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12 14:26:05瀏覽1619|回應15|推薦68 | |
吃粽子的時候想到兩位格友的文章,也想起高中讀過的「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 時間隔太久,不只文章記不起來,連名稱都忘了。還好現在有幾乎無所不知的谷歌,敲幾下鍵盤,就出來好幾篇,這才知道文章名稱是《卜居》。 我選了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076.html)譯註的《卜居》和《漁父》附在文後,因為解釋、注音最清楚。以前我沒有讀過整篇《漁父》,但覺得最能表現屈原投江前的心態,所以一起抄下來。 現代的人越來越難認同或理解屈原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想法。看多了歷史上的分分合合,到頭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何必爭那一時呢?可是能夠「笑談」的時候,都已經事過境遷,或者像我們這些後人,根本事不干己。如果身處其境,可不見得會這樣想。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以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最強。楚國擁有最大片土地,武力也不弱。如果好好經營,加上和其他五國的合縱,本來還有和秦抗衡的機會。屈原身為三閭大夫,對內輔佐楚懷王,對外負責聯合齊國,讓秦國無機可趁。可是像歷史上其他遭嫉的忠臣,總有一些小人在懷王面前進讒言。加上秦國有能說善辯的張儀,以金錢和土地的誘惑,讓楚懷王違背和齊國的盟約,轉而和秦國訂約。在圖謀私利的楚國貴族中,只有屈原看得出秦國的意圖。可是忠言逆耳,昏庸的楚懷王不但聽不進去,還把屈原流放。 結果懷王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屈辱,最後還被劫持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還是振作不起來,依舊聽信讒言,屈原又遭到流放。頃襄王21年秦將白起攻克楚的都城郢都,楚王和貴族倉皇逃難。屈原傷痛國家的殘破,也對昏庸的國君和腐敗的朝廷絕望,在當年的五月五日投江自盡。 從第一次被流放(西元前304年)到最後投江(西元前278年),中間隔了26年,這段期間楚國節節敗退。秦國每破一城,楚軍和百姓動輒犧牲數萬至數十萬,憂國憂民的屈原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苟且偷生。雖然玉碎之後甚麼也不能作,但即使留得青山在,他大概也收集不到足夠的柴火了。 不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末起兵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 … 都是楚人,也算不負屈原了。 卜居 屈原 屈原既放(被放逐),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鄣(音ㄓㄤ;阻塞遮蔽)於讒(讒言,別人的壞話),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掌占卜之官)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占卜用的蓍草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ㄎㄨㄣˇ;至誠心意)款款(誠懇貌)朴以忠乎(朴,樸也)?將送往勞來(迎往送來)斯無窮(免於困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遊大人(結交高官權貴)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保有純真)乎?將哫訾(ㄗㄨˊㄗ;善於察顏觀色﹑奉承阿諛)栗斯(戒慎小心)、喔咿儒兒(ㄨㄛˋㄧ ㄖㄨˊㄦˊ;強笑獻媚的樣子),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圓滑伶俐),如脂(滑溜如油脂)如韋(柔軟獸皮)以潔楹(清潔廳堂柱子;比喻圓滑諂媚)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音ㄈㄨˊ;水鴨),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騏驥,俊馬。亢,抗。亢軛,並駕齊驅)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天鵝)比翼乎?將與雞騖(音ㄨˋ;鴨)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溷,音ㄏㄨㄣˋ;混亂),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短處),寸有所長(長處);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占卜)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漁父 屈原 屈原既放(被放逐),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 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隨著世事變化而改變態度)。 世人皆濁,何不屈(屈就)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 何不哺(音;ㄅㄨˇ口中咀嚼食物)其糟(劣食) 而歠(音;ㄔㄨㄛˋ;飲,喝)其釃(音ㄌㄧˊ;劣酒)?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 察察(音ㄔㄚˊ;潔淨), 受物之汶汶者(汙濁的外物)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音ㄧˋ;船槳)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ㄓㄨㄛˊ;洗滌)吾纓(繫帽的帶子);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註:比喻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由人自已選擇而已)」遂去, 不復與言。 2002年遊三峽路過秭歸,舊城已被拆除不准登岸,只能從船上遙望屈原祠。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