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別鬧了,記者大人
2008/09/03 12:08:33瀏覽3000|回應4|推薦24
九月一日記者節這天,我在日報看到一則某位資深美食記者的專欄「別鬧了,分子廚藝」,評論台灣餐飲界也開始風行的分子廚藝熱潮。一破題就十分挑釁的把電視新聞損了一回,說電視台記者竟然報導「乍看是麵條,其實是切絲的竹筍,就是西班牙最流行的分子廚藝」,讓他差點噴飯。

當然,這篇稿子的重點並不全是嘲笑cable台記者的不專業或有聞必錄,而是感嘆部份台灣廚師不求甚解卻愛招搖,趕搭分子廚藝的風潮,東施效顰的結果令專家搖頭,也喪失了美食最基本的色香味基本功;若不能秉持表裡一致實事求是的精神,「分子廚藝在台灣恐怕是繼融合料理之後,不成材廚師的第二塊遮羞布」。

嚴厲如打小孩般的評論,做為讀者,我很有點脫窗。當下我有兩個反應,第一,這位美食記者挺有guts,台灣多數記者若還在採訪線上,就算是不認同採訪對象的做法,也極少刷地鞭下去,頂多是若有似無、不痛不癢的影射一番。第二,既然作者如此發狠的刮人鬍子,應是鞭闢入裡且有所本的,總會對照一下「分子廚藝」真正的源起、演變和真諦吧?

但仔細再看了三五遍,我撲了個空。這位資深美食記者,只舉了幾個他認為合格的分子廚藝例証;至於這舉世當紅的餐飲思潮,創意的起源、核心價值、真實的面貌究竟為何,則實在看不出蜘絲馬跡。

於是,我只好回到股溝和呀唬,鍵入「分子廚藝」且略讀了幾篇頗具分量的文章,才有了初步概念。根據維基百科對Molecular gastronomy(分子烹飪法)第一段的解釋,它是一種以科學為本的烹飪原則,研究食物在烹調過程中發生的物理與化學變化歷程。此外,分子廚藝非但關切食材在烹飪中發生變化的所有機制,亦本於科學觀點,廣泛重視社會、藝術、科技發展等整體氛圍,對餐飲手法的影響。

接著,維基百科舉了一個很經典的例子來解釋「分子烹飪法」。很多烹飪指南在教人做百水煮蛋時,都會提供類似的守則──煮3到6分鐘,蛋黃是軟嫩的;6至8分鐘則口感適中云云;但分子廚藝的研究策略,顯示「時間」並不是最重要的,白水煮蛋的科學要領在於「溫度」;掌控溫度,才是達成結果的關鍵途徑。

看來,分子廚藝應是一種以科學態度來看待烹飪,且兼容並蓄地注重「餐飲」在這個社會環境中,可發揮哪些特有文化氛圍的烹調藝術。

嗯,真的很有意思。讀者想看的,應該是這些吧?日報專欄的作者不寫,莫非是認為讀者早就該從他以往寫過的報導,充分了解什麼叫做「分子廚藝」;抑或這篇稿子根本是要寫給餐飲界「不成材的廚師」看,而不是給一般讀者看的?

乍時,我心中感觸良多。記者再資深,有兩件事必須「常在我心」,首先,要永遠把「大眾讀者」放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專為哪些特定對象或特定族群而寫。畢竟報紙是大眾媒體,記者擔任的角色,是與讀者分站資訊大橋的兩端,將新知透過專業職能理解、消化後,以最接近客觀的論述「分享」給讀者,而不是以自以為的對或錯、好或不好「教誨」他們。

再者,報紙是公器,記者必須明白,你寫出的所有文字,對你的讀者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會認為你說的話是具有相當可信度的,正因如此,愈資深的媒體人要愈謙卑,並提醒自己發出的每一條稿子必須周延且有足夠的論述根據,才能為讀者提供較多的正面效益,也給予年輕同業好的示範。

尤其專業領域的主題,即便是不掛報導,而以專欄型態呈現,亦該擺脫全知觀點與個人好惡,才能充分服人,而不是自己寫了爽就算。

說起來,這是台灣很多「資深媒體人」常見的「特色」。工作固然很認真、在路線上經營很久、知道很多內幕與眉角,也累積了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但這一切,並不見得等於「權威」。然而記者一旦覺得自己權威,就會離新聞工作的本質與初衷愈來愈遠。

一如許多資深媒體工作者轉職當「名嘴」,天天在電視上侃侃而談,不論哪種顏色或立場,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是充滿權威、言之鑿鑿的「你信我就對了啦!」。整個氣氛儼然已是綜藝,早已不是以客觀態度觀察或評論時事….

我真的不是想教訓人,只是有感而發,所以不免要來番自省,如果我還在新聞界,身為年資超過二十的記者,在現今的媒體環境裡,我又能夠秉持多少初衷呢?

或許,你會覺得以上這些對資深記者的期許太高調,倒也沒錯,打開電視,看看年輕記者模糊依稀、一知半解訓練不足就披掛上陣的模樣,著實令人替他們捏把冷汗。記者愈來愈不被認為是項專業,大學新聞科系的老師們有話想說嗎?該負責的人又是誰呢?

記者節過了,但曾經或現在仍是記者的同業們,或許偶而還是該回味一下,自己當初投入這鮮活行業時,內心的期許與盼望。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71216&aid=2186094

 回應文章

也是新聞人
媒體環境是元凶
2008/09/14 12:09

新聞教育當然應為膚淺的新聞呈現負責,但媒體環境更是新聞沒有深度的元凶,為了省錢,媒體不肯花錢用資深人員,不願花時間培養後起之秀,為了收視率及閱報率,只求譁眾取寵的新聞報導,不要需要花時間閱讀的深度報導。


隨便說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名嘴?
2008/09/06 16:53

一群只知拜金、沽名釣譽的社會敗類而已!


燈火闌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讀金庸得到的啟示
2008/09/04 17:15

查證是基本動作,但有人學到高深武功後,就忘了蹲馬步。


菜鳥記者
cabel台
2008/09/04 10:21
cabLE 台 不是 cabEL 台
我是翟老蘇(871216) 於 2008-09-04 16:29 回覆:
感謝指正。馬斯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