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05 16:20:56瀏覽1772|回應12|推薦14 | |
最近總統和立委的選情似乎有些加溫了,許多議題和政策似乎見報也多了,如果有看我部落格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我是一個歷史唯物論者,但是我也對政府極度不信任,所以我也是一個自由經濟的擁護者,對於近日來的一些討論,我到是自有一番見解。 首先我覺得所以候選人都還是把人民當成媽寶,推出的政見都是一付大有為的政府的態勢,政府就是想把甚麼都攬在身上,甚麼工資啦,甚麼社會住宅啦,好像這些事情政府介入就會解決一樣,但是一我之見,政府不介入還好,只要一介入,事情一定會更糟。舉幾個例子: 最低工資調高會改變生活水準嗎?如果今天社會財富的生產效率不變,調高工資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你所得到的財貨價值也沒有增加,還有這會對於邊際勞工造成失業壓力,我真的搞不清楚這些人怎麼就認為老闆都是腦滿腸肥的笨蛋,一心只想壓榨勞工而不漲工資,而且勞工就根本沒有選擇呢?我承認有一些老闆的確為富不仁,但是我相信大多數老闆可是兢兢業業的打拼,尤其是這個景氣詭譎多變的時代,沒有兩把刷子怎可能存活下來,可員工也是有自由選擇工作的自由啊!找不到工作難道一點責任都沒有,像我們公司一直在徵人,但是永遠補不齊員工(本公司每年流動率約5%,大學畢業起薪兩萬八(助理),三萬二(業務和技術人員)),人到哪裡去呢?像這種狀況,政府在提高基本工資也沒有用。因為問題不再基本工資。而那些說這是諾貝爾獎認證過的,我想說經濟學者和實際總是有差距的,而且是有學派的,史迪格里茲固然以訊息不對稱理論著稱,但是老實說當他任職世界銀行時也做得不怎樣,倒是成天說IMF不好,而他所持的理論也是很多人不贊成。再舉個長期的實例,美國資遣員工比歐洲容易,照理來說勞工應該比較沒有保障,失業率應該比較高,但是以長期趨勢來看,美國的失業率遠低於歐洲,所以越企圖保護勞工,越是把邊際勞工推出勞動市場,而提高基本工資正是元兇。我知道有些研究實務似乎並不認為提高基本公司對邊際勞工有影響,但是相關數據因為變數太多,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 而建造社會住宅更是荒謬的政策,首先我們一定要理解,無論如何,總是有人買不起房子,你越是想幫忙,就會落入兩個陷阱,首先破壞市場秩序,建造了社會住宅後,因為比價效應,一定會對周邊住宅有影響,導致價格滑落,這種價格滑落對於業主是很不公平的,因為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而且反倒是做了好事才遭到資產損失,所以雖然大家口頭上都贊成社會住宅,但是心裡真正的想法是:不要蓋在我家附近就好。而且如果是在精華地段蓋,那就是資源錯置,因為這塊地本來就可以做更好的利用。無論如何,只要有補貼,那沒有補貼到的人是活該嗎?最窮的人可能連付基本房貸都繳不起,即使是社會住宅也一樣,因此根本無法獲得補貼,而比標準剛好多一點的人也同時被拒絕在門外,這也是一種不公平,因此無論怎麼做,社會住宅在資源錯誤配置上,不是浪費土地價值就是不公平的補貼。 還有就是對特定產業的補貼,老實說,政府真的不會比私人企業更懂得找商機,政府以為他真的可以洞燭先機,所以預先來補助特定產業嗎?非也,政府錯誤的機會遠大於成功的,台灣有多少產業是政府扶持出來而且發揚光大的,少的可憐。舉個例子,大家看看手機行業,Moto失敗可以歸咎策略錯誤,Ericson也差不多如此,但是Nokia失敗就很難理解了,品質也沒有問題,也及時推出智慧手機系統,卻是打不過才剛剛做手機的Apple,當然事後許多人會說Apple因為如何如何,所以成功,但是Apple可有政府贊助?我不是3C迷,但是Apple的成功絕對不是可以預期的,因為Jobs也有失敗的產品啊!所以單憑一些實驗室的結果和一些推論就認定甚麼叫做有希望的產業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政策(因為再多訊息資料,都還是免不了有雙方訊息不對稱的結果)。想當年的兩兆雙星,到結果卻了慘業就是明證。每個產業都覺得自己才是明日之星,但是話說回來,既然是明日之星,那麼找到你的天使基金有那麼難嗎?為什麼一定要政府幫忙?如果說是要求一視同仁的法規鬆綁這倒無可厚非,因為我一直認為政府所謂的管制和扶持才是扼殺產業的原因,因此少管一點總是好的。 政治問題有時候是很無奈的,像是統一或是獨立,所以很難說誰對誰錯因為許多事是價值判斷,但是經濟問題是比較操之在我的,我真希望這些政治人物能夠好好想想,他是真的了解這些經濟問題嗎?這些政策能解決問題嗎?我知道大部分人還是期望有一個大有為政府,但是期望就真的是好的嗎?與其相信政府不如相信自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