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0/28 05:51:20瀏覽2969|回應8|推薦57 | |
如果說,團體壓力能使一個正常人說出錯誤的答案,那麼在權威的壓迫下,能否讓正常人做出傷害別人的事呢? 在社會心理學史上非常著名又飽受爭議的一項研究,就是米爾格倫的服從實驗 (Stanley Milgram Obedience Experiment)。這個研究考察了權威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道德意識。 這個實驗的起源是在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以15條反人道罪名起訴納粹黨徒阿道夫艾希曼。艾希曼是在二次大戰時對猶太人展開大屠殺的策劃人。在審判中艾希曼堅不認罪,都以「一切都是奉命行事」來回答。同年12月艾希曼被判處有罪。隔年被處以絞刑。 米爾格倫想知道,這些參與屠殺的殺人犯真的是單純的服從上級的命令嗎?若是,那他們該被定義為兇手?還是效忠上級的忠貞士兵呢?為什麼這麼不人道的事,卻有這麼多人願意去服從呢?如果是平常人,面對有權威的人,是不是也會屈從於權威而不顧道德呢? 在1962-1963年間,米爾格倫在報紙上以及傳單上登了廣告,願意付4.5美金(4元是報酬,五毛是車資,換算成2022年的幣值就相當於每小時41美元左右。)請人去耶魯大學心理實驗室參加為時大約一小時的學習實驗。參加者年齡20-50歲之間,不分職業貴賤,但是不雇用在學的高中生跟大學生。 這些應徵的人到了實驗室後,被告知他們要參與的實驗,是關於體罰對學習的效用。每一個參與者都跟另一個假扮的參與者(其實是實驗助手)配對。然後抽籤,看誰當老師誰當學習者。假扮的參與者,一定都回答自己抽到的是“學習者”。所以每個應徵來的參與者都扮演“老師”的角色,來教導隔壁房間另一個“學習者”單字配對。參與者並不知道這些學習者其實是實驗助手假冒的。他們被告知,如果學習者答錯了,就要用電擊懲罰。 參與者會先被帶去隔壁房間,讓他體驗一下45V(伏特)電擊的滋味。然後親眼看到學習者被綁在椅子上,手腕上被繫了電擊線。然後參與者被帶回主房間。主房間裡有個電擊機器。上面有一整排電擊開關,從15V(伏特)電壓開始,到最高450V。以每15V漸進。研究員告訴參與者,學習者若答對,就繼續唸下一題。若答錯,就對學生施予最低檔的15V電擊,若下面再答錯,就施予次高30V的電擊。往後每一次答錯,電擊的伏特數就會再依序提高。
電擊的機器上,有標示著輕微電擊(15V),中度電擊(75V),強電擊(135V),非常強電擊(195V),高度強烈電擊(225V),極度強烈電擊(315V),危險-嚴重強烈電擊(375V),以及最後XXX (435V)。 在這個實驗中,穿著白袍(白袍是一種權威的象徵,就像醫院醫師一樣)的研究員坐在參與者(老師)的後面。如果參與者服從研究員的要求,學生答錯就給電擊的話,就會在75V,90V,105V時聽到學習者發出痛的哎喲聲音。在120V學習者會大叫太痛了。在150V時會聽到放我出去我不要繼續的叫喊,在270V時學習者會痛苦地尖叫,並堅持要出去。在300V跟315V時會聽到尖叫並拒絕回答。330V後就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這些聲音都是事先錄音好的。沒有人真的受到電擊。 學習者回答錯了就會受到電擊。若是不回答就當成是回答錯誤。為了讓參與者(老師)繼續做這個實驗,研究員採用四種指令: 1. 請繼續 (Please continue.) 2. 該實驗要求你繼續進行下去 (The experiment requires that you continue.) 3. 你繼續進行下去是絕對必要的 (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hat you continue.) 4. 你沒有其他選擇,必須進行下去 (You have no other choice; you must go on.) 但是若重複說完了這四種指令,參與者還是想退出的話,可以停止實驗退出。 米爾格倫在設計這實驗時,曾問過大學學生,精神科醫生,跟一些中產階層人士,會不會因為迫於權威而電擊無辜的人。三種群體的人都認為自己大概在135V就會停止實驗。在被問到去估計其他人會進行到什麼程度時,沒有人相信會有人真會去按“最後XXX”這種可能會致命的高檔電壓。精神科醫生估計,在1000人中,也許有一個人真的會按下這極危險的高檔電壓。 實驗結果完全出人意料。在40個受試者中(全男性,20-50歲,來自不同社會階層),26個人(65%)一直按到最後450V!其餘的人多停在150V左右。這個實驗結果讓米爾格倫很不安。於是他又做了20多次同樣的實驗,但是實驗結果都類似,不管參與者是男性還是女性,即便實驗途中一個學習者叫喊著說有心臟問題吵著要出去,平均大約63%的參與者會服從研究員的繼續指令,一直按到最高檔的電擊開關。米爾格倫又想,會不會是因為耶魯大學的名聲,讓人們習於服從權威。他把實驗室搬到另一個城市的破舊商業大樓裡來操作,結果還是得到48%的服從率。 在2009年時,傑瑞伯格(Jerry Burger)重複了米爾格倫的實驗。他付給每個參與者50元美金當報酬。他發現在到達150V時,還有70%的參與者選擇繼續往下做實驗。相對的米爾格倫實驗裡,有82.5%的參與者繼續往下做實驗。但是這兩組實驗數據在統計上沒有明顯的差異。 在伯格的實驗裡,當參與者準備按下165V的按鈕時,研究員會主動叫停。所以真正關鍵按鈕是150V。但伯格以為,70%這樣的結果,也是驚人的。40多年後的現代文明世界,人們竟然還是會因為權威而選擇去傷害無辜的人。 米爾格倫後期又略為修改了實驗操弄。他發現在完全無法看到學習者表情的環境下,參與者的同情心表現最少。當看不到又聽不到學習者的反應時,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冷靜地服從直到整個實驗結束。當學習者與參與者處在同一個房間時,只有40%的參與者,會一直按到450V。當研究員要求參與者按著學習者的手來做實驗時,只有30%的參與者會完全服從。而當研究員暫時離開主房間時,多數參與者即便聽到錯誤的答案也不會按下電擊鈕。若是研究員換成不穿白袍就一身便裝的人來擔任時,參與者也明顯不願意去服從。
所以米爾格倫認為,研究員的權威表相,以及參與者(老師)與學習者(學生)相隔的距離,影響了實驗的結果。但這實驗中,權威還是主要因素。因為即便在可以碰觸對方的近距離下,還是有30%的參與者不顧學習者的反應,服從了研究員要求繼續實驗下去的指令。 這是完整的紀錄電影連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g411C73m/ 法國電視台在2010年製作了一個仿米爾格倫實驗的虛擬實境節目(The Game of Death)。雖然說81%的人都給學習者施予最高電擊460V,但是讓人非議的是,這是獎金一百萬歐元的節目。參與者是為了贏錢而去傷害人。這是出於私利。而原始的米爾格倫實驗,報酬並不高,測試的是人性,卻發現高達65%的參與者竟然服從了權威的要求而去傷害不認識的人。 但是我們只要想想,當今的社會,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位處於南半球還是北半球,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天天都在發生呢?尤其這個社會媒體網路四通八達的時代,任何一個訊息的釋出,有多少人就因此盲目相信服從了呢?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被任意操弄的參與者之一呢?我們的信仰是什麼?為什麼而信仰呢?我們的道德意識的底線在哪裡?我們可以為了私慾,金錢報酬,權力酬庸,或是權威壓迫,而任意傷害別人嗎?我們遵從的是誰定的規範?為何而定的規範?這規範是合理的規範嗎? 後記: 1. 第一年正式教書時,學校裡還沒有任何一位東方女性當教授。我走在校園裡,常被誤認為是學生。即便站上講台,32歲一臉稚嫩相,有些學生也不把我當回事。那時曾做過兩週小小實驗,星期一、三、五穿正式西裝上班,星期二、四穿半正式衣服上班。結果呢?不穿西裝的日子,有時上課班上秩序就會失控,欺負我這菜鳥老師!後來養成天天穿深色西裝,化妝,戴上首飾去上課。這是一般“專業權威”的象徵。結果從此上課秩序好多了。當然,這也許也跟我一開始英文不是那麼流利不懂得控制大場面(50多個學生)有關啦。很多年後等我臉皮夠厚了,衣服包裝就不再是重點了。這是美國南方保守校園裡典型服從權威的文化。不過一開始接觸時,真的覺得衣服首飾就是我的戰備盔甲,保護我的地位不受侵犯!尤其是全黑的西裝,配上金色的飾物,一整個夠冷,夠酷! 哎,可是當初在中西部讀研究所時,很多教授穿短褲T恤踩著夾腳拖鞋就上講台了,也沒有學生敢對教授不敬啊!這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2. 2006年,做安寧照顧義工的時候,曾遇到一位93歲的老太太。老太太說,她先生生前在波音公司做工程師,和團隊一起研發出載物起落機器設計。她先生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技術,竟然被裝上了戰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利用這起落設計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殺死了數十萬日本平民!老太太說,她先生跟整個團隊人員為此都一輩子良心不安,到死都不能釋懷! 戰爭的恐怖,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懂。地面遠程飛彈射擊,戰機,甚至無人飛機為什麼被發明,而且使用頻率多過地面實際肉搏作戰,就是因為不用親眼甚至親手去面對對方的傷亡及面容,這樣才不會受情感操縱也不容易良心不安。當權的人,永遠是躲在幕後發令的。但也需要服從指令的人來幫忙完成命令。 你,我,我們,是那個可以被任意操控的傀偶嗎? (還是一句話,很多事大家心知肚明,在這個小小心靈園地裡我們就彼此友愛一點,不去談當前政治問題了。Ok?!)
參考資料: 1.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bedience and Ethics. https://www.open.edu/openlearn/society-politics-law/sociology/psychological-research-obedience-and-ethics/content-section-0/?printable=1 2. David G. Myers & Jean M. Twenge (2022). Social Psychology. 14th Edition. McGraw Hill LLC. 3. Jerry M. Burger (2009). Replicating Milgram: Would People Still Obey Today?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64, Pp.1-11. https://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amp-64-1-1.pdf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