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摩門青年的台灣經驗
2019/05/02 23:46:57瀏覽3908|回應1|推薦6

葉望輝(Steve Yates ) 近影 (楊遠薰拍攝)

一個摩門青年的台灣經驗

楊遠薰

2016年12月2日,舉世矚目的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 (Donald Trump) 意外地接了一通來自台灣蔡英文總統的賀電,兩人就多項議題在電話中談了十來分鐘,頓時引發全球的熱議。

這通史無前例的電話打破了 美國長期以來「一中」政策的框架,究竟是誰如此神通廣大又機智地來此神來一筆?一時眾議紛紛。

爾後經過媒體不斷地追查,Steve Yates(葉望輝)的名字逐漸浮出檯面,雖然他說他僅是意見參與者之一罷了。那麼,Steve Yates是誰?在台灣的人可能對他陌生,但在華府台灣人圈裡,他是許多人的老朋友。

他能講流利的中文,曾任美國副總統錢尼 (Dick Cheney)亞洲政策的幕僚。在「川蔡電」發生時,他任愛達華 (Idaho) 州共和黨主席,目前則是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FAPA)的資深顧問。

葉望輝於2019年四月攝於華府 FAPA 總部 (楊遠薰攝影)

此外,他還有一段有趣又有意義的台灣經驗,那就是以摩門教  (LDS)傳教士的身分,在弱冠之年到台灣服務兩年。

「那兩年的台灣經驗改變了我往後的人生。」Steve 說。

也因此,在今(2019) 年復活節前夕,他在FAPA的會議室裡,向筆者娓娓道起了這段刻骨銘心的歷程。

Steve說,成長於摩門教的家庭,他高中一畢業,即離開馬里蘭州的家,前往猶他州鹽湖城,就讀楊百翰 (Brigham Young ) 大學,主修數學與電腦工程。

由於摩門教青年得到海外宣教兩年。所以他們在大一時,就開始修習第二外國語文。他因為選修中文,唸得相當不錯,因此隔(1987)年十一月就被派到台灣工作。

抵台灣後,他隨即赴彰化工作站報到。此後兩年,「葉望輝」成了他的名字。

「嗨,您好,我叫葉望輝。」他和他的工作夥伴蓄著短髮,穿著白襯衫、深色西褲,打著領帶,手拿一本聖經,每天逐家挨戶地敲門,笑容可掬地向人作自我介紹。

有時,他們也會站在繁忙的街口或喧雜的市場邊,朝路人打招呼、發傳單。只要有人願意傾聽,無論男女老少、販夫走卒或知識份子,他們都歡喜和對方分享福音。

但事實上,他們常嚐到閉門羹。

「許多人一見到我們,就打拱作揖道:我們是拜佛的。」Steve 笑著說:「還有的人差遣孩子前來應門,對我們講:『我爸爸說他不在家。』」

無可諱言地,宣教是一樁苦差事。尤其到一個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迥異的異國傳教,更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與自我調適。

「但這一切都在我們的預料中。」Steve 說:「我們把它當作是為主服務的榮差,是一項工作,也是一種磨練,就大致能承受。」

「不過老實講,」他接著說:「有時也有忍不住難過的時候。譬如到台灣後的第一個聖誕節,就是一個例子。」

Steve閉上眼,微笑地憶起這件往事。他說,那時,他在台灣已經一個多月,每天吃米飯。有時是咖哩雞飯,有時是飯加一些他不知是什麼東西的菜。逐漸地,他很懷念美國食物。

聖誕節將至時,他聽說教會將準備一些美國東西,便暗自期盼。終於,在聖誕節的餐會裡,他看到一個又大又漂亮的巧克力蛋糕,眼睛都亮了。

他排著隊領取食物。輪到他時,分蛋糕的人問他要哪一塊?他指著最角落、兩面塗著厚厚巧克力霜(chocolate frosting) 的部位,因為巧克力霜向來是他的最愛。

可是等他坐下來,嚐了一大口巧克力霜後,啊,心都碎了!因為那不是巧克力霜,那是奶油(butter)!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不一樣的味道,簡直把他的聖誕節都破壞掉了。

畢竟,十九歲的他雖已長得六呎高,看起來像的大人,但實際在某些心智上,他還只是個大孩子。

然後,他在台灣度過二十歲生日,邁入成年。他的20歲與21歲,周遭與外界發生了許多衝擊他敏銳心靈的事情,讓他銳變成一個深思的青年。

Steve說,初抵台灣時,尚是蔣經國統治的年代。無論走到哪兒,都看得到蔣介石的銅像與蔣經國的肖像。政府雖已在那年七月宣佈解嚴,但長期生活在白色恐怖陰影下的人民仍然小心翼翼,不敢隨便說話。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沉悶的氣氛。

三個月後,蔣經國驟然去世,李登輝在倉皇中繼任總統。治安單位擔憂會有暴動或變亂,派人通知他們不要隨便外出。他們因此在教會躲了幾天,直後外界看來都很平靜,才又外出工作。

蔣經國去世後,台灣所有的電視、報紙等媒體都日日夜夜一再播報蔣經國的豐功偉績,全台各地都在舉辦追思英明領袖的紀念會,民眾皆著素服、繫麻紗,如家有喪事般。這情景持續很久,令來自民主社會的葉望輝感到驚訝。

在彰化住了幾個月後,他轉往台東,然後到台南新營,接著到高雄,最後到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傳教。換句話說,他在台灣兩年,一直生活在台灣中南部的農業縣市裡,每天和同伴外出接觸當地人,與對方談話,套句現代流行的術語,是最「接地氣」的人。

他們每到一地,都有當地教會的長老與家庭接待。他們的形象乾淨,文質彬彬,當地人即使不信洋教,也不排斥他們。

Steve說:「 台灣人其實很友善。他們即使沒接受我們的信仰,也會把我們當作朋友,熱心地告訴我們許多當地的事情。」

有些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為了練習講英語,會主動接近他們。他們便把握機會,與他們坐下來,面對面地作功課,一起研讀聖經。

葉望輝的中文發音相當清楚。每當他開口說華語,當地人往往既驚訝又興奮地脫口而出道:「哇,你會說國語?」

他受到鼓勵,益發努力地以華語與人交談。不知不覺地,他的中文進步很多。語文能力增強後,他與當地人的溝通益加順暢,也因此結交了一些台灣的朋友。

然後,葉望輝發現台灣官方的報導與實際民眾的情形有相當的距離,而一般民眾在家裡的言論與在外面的表現亦不一致。在威權體制甫解禁的初期,他的台灣朋友們常三五成群地聚在家裡,慷慨激昂地痛罵國民黨,但出了家門,卻緘默不語,或表現得若無其事。

然而,情況在迅速改變中。民進黨在他抵台的前一年已經成立,一些勇敢的人每每利用選舉期間大聲疾呼,要求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報禁解除、國會改選…等等。每次政見發表會,台下總是黑鴉鴉地聚集了一大群人。民眾在早期常靜靜地聆聽,逐漸地,他們開始隨台上嘶聲吶喊的人發出激情的叫吼聲。那景象看在這位年輕的傳教士眼裡,自是一番震憾。

接下來的1989年,全球令人心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東歐自二月起,開始出現劇變。先是波蘭的工人團結起來,勇敢地向共產集權政府提出挑戰。接著,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乃至東德的人民都紛紛站出來,爭取自由、民主,最後揚棄了共產統治。這種全球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潮流讓美國價值成為普世價值,著實令葉望輝感動不已。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北京天安門的鎮壓事件卻又令他痛苦不堪。當他從電視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裝甲部隊毫不留情地以重型機槍掃射廣場上要求自由民主的示威學生們,簡直怵目驚心,血脈賁張。

他發覺在這全球動盪的年代,自己竟在太平洋彼岸一個小小島國的南端,觀看這世界發生的一切,心情隨著各地民主運動的發展高低起伏,澎湃不已。

「台灣經驗可真開啟了我的心智,讓我對全球各地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決心都能感同身受。」Steve說。

就這樣,在1989年十一月,他在電視上目睹了數以萬計的德國民眾走上街頭,一起拆毀了隔離東、西德的柏林圍牆後不久,完成了在台灣兩年的服務。然後,他懷著一顆多感的心,束裝回美國。

抵達馬里蘭州的老家後,他的媽媽一見到他,眼眶為之一紅,隨即噙著淚水問道:「怎麼變得這麼瘦?」

孩提時的葉望輝(前右)與父母、弟弟合影 (照片由Steve Yates 提供)

他的確瘦了。也許因為食物不同,也許台灣天氣太熱,他的體重確實減輕了許多,同時也曬黑了,容貌也可能有些改變。因為去時他是一個活潑單純的青少年,回來時已是一個深思多感的成人,難怪他親愛的媽媽看著看著,眼淚都要掉下來。

「其實回家後,也有不少震撼。」Steve笑著道。

他脫了鞋,進了屋,赤足走在厚而柔軟的地毯的當兒,忽然有一股奇異的感覺。原來他在台灣所踩的地面無論木板、水泥或磨石地,都是硬的。即使有些地方舖著地毯,也是薄薄的一層,感覺還是硬的。

然後,他進房休息。躺在床上,竟無法入眠。因為他已習慣睡台灣硬硬的床舖,如今反倒不習慣美式柔軟的床墊。在床上輾轉之際,他的腦裡不自而然地浮起了一張張熟悉的臉孔。那些在大型集會裡殷切期盼言論自由的臉、那些在屋裡憤慨地痛罵國民黨的臉…,在他腦裡迴旋。

頓時,他感到身為美國人是何其地幸福!許多國家的人民渴盼不到的民主、自由,在美國就如水與空氣般地與生俱有。他從前對擁有這些沒有太大的感受,去了一趟台灣,方知這些東西是何其地可貴!

隨後他每念及此,就益發覺得自己很想從事一種與提倡美國價值或他的台灣經驗有關的專業生涯。於是在數星期後,他給他的父母一個震撼。

他對他們說,他不準備回楊百翰大學唸數學與電腦工程,他要轉到家附近的馬里蘭大學,改唸中文與中國文學。

「什麼?你的頭殼壞了?」這下不僅他的父母反對,連他的內外祖父母都頻頻打電話給他,勸他改變主意。他們一向期待素來品學兼優的他日後成為一個科學家、工程師或醫師。

Steve 執意走自己的路。他自馬里蘭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接著進約翰霍普金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深造。他就學期間,即服務於美國國安局,爾後進美國傳統基金會工作,接著在2001年出任美國副總統錢尼先生的亞洲政策幕僚。

「早年的台灣經驗,促使我想成為一個對亞洲國家的人民有所幫助的人。」Steve Yates笑著作結論道。(End)

美國小布希總統(President George Bush)於2011年八月與葉望輝合影(照片由葉望輝提供)

美國前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伉儷(前排最右與最左)與葉望輝全家(Steve, 太太Diana及一對領養的子女)合影於2014年聖誕節。 (照片由葉望輝提供)。

葉望輝(右)與弟弟Andrew 於2019年四月合影於華府台美長老基督教會 (楊遠薰攝影)

葉望輝(前排中間)於2018年二月與華府台灣友人合影於蔡武男醫師家 (楊遠薰攝影)

葉望輝(右)與作者楊遠薰於2019年四月合影於華府FAPA總部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ole777&aid=126344785

 回應文章

frank060606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5/06 07:46
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