾分鐘後我心生一計,以食指在唇上貼貼點點然後印在母親名字上,以眼神示意魚子醬再擲,果然一擲聖筊。沒有人比我更懂媽媽。
母親下樓後一切順利,小妹囉哩吧嗦絮絮叨叨向母親「ㄉㄠˊ」一堆家族近事,奇的是每擲必聖,無一次例外。
我們把媽媽的遺像當成她人就在那裡,跟她講話,談天說笑給她聽,放哀鳳照片、video 給她看。母親微笑著傾聽,只是不答,可是她的靈好像就在我們之間。
高老衲在母親生前已經對她的果決甚感畏懼,這下更惴慄難安,結果是先行回到車上等我們做完,說香火太重,煙霧讓他呼吸不適。
掃墓是中國傳統民間習俗,爲慎終追遠故。迷信我是並不的,但在當下我寧願選擇心理上最感慰藉的解釋。
該送母親回去時仍一擲聖筊。起先一個親親化解了什麼?陰陽兩隔我不曉得也不必知道。無論如何今天確有這麼回事,乃爲之記。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lfNut&aid=99588773

 回應文章 頁/共 5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ow about 恨?
2017/04/03 09:48

『愛爾蘭小說家柯姆托賓二○一五年十二月曾在來台講座中說過:「家人之間,那種帶著一絲絲恨意的情感,是別的感情所沒有」』

『日劇「媽咪們的心機」尾聲,充滿智慧的爺爺說的一句台詞:「所謂家人,就是陪伴對方度過從生到死的過程」』

家,該建築在愛還是錢上?
錢越多愛越多恨也越多 —— 只是我的想像,高本衲沒衲麼多錢。錢也不能太少,因爲錢越少愛越少恨也越多。恨像熵,自然增加而且絕對免費。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高凌雲/金門不明飛行物之不明報告
2017/04/03 09:34

回應『

高凌雲/金門不明飛行物之不明報告』

『不明飛行物的飛行速度,比人造衛星還要快一些』

意思是說人造衛星飛很快?人造衛星是用來飛行的嗎?它的「推進系統」是什麼?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衲呀!
2017/04/03 06:57

.

法鼓山日日敲法鼓,一聲聲呼喚業力一槌槌敲醒輪迴

老衲你信是不信? ^_____^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7-04-03 09:23 回覆:
我什麼都不相信。相信是一種心理疾病。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靈魂這麼回事
2017/04/02 09:31

基督教講靈魂可是從不定義,佛教講靈魂可是從不解釋。要了解語文字詞得從定義開始。這是字典給靈魂安的定義,無所謂是非對錯,只反映世俗對某文字的一般見解或用法:

the spiritual or immaterial part of a human being or animal, regarded as immortal

維基百科對所謂靈魂的解釋如下:

In many religious, philosophical and mythological traditions, the soul is the incorporeal essence of a living being

請注意從這句的文意可以「嗅」出它是解釋,不是定義。

爲什麼沒有科學對靈魂的解釋,只有宗教、哲學、神話?因爲所謂的靈魂在科學界沒有地位,不是科學字眼,與高本衲常說的:「一個不存在的事物無從研究」。和上帝一樣,科學不研究「沒有的東西」。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蘇起這篇留住
2017/04/02 08:34
如下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7-04-02 08:34 回覆:

聯合報前總主筆黃年近日出版新書「獻給天然獨:從梵谷的耳朵談兩岸關係」。他選擇梵谷作為論述的起點,我只能用「別具慧眼」來形容。為什麼?

梵谷是西方美術史上一個罕見的偉大畫家。他短短的一生充滿了激情、挫折、勇氣、理想、矛盾、流血、與創意。他畫作之多(兩千餘幅油畫及素描),生前賣出之少(僅一幅),在知名畫家中應是絕無僅有。梵谷的割耳自殘,最後住進精神病院並舉槍自盡,更是他悲劇人生的兩大高潮。

我欣賞黃年兄的慧眼,因為如果撇開兩岸許多眼花撩亂的現象,只聚焦於它的本質的話,兩岸關係還真的很有梵谷的悲劇性格。而且經過藍綠紅幾十年的機關算盡及嗜血廝殺,我們似可確定,現在兩岸關係的精神病,像最後幾年的梵谷一樣,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可不是嗎?台海兩岸隔海分治的前三十年,因為台灣與大陸一致追求「急統」而充滿了激情、挫折與流血。在美國第七艦隊長期橫加阻撓下,雙方不得已轉成「緩統」。大陸美其名曰「和平統一」;台灣的經國先生則從「反攻大陸」改成號召「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當時大陸因為必須壓抑統一願望而罹患了輕微的憂鬱症。台灣則更嚴重,因為它長時間的「統一只能說,不能做」,導致初期的精神分裂。

李前總統時期繼續精神分裂。他表面上高舉統一的大旗,但實際上卻一方面用「民主化」理想療癒台灣民眾的挫折情緒,一方面把「民主化」逐步轉成「在地化」,然後再滑向「台灣化」。沒想到一路順遂以致志得意滿的李先生搶在任滿前提出「兩國論」的創意,想要一鼓作氣推到「台獨化」的時候,被美中兩強分進合擊逼回「一中各表」的原地。記得他在兩國論提出後面對美國駐台代表的當面質疑時,急切地辯解自己並不支持台獨,而是一直主張「一中各表」及「一個分治的中國」。從此以後,台灣部分人士就患上了躁鬱症,時而躁進,時而謙卑。

傾向躁進的陳前總統在任時,經過短時間的謙卑後,勇氣十足地向正名制憲的「急獨」理想邁進。台灣多數民眾及美中兩強聯合反彈,帶來了馬前總統八年的「不統不獨不武」,讓神經緊繃多年的兩岸關係終於鬆了口氣。但神經的鬆弛以及長期對國際問題的漠視,又讓台灣民眾誤以為兩岸的和平與安定輕易可得,而「台灣民意」放到國際甚至中國大陸,也必定是超級無敵的硬道理。這個誤解讓民進黨回掌了政權。

新上任的蔡政府當然明白國際與兩岸實力新對比的殘酷現實,另外應也沒有忘記「急獨」失敗的慘痛教訓。但它卻很尷尬地發現自己被自己長期「反中」與「台獨」的成功宣傳所綁架而動彈不得。折衷之道只好採取「緩獨」策略,對外講「緩」或「維持現狀」,對內仍「獨」。這就讓今天的台灣陷入新的精神分裂:「台獨可以做,不可以說」。這個分裂存在於蔡政府高層自己的言行中,中央行政部門的言行,以及其他黨政學媒的言行中,甚至還藏在眾多支持群眾的內心深處。

不幸的是,今天台灣的精神分裂極可能比早年的病症更嚴重,因為早年外在環境非常安全,非常穩定,可預測性很高,但現在的外在環境卻極不安穩而且挑戰性極大。更糟的是,原來殷殷仰望的精神科醫師美國突然自己變得不僅神鬼莫測,甚且有點自顧不暇,以致任何風吹草動,無論出自大的太平洋兩岸或小的台海兩岸,都會牽動台灣的大小神經。所以病患的心理壓力比過往任何時期都大。我們擔心,嚴重的精神分裂持續一段時間後,不斷累積的挫折感很可能爆發出更大的問題,釀成像梵谷自殘甚或傷及無辜的悲劇。

冷靜地看,台灣這麼多年的精神病,除了人為的因素外,也有很大的程度是它的歷史與地理決定的。但它不是不能治療。事實證明,最近八年就是比較緩和的時期。當前的台灣很容易可以做的自我療癒就是設法改善自己的對外關係,尤其是緩和過度緊張的兩岸關係。怕就怕患者不願意採取任何治療行為。若如此,我們就只能為天下蒼生長嘆啊!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智之主”當然就是“我”,不然“我”是什麼?
2017/04/01 16:51

.

高老衲說:『看來心經是觀音菩薩的「修練心得報告」,』
觀世音菩薩衹是一個“世俗大乘佛教”裡的神話人物。
大乘佛教裡頭有一大堆神話。
大乘佛經的無名作者經常把他們自己想說的話塞到古人悉達多的嘴巴裡。

高老衲說:『我同意他的人沒有靈魂,不同意(他的?你的?)只有識蘊(consciousness)的心是行屍走肉,因爲事實上人類並不行屍走肉;』
人當然不是行屍走肉。
識蘊照定義至少包括能興起喜怒哀樂的心以及面對客體時能分辨能認識的心。猩猩、烏鴉、和象有這樣的智力。

高老衲說:『悉達多的「我觀」大概就是 consciousness 了,否則還有其他可能嗎?』
靈魂就是“心智”,就是“智能”。重點是智,而不是靈。大腦動起來了,智就出現了,心衹是一個美麗的名稱。
中世紀有個阿拉伯哲學家主張靈魂就是“我/自我”,我約摸在十年前偶然碰到這個說法,驚為天人。
人生則智生,人死則智滅,生命與智能相終始,“心智之主”當然就是“我”,不然“我”是什麼? ^_____^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7-04-02 08:30 回覆:
心智之主是「我」,我是「心智之主」概無疑義,可惜一般人並不以心智爲靈魂的定義。Sci-Fi 記得潘教授力反 dualism 的往事嗎?我寫的靈魂是基督教佛教那種一般人以爲的,人死後還可以上天堂去西方極樂世界的那種無緣無故就能自行存在的所謂「靈魂」。那種靈魂是無稽的,想也是悉達多認爲沒有的。從尊帖看來確係如此。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石頭、理性、空
2017/04/01 08:32
如下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7-04-01 08:36 回覆:

SCF 的帖還沒看,先綜合一下 so far 學到的佛法。

人:

有沒有「我」(你我他的我)?有。
有沒有「我」(靈魂)?沒有。
有沒有「我」(consciousness)?有。
無不無我?人的靈魂那個我無,其他兩個我不無。
空是「無我」,人空不空?人的靈魂那個我空,其他兩個我不空。
我是人,人有五蘊(consciousness 作用的顯現),人的五蘊空不空?不空。
我是人,人色不色(有形有質)?色的。
人這個色,空不空?空的。
爲什麼?因爲心經說:「色即是空」。
人的什麼在空?人這個色在空。怎麼空?不知道。空什麼?不知道。
人這個色有好多種「我」,古代沒有靈魂、consciousness 這類名詞,所以什麼都「我」,講起人這個「我」當然一塌糊塗。
人的「空」呢?不也一樣?不存在、無自性、不久長、無定質、不永恆、無具象、沒有、、、通通叫「空」。講起人的「空」當然也一塌糊塗。

石頭:

有沒有「我」(你我他的我)?沒有。
有沒有「我」(靈魂)?沒有。
有沒有「我」(consciousness)?沒有。
無不無我?石頭的三個我都無。
空是「無我」,石頭空不空?石頭的三個我都空。
我是石頭,石頭的五蘊(consciousness 作用的顯現)空不空?空。石頭沒有五蘊。
我是石頭,石頭色不色(有形有質)?色的。
石頭這個色,空不空?空的。
爲什麼?因爲心經說:「色即是空」。
石頭的什麼在空?石頭這個色在空。怎麼空?不知道。空什麼?不知道。
石頭這個色有好多種「我」,古代沒有靈魂、consciousness 這類名詞,所以什麼都「我」,講起石頭這個「我」當然一塌糊塗。
石頭的「空」呢?不也一樣?不存在、無自性、不久長、無定質、不永恆,無具象、沒有、、、通通叫「空」。講起石頭的「空」當然更一塌糊塗。

Ladies and gentlemen,你們現在知道爲什麼一道「色即是空」四個字的簡單問題沒有人能直接回答了吧?不是引經據典長篇大論就是東拉西扯左閃右躲,要不然上天下地信口胡謅繞來繞去掰弄專有名詞,最後倒打一耙將問問題的人打趴在地(這挺直接,叫「當頭棒喝」)。

以上所述有沒有哪一條哪一點錯誤、不實、非真、不敬?請看客不吝指出。當然最好是一次清楚完整解釋「色即是空」,高本衲當即伏趴在地(這也挺直接,叫「五體投地」)。

就別再打我了,我沒發明「色即是空」啊?

佛家幾千年來「空」、「有」、「我」、「無」繞來繞去,幾個字泛濫任用的結果把自己 paint into a corner(油漆地板漆著漆著把自己漆進牆犄角,困住了),別人問也不是笑也不是,一講他就彈起來。佛理越講越多佛經越寫越長,搞到今世居士級的大師連個「空」字都解釋不出。旁人動問變成「假借討論空性來『攻擊』佛教」。

讓高本衲來告訴你怎樣「被詢」。任何人問我任何問題,我沒答案就說「我不知道」,有答案且看我怎麼眉飛色舞頭頭是道藉機大肆發揮個天花亂墜,牛皮吹到心滿意足。當然這只是「樣子」,答案一定屬真屬實絕對正確沒有虛假而且言簡意賅不會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這才叫做「解釋」。無論如何不會說:「你假借問問題來羞辱、攻擊我」。那是什麼格局呀?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看用個空字也就可以了
2017/03/31 20:09

.

我中風後至今“造句”非常吃力,詞序錯亂,舉步維艱,為文速度極慢,而且文句硬而無氣,衹能慢慢來,預定的下文內包括“色”義的邏輯蹩腳之處。

=============================

依照佛學,色是現象,也是實體。視覺作用的對象是眼睛裡看到的東西,這是“色”。聽覺作用的對象是耳朵裡聽到的東西,這也是“色”。一塊長滿了青苔的石頭是色,綠色是個色,這一片苔蘚是個色,這塊石頭也是個色。一個人是個色。眼睛是個色。紅色是個色。清風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就是“色”。無所不包。

“色”依定義包括除了“心”之外的一切現象,但心與色不得不重疊,因為色包括物質,而心的對象也包括物質,所以色不能不包括心,心也不能不包括色,最後必然出現蹩腳至極的邏輯錯誤,這是個不得不出現的錯誤,因為悉達多必須與心與色對稱。五蘊是悉達多弄出來的,他必須承受。視覺系統和光現象悉達多哪裡懂?所以現代人就不能追究他的那些理論缺陷。

高老衲說『所以應該是「我空」不是「五蘊皆空」。五蘊,明明在那裡天天作用,哪裡空了?』
『五蘊皆空』之句說的是在觀先生修練成功之後的情況,這是“對客觀事象視之聽之嗅之舔之觸之感之受之想之行之識之無差別”,這個修練好的心對那些種種差別現象視之不存在,因此能做到不生執著,這就是此心處於無我狀態。“無我”並不是“我空”,“無我”並不是“我不是我”,說的是“我不存在”,但是“這個五蘊體”自從開始有心有色之後就是存在的,衹不過“從來就沒有”靈魂罷了。一個人修到『五蘊皆空』之後過起日子來是很快活的,日日快活,五蘊一點也不空,色受想行識都在,衹不過是遇事不起分別心,主觀都不見了。這是個情況,這是個狀態,很複雜,用一個單詞可以怎麼說呢?我不知道,大乘尊者不知道,我想悉達多也不知道。姑名之曰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我看用個空字也就可以了。

悉達多反對有靈魂,原因 —– 照我看 —– 正在他必須塑造“無我觀”。為了能離苦得樂,悉達多就必須塑造“無我觀”。既然無我,哪兒有靈魂呢?靈魂當然是心智之主,外在現象為客,一個無主之心是什麼?衹有識蘊的心是什麼?行尸走肉嗎?人人說有靈魂,但悉達多以“我觀”代替靈魂觀,然後把我觀消滅掉,然後才能讓人離苦得樂,這是一步一步來。他用心良苦,不過太扭曲了,太不自然。

空觀或無我觀乃是一體,無我觀應該是悉達多思想的樸實的“人生學”核心,而空觀應該是悉達多思想的璀璨的“哲學”核心。順著悉達多的思想行跡,無我觀的產生應該早於空觀,事實上依據小乘文獻悉達多本人對空性理論的闡說不多,諸主要弟子所記憶所記錄的有關於空性的教誨內容以實際修練方面為多。

高老衲說『佛菩薩就只這幾個字能玩,玩來玩去不覺把「空」這字給 endow 給過多乃至互異且交疊的多重意義』
觀先生不厭其煩反覆解說,“事理”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說觀先生之所以這麼說是可以懂的,當然接不接受如此之“佛理”是另一回事,如我就不接受這個“佛理”,我拒絕接受。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7-04-01 10:18 回覆:

感謝。Sci-Fi 請多保重。

看來心經是觀音菩薩的「修練心得報告」,難怪「五蘊皆空」前面有個「照見」。觀先生把小舍利子找來有福同享想必自己也心滿意足,用練成氣功的人的感覺來形容當不爲過。

這是個特殊現象不是普遍現象,就像氣功不是人人都會,good for him。

『這是個情況,這是個狀態,很複雜,用一個單詞可以怎麼說呢?我不知道,大乘尊者不知道,我想悉達多也不知道。姑名之曰空』

這我認同,換我是悉達多大概也別無選擇。不過真懂的人應該用現代人使用的正常語言文字解釋清楚,不真懂的人應該閉嘴不要製造更多紊亂。

『靈魂當然是心智之主,外在現象為客,一個無主之心是什麼?衹有識蘊的心是什麼?行尸走肉嗎?人人說有靈魂,但悉達多以“我觀”代替靈魂觀,然後把我觀消滅掉,然後才能讓人離苦得樂,這是一步一步來。他用心良苦,不過太扭曲了,太不自然。』

我同意他的人沒有靈魂,不同意(他的?你的?)只有識蘊(consciousness)的心是行屍走肉,因爲事實上人類並不行屍走肉;人類對 consciousness 的理解尚未成熟,而虛構的所謂靈魂並不能就此無端替代 consciousness 來強作解人說:「因爲有靈魂我所以人才不至行屍走肉」。悉達多的「我觀」大概就是 consciousness 了,否則還有其他可能嗎?我不同意他「必須消滅我觀才能離苦得樂」的說法,也同意你說的扭曲、不自然。But,你我可能都不明白「生之苦」能苦到何種程度,這是人人不一的客觀現實。我的「我觀」從沒被消滅過,可是我的人生卻快樂得很。悉達多如果以爲一個人堅持恪遵以理性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即可人生幸福美滿離苦得樂我會立刻認同,因爲這是我不靠消滅「我觀」而能獲致 happiness 的親身體驗。他的方法太困難也太不自然。Look,「自然」無意也不必非使生命體痛苦不可,沒這個道理。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先貼個頭
2017/03/31 12:40

.

《心經》名句『五蘊皆空』後面接著『色即是空』,這是說色蘊乃為空。

要瞭解這句話必須先瞭解佛學裡的色蘊、色、名、空這四個詞。

先說【五蘊】(梵語 pañca skandha,巴利語 pañca khandhā)。pañca是五,skandha是蘊。“蘊”舊譯為“陰”或“聚”,梵語skandha的意思是增積或聚合。我認為“五聚”之譯比較好,因為悉達多認為色、受、想、行、識這五大類“有感物存在現象”構成或聚合成這些有感物的心理存在和肉體存在。悉達多認為靈魂不存在,也認為“我”不存在,那麼依他之見存在的應該衹有或衹是肉體和非我/無我的心識,這兩樣東西合併成“生物”,一個生物眾緣聚則生眾緣散盡則滅,五蘊之身到最後歸於老死,這就是悉達多的“有感物存在現象觀”。肉體可以被視為一臺從生到滅之間自動操作的機器,那麼一個“有感物”的存在就衹是一個能感覺能認識的心智體的存在,因此“五聚”說到底衹是“一聚”—– 一蘊 —– 那就是非我/無我的心識/心/識蘊,這是個大缸子。在五蘊中,色蘊的內容包括物質現象/物理現象(至少因為肉體的存在與維持必然與環境物質極其頻密地交融並互動)、肉體現象/生理現象、和心智現象/心理現象,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屬於心的作用。五蘊是五個不定形的抽象容器,裡裡外外有一大堆東西翻騰攪擾,種種五花八門的人類存在現象互相搞來搞去,因緣互相配合,就造成了從出生到老死的人生過程。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7-03-31 14:06 回覆:

悉達多認為靈魂不存在,也認為“我”不存在,那麼依他之見存在的應該衹有或衹是肉體和非我/無我的心識,這兩樣東西合併成“生物”

這個我喜歡,因爲一直是我的概念:

一、“我”或靈魂是「不存在」的,這個正確。「空」的好。

二、肉體存在,這個顯然,沒什麼好講。

三、心識必定是 consciousness。有這現象沒錯。不空。

以上說明「五蘊皆空」,事關生命體,「空」在此意即「不存在」。

兩個問題:

第一、「五蘊」的現象(consciousness)是有的,沒有的是「我」(靈魂),所以該「空」的是「我」,不是五蘊。意思了解,文字錯了。五蘊?有。我(靈魂)?沒有。所以應該是「我空」不是「五蘊皆空」。五蘊,明明在那裡天天作用,哪裡空了?

第二、「色」不是五蘊(生命體的 consciousness),我以爲是(有形質的)萬物,包括生命體在內。「色」怎麼也「空」了?怎麼個空法?這回的空和「緣起性空」、「諸法空相」、乃至「五蘊皆空」的空顯然不一。不一的話又是什麼種空?別忘了這個空是個名詞,名詞就是名詞,不會是譯經高僧弄巧成拙吧?連我都不犯這種簡單錯誤。梵語經文原本裡的空必也是名詞不會錯。

佛菩薩就只這幾個字能玩,玩來玩去不覺把「空」這字給 endow 給過多乃至互異且交疊的多重意義,這是佛法的 limitation methinks。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衲呀~~~ 我認為『色即是空』已經可以解釋了
2017/03/31 12:25

.

【nāma】此詞有二義
其一為“名稱”,此義為一般義,即name
另一為“心”,此義為哲學義,即mind

《大般若經》中之『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指心,即“不見菩薩之心”。《大般若經》為最早結集也最有份量的大乘文獻,其結集應始於西元前一世紀結束之前。《心經》之得名即因內容重點為“心”。《心經》是《大般若經》的極度精簡版。

《心經》代表了一種意識形態,非常唯心,強力主張心在主觀覺識過程中的作用的壓倒性重要性。在哲學認識並說服之後,這是個心理或者說是“心性”修練。在覺識過程中的主觀性非常強,客觀性逐漸被被抹除,修練者用意志來壓服感覺,輔之以某種“意識導引”,從而產生一種心理假象。整體而言,這屬於心理作用。

《大般若經》這段內容可以用現代白話來說~~~
事實上有菩薩。然而看不見有菩薩,也看不見菩薩之心;看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也看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之心;看不見行動,也看不見不行動。為甚麼?舍利子!菩薩的本質為空,菩薩之心為空。如此這般,為甚麼?感知現象(或肉體現象)的本質為空,這原因不在空。感知現象為空,這不是感知。感知現象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感知現象;感知現象為空,空為感知現象。受想行識等現象的本質為空,這原因不在空。受想行識為空,這不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為空,空為受想行識。為甚麼?舍利子!這衹是有個心被說是薩埵,這衹是有個心被說是菩提薩埵,這衹是有個心把它叫做空,這衹是有個心把它叫做色受想行識,像這樣的本質沒有發生、也沒有消滅、沒有污染、也沒有潔淨。菩薩這樣修練般若波羅蜜多,看不見發生、也看不見消滅、看不見污染、也看不見潔淨。由於這個心對種種差別現象視而無別的緣故,不生執著。

《大般若經》:『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此但有名謂為菩提薩埵,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生不見滅、不見染不見淨。由不見故,不生執著。……』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7-03-31 14:37 回覆:
老你個頭,要老你自己去老,不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頁/共 5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