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月5日博城讀書會 -《那些叫愛情的傷,我們總會痊癒的》讀後感
2020/09/09 10:36:03瀏覽504|回應3|推薦25

9月5日那些叫愛情的傷,我們總會痊讀後感

September is Suicide Prevention Awareness Month 

(九月是自殺預防警覺月) 

看完《那些叫愛情的傷,我們總會痊的》(作者:月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内容正好也有相關的事件。以下是博城讀書會會員們讀後感想,羅列如下:

羅正瑜

月下的那些叫爱情的伤,我們總會痊,由一个个短篇构成。如果说上两个月看的书是传统的大餐,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口一个的西式点心或快餐。

1. 她笔下的爱情是细腻而唯美的,也是虚幻和悲惨的。虽然故事里的情境和人物的背景不同,但情节和人物的个性却很相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性塑造人生。所以不同的故事,结局也大致相同,不是美梦破灭,就是香消玉陨。比如第一篇,地图上的年轮,就是网恋的破灭。

2. 都市女性的情感世界跃然纸上,空虚,苦闷,寂寞,无望。而且这些风华正茂的女子都没有家人在身边,而是在北上广深的大都市独自生活,漂泊,叫做北漂一族。她们遇上了各种渣男,或是用情不专,或是始乱终弃,抑或只是一夜情。然而她们却从此一蹶不振,用情至深,念念不忘,甚至自杀殉情。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 最近看到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深情之人要活出宽度,深以为然。有些人用情深,失恋了走不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是人生还有其他精彩之处,如事业,如家人,如好友,如兴趣,如游历,还有其他非盈利性组织可以服务,帮助他人,找到人生的意义。就算没有爱情,也不至于生无可恋。

分享一些想法,谢谢大家!

杜妍美

多謝正喻我本來看這本書完全看不下去,覺得是無病呻吟浪費時間 但是看完你的分析後,比較能夠了解到現在城市中的年輕女性沒有家庭的支持和沒有親友的幫助是相當寂寞的往往太容易因為一點不正常的愛情( 結果當然是失戀), 就走不出來,覺得是世界末日

看完這本書,真的替有年輕兒女的父母們擔心家長真需要費心常常跟孩子們溝通,仔細的觀察跟開導世界越進步人們的生活越辛苦。比較之下,我們年輕的時候,生長的環境真是太簡單,太舒服了

吳怡芳

我無法看完九月的書。

從第一篇起作者就是談「死」,而且是「自殺」的死,幾乎每篇都有人為了愛情而「自殺」!好不容易後面有幾篇總算沒死人了,但在最後一篇作者仍非要引用川端康成的話不可:「我的心每天彷彿自殺的人一樣荒涼」。

怎麼會有人出版這麽負面的書?!

這作者果真認識、見過、或聼聞過那麼多因情自殺的年青人嗎?「自殺」這兩字就可以那麼輕而易舉地在文章中隨手拋出來作為解決問題的惟一辦法嗎?

沒有親歴過至親友人中有年青人走上這條路的,不能真正瞭解那自殺而去的人遺留給周圍的親、友們的那種「痛」,那是一輩子的悔、恨、憐、痛!很多时候錯不在身邊的親友,但死者留給親友們那種「自我責備」的心理會一輩子如影隨形地在生者生活中隨時冒出,生者總覺得「也許」當時如果這樣作或那樣作,「也許」可以拉他一把,「也許」可以把他挽救回來!那是再多的心理治療都彌補不了的洞和痛!隨時會冒出來刺痛你一下!我有過這経驗,而我還是隔了一層的関係,這麼多年來被死者留下來的父母、同輩的兄弟姊妹是如何渡過的呢?此書作者如此隨意地、輕描淡寫地,以自殺作為每篇文章的結局,只給我以她極不負責任,根本尚未成熟長大的感覺!

恕我這七十多歲的退休老人,在目前疫情仍不見盡頭的期間,只求心靜如水,能平淡過日就是福,對這種寫年青人為情糾結不得解的書實在無法起共鳴,更不能贊同作者寫這書的動機!

隨手寫了一些對書的感觸,卻忘了很重要一點感想: 正瑜寫的評論比書值得一看

 

徐安華

我也和大家一樣對作者的消極態度不以為然。整本書看到一半就再也無法下嚥。

大學時,班上有位家世優越的帥哥,令許多女同學趨之若鶩。結果他前後和班上二個女同學交往,就在大學最後一年厭世跳樓,從自家五樓的窗口墜樓身亡。

他的人生沒有出口,前後女友都像哄弟弟似的處處退讓遷就。他一臉酷酷的憂鬱不知迷死多少喜歡琼瑤小說的年輕女性,他的愁不是裝出來的,是真愁。很少見到這位同學開懐大笑,他笑不出來。我們常說:誰都有理由死,他沒有。家世、長相、感情,樣樣不缺。為什麼?直到今天我們還是不知道他為了什麼要尋短見?

性格和家庭掌握一個人的命運。在正面的想法思維,積極的生活態度下,悲劇可能就不易發生。有親友的關懷鼓勵和循循善誘下,悲劇也可能不易發生。但是很多時候,事情出現得不按牌理。

憂鬱症是造成自殺的一大殺手,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辯認出親友的憂鬱情緒,早早尋求醫藥上和心理上的專業治療。

汝瑰

我很欣赏正瑜所說「個性塑造人生」,及安華說的「性格和家庭掌握一個人的命運」,我一向認為命運好壞,多為一已之個性使然。本書以「愛情的傷」為名,講的全是没有温馨暖意的愛,缺乏誠意的情,不健康且缺乏信任的男女関係,及虛無飄渺的心緒言行,给人以很不成熟踏實的感覺。難怪會傷人傷己,無法圓滿修成正果。所有書中的短篇故事及结局都大同小異:難以改變的陰鬱性格,無法超脫的痛苦及命運,编織著一個接一個自縛的繭。

如怡芳及安華所言, 自殺是最下策。作者是否是想用一些死亡事件引起讀者好奇,增加情節的曲折性?太負面了!我也是只看到一半就放棄了。

陳湘君

原來我不是唯一看不下這本書的人。 

勉強看了序裡極力推薦的〈雪國之戀〉,就發現作者的頽唐心態,書裡那些沒有規律和邏輯的人物與世界,還有平鋪直敘沒有興味美感的文字,不是我這樣老派讀者能或願意去欣賞的。 

但是讀了正瑜的讀後感,有些震驚,也不免反思,年齡和經驗上的差距,還真造成我們之間的代溝。她能讀出作者筆下的愛情是細腻而唯美的,也是虚幻和悲惨的,她也能看到都市女性的情感世界躍然纸上,空虚,苦悶,寂寞,無望。 更難得的是正瑜沒有像我把此書一拋嘴上一句:「胡言亂語!」,她能從’月下’的為情迷失想到‘六神磊磊’的‘深情之人要活出寬度’,深以為找到人生的意義,就算没有愛情,也不至於生無可戀。 

有正能量的年輕人是可愛的!也是看了本開卷無益的書後的意外拾得。 

龔則韞

我看完這本書,認爲應該歸類於「頹廢文學」,描述一胎化政策下長大的一代或者是手機化(西方孩子)的一代的三觀,狹隘、蒼白、孤獨、寂寞、無能等心態。他們沒有心理建設,也沒有情商,所以他們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生物醫學科研裏,生理變化和心理病態是互相糾結的,所以不是這一代年輕人的錯,而是物質演化必然的結果,典型的精神趕不上物質的扭曲現象。

一個新的現象正在發生,那就是年輕人感到嚴重的「孤獨感」,會導致何種後果可以想像得到。我同事中20多歲的孩子自殺的例子不少,醫學界的統計數目可以證明他們的耐壓力不足,像溫房裏的花朵,經不起人生中的狂風暴雨。他們的腎上腺素和神經導質分泌不足,所以不勝負荷,只能走向極端或發瘋。如今社會環境益發艱難,變得雪上加霜,這一代年輕人的日子,想要自立自足,很難,需要父母的同情、理解、支持。

作者月下的文筆不錯,有許多好句子,意境也靜好。舉例如下,括弧裏是我的看法。

164:生活應該像棉花糖,甜甜的,軟軟的。她一臉幸福的笑意,那聲音好甜,讓我想起棉花糖......他們走過去了,一個插肩的距離,離得很近,他們卻沒有發現我。(我喜歡這個具體又寓意的描述。

179:城市是鐵籠;鄉下是木籠。(作者有想像力。)

185:一分鐘的朋友,心也有刹那間的契合。(是的,就是一見如故的感覺。)

204:有時候,我聼見寂寞在唱歌;這才意識到孤獨是一個人的舞臺。(我有同感。)

219:爲什麽喜歡四年,大概因爲它聽起來像思念。(作者的心思縝密,也許這一代年輕人可能心思很多,也可能沒心沒肺。)

封面:愛情裏沒有妥協,世上所有事情都可以模糊,只有感情必須是清清楚楚。(這是年輕人的訴求,等他們的年歲漸長,黑和白的界限開始模糊,他們會對年輕時的執著致敬。)

所以,我們致敬 「青春」,那個已經不屬於我們的 「青春」,但是不要忘記曾經 「青春」裏的詩意、夢想、理想。

寫到這裏,我還是喜歡作者和這本書,讓我瞭解了這一代年輕人在想什麽和我如何來理解幫助他們。

謝謝大家,請指教。

王素楠

一開始看了好幾篇,都是同樣的以自殺為結論,非常負面,就想到「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一句話,以為寫到自殺就是解決一切的辦法.因為篇篇都是同樣的結局,實在不能苟同,也差一點把書放下,不想再看了!

作者寫書的時候,大概是30 歲左右,寫的情愛,自然是年輕的人的看法,如果我們也和他們一樣,離鄉背井,到大城市工作,人地生疏,除了每天努力工作,可能工作能勝任,但是人際關係就很單薄,沒有很多人的關懷,碰到一兩個異性朋友,就以為是可以終身寄拖的,萬一發生變化,就無所是從,往往消極態度,是非常蒼白不健康的想法.

現在的新科技,用遠程網聊的辦法,雙方不在同一個城市,見不到面,只靠網路聯絡,敲打鍵盤,絲絲牽掛,忽隱忽現,雙方都以為是好友或者是情人,但是都不專情,隨時都有可能中斷這個友情!

想到周有光和張允和夫婦,是現代人很敬佩的一對恩愛夫婦,在一起的每一天,周夫人必「舉案齊眉」侍候紅茶,數十年如一日,這樣細微的動作,貫穿超過一甲子的堅持,就是最美好的婚姻生活。張允和先走一步,周老還念念不忘,天天侍候紅茶的溫暖甜蜜回憶!這樣平淡無奇,但卻令人永懷不忘!是給大衆正能量的愛情故事!

周有光是創造發明漢語拼音的語音學家,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都會使用它,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和趙元任是同鄕,趙也是語音學家,發明注音符號的創始人,現在學注音符號的學生不多了!趙和夫人也是非常恩愛的夫妻,這段只是有感,想介紹兩對美好婚姻的家庭,來彌補「那些叫愛情的傷,我們總會 痊癒的」給予我們讀者的傷!

9月5日去圖書館取9月讀的書,留影紀念(見圖二)。

圖二:圖書館前合影。 (20200905 攝影 / 夏緒安)


(2020年9月8日抄錄)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5a2043d&aid=150435033

 回應文章

陳正華 牧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18 05:06

謝謝知更鳥分享!

挺受益...親你一下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09 18:51
https://cn.nytimes.com/style/20191115/the-race-grows-sweeter-near-its-final-lap-modern-love/ 最後一次的愛情
馬州知更鳥(75a2043d) 於 2020-09-10 02:40 回覆:

謝謝AL留下這個鏈接。

很溫馨的文章,黃昏之戀走到婚姻,不容易。

幸虧雙方的子女都明理也給予祝福。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09 18:25

隨著年紀增長,會選擇不同的看法。這本書,大概是某些二、三十歲青年的愛情觀,如果以十年為界,相信對愛情的看法,應該大不同。

最喜歡看知更鳥的句子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