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民生風華再現~民生再報好文分享
2007/12/01 00:25:49瀏覽1302|回應0|推薦2

本文轉載自2007.11.30日發刊之"民生再報"一日報

民生報缺席這一年

醫藥資訊露缺口

專業人士變寂寞

醫藥組/採訪報導

 二十九年前,《民生報》開闢了國內報紙第一個醫藥專版,不僅是民眾醫療保健重要的資訊來源,更是醫界公衛學者的交流平台。《民生報》消失的這一年,各媒體的醫療新聞仍熱鬧繽紛,夏天提防登革熱、冬天慎防流感,民眾依然能按時接收各種保健提醒,少了《民生報》的那塊缺口,醫療資訊似乎也未因而不完整;但對於想和媒體深入交鋒的專業人士,心裡確實有點寂寞,中央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就說:「少了可以專業辯論的對手!」

 

《民生報》曾是醫療新聞的第一品牌,原因無它,就在於人多、版面大,光是台北就有十個醫藥記者耕耘,每天駐守在衛生單位和各大醫院,和官員、醫師一起上班、一起下班,靠著人海戰術培養出記者與專業人士對話的能力。近年幾乎不太接受訪問的衛生署前副署長、台北馬偕醫院顧問黃富源,一聽到《民生報》要發紀念刊,二話不說就答應和老朋友聊聊天,這位醫界耆老笑著說:「我最能夠放心說話、也不必要求事先看稿的,就是《民生報》的記者了!」

 

黃富源說,他自己觀察,早年報社好像都把比較年輕的記者派來跑醫藥新聞,讓他接受採訪和諮詢時也不能放心,多半都會要求記者稿子寫好了給他過目一番,「《民生報》的記者就比較『懂』,所以不必看啦!」加上在醫院、衛生署一天到晚都看到《民生報》的記者,大家比較熟、也有互信的基礎。他指著記者說:「你們大概相當intern(實習醫師)的程度了。」

 

在他任職衛生署副署長任內時,一遇有重大的醫療政策需澄清或說明時,他也都選擇投稿在《民生報》,黃富源認為,「在這裡比較能讓我們把事情說清楚。」

 

現任的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和黃富源有類似的感概。雖然從過去到現在,攸關全民的健保政策都是被媒體釘得最慘的對象,但他說,「專業性媒體的針砭,有時可以給我們當做政策的參考,過去《民生報》就是這樣的角色。不過現在,媒體的報導有時和事實有很大的差距,我們能做的只有『滅火』。」

 

朱澤民說,「《民生報》很厲害的是,有好幾個記者都很專業,不論誰來代班健保局,都很了解狀況,新聞品質的落差就不會很大。」」

 

以往,不論何時闖入醫師休息室,都是一疊疊的散置的《民生報》。曾有醫師笑說:「有些中小型醫院沒有什麼特殊個案,每天morning meeting(晨會)時,都是讀《民生報》討論!」資深的衛生署宜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克昌說,「那時候不看《民生報》不行,因為門診病人都會針對報導內容來問我們。」

 

二十幾年前、還是住院醫師就在《民生報》醫藥版開闢「小爸爸的天空」專欄,介紹嬰幼兒常見疾病的台北巿立萬芳醫院小兒部主任沈淵瑤則說,《民生報》是醫療人員很重要的交流平台,那時他雖然還是小醫師、沒辦法看門診,但在醫學會及醫界場所,很多醫療同業都在報上看到專欄後跟他說,「我們從裡面學到不少呢!」

 

在媒體詭譎多變的時代、在網路「一點靈」的資訊爆炸時代,新聞取得既便利又迅速,少了一個《民生報》,無損訊息的取得;如果企求更深入一些、更多元一些的資訊,也許goolge搜尋時就會發現,那樣的新聞來源十分有限了。

 

現任醫藥記者聯誼會會長、《中國時報》記者黃庭郁就說,現在在採訪的場合常會聽到有醫師們說:「民生報沒有了真可惜」。走深度報導、醫藥專業報紙路線的民生報消失之後,不挑剔的讀者其實不會感受到資訊的減少,因為有版面色彩更絢爛、編輯字體更奪目的媒體快速填補了出缺的資訊空間;但對珍惜資訊深度與廣度的讀者來說,就難免要覺得悵然若失。

 

她說,真的要說後民生報時代的醫藥新聞有了什麼樣的傾斜?可以這樣形容:「我們再也不缺熊熊烈火燃燒的火災現場,卻難再有人為我們深入火場分析鑑定」。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