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60309
2017/03/27 11:19:28瀏覽328|回應0|推薦0

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60309
註:學生自己的心得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藍色標記師父批改或補充資料,則以紅色標記

本周接續上周進度從《五陰誦第一》講義P77起講。

師父先針對上周介紹的「三十七道品」提供補充資料。
針對師父說明,詳見紙本補充講義P59,學生僅摘錄部分重點如下:
※ 阿含經上並沒這七類組合一起而稱之為「三十七道品」,是後來的論師加以歸納的。
※ 除三十七道品之外,還有其他論師再加上「四聖種」而成四十一道品。
四聖種,包括衣、食、住、藥(*師父批改回覆:第四項早期不是「藥」,是「樂斷樂修」)。四聖種主要是針對出家師父設立的。
※ 四處念
「處」,指處所、地方。
所以,四念處,意思就是說,佛教導我們,把心放在這四個地方,即可得到禪定、安住,就可以培養正念。這四個地方分別為身、受、心、法。
師父批改回覆:「住」,也指安住。將心安住在這四處,正念就能培養起來,故有時就翻成「四念住」。
※ 四神足
四神足,師父把關鍵字圈起來,分別為欲、勤、心、觀。
之所以稱之為「神足」,意思就是說,修習其中任何一種都可達到禪定,所以四神足就是成就四種禪定的方法,修習達一定程度即可接著修得神通。(*師父批改回覆:五神通,但佛教不強調神通。)
解釋
1、這裡的「欲」,指的是凡夫學習禪定方法的欲望,如果我們學佛的欲望或欲念夠強大,我們學佛的動力十分足夠,就不易受到來自環境或四大的影響,反之,如果學佛欲望或欲念不強,則很容易被環境或身心所轉。
*師父批改回覆:欲神足的意思即是,透過強大求得禪定的善法欲,精進不懈地一直用功,置至完成禪定的功德才罷休,這才可名之為「欲神足」。
2、這裡的「勤」,指的是一類組的「四正勤」。
3、這裡的「心」,指的是要讓心保持安穩狀態。(*師父批改回覆:論典用「止、舉、捨」三法來調伏自心的五蓋等)
4、這裡的「觀」,指的是要時時觀察我們的內心有沒有掉入不善心所。
※五根
這裡的「根」,意思是比喻猶如樹根的向下扎根,如果一棵樹根往下扎的很深,就不太如容易受到外力而傾倒。套用到佛法來說,佛教導我們,「信、進、念、定、慧」這五種方法要像樹根一樣扎的深,如此一旦遇到逆境或魔考時,學佛者才不會動搖,才不會退失道心。
※七覺支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七覺支如此排序是有道理的,代表修行的次第。
※很多人會認為,三十七道品太複雜了,但導師運用智慧,將其整理歸納為「戒定慧」三學,詳見師父提供的補充講義P61上方圖表。
※ ※師父更正補充講義資料
P60的表格當中,「四念處」的「身、受、心、法」要改移到「八正道」第一欄「正見」這一格,不是倒數的第二欄「正念」這一格。

以下,接續上周進度。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78
標題(二)佛說過去修福所得之妙果報事
【師父解釋】
這一大段經文,主要重點在解說佛修慈心的功德,例如可以升到大梵天,即初禪天,顯見修慈心具有很大的功德。
※ 學生自行查詢路網資料
甲、初禪有三天,分別為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乙、針對修慈心的功德,學生摘取的資料如下:
《增壹阿含經》卷 47提到慈心觀的十一功德:
1臥安,2覺安,3不見惡夢,4天護,5人愛,6不毒,7不兵,8火,9水,10盜賊終不侵抂,11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81
針對◎小土摶這個標題,《瑜伽師地論》卷86當中第五點的「無倒阿笈摩」名詞,師父作以下補充:
【師父解釋】
無倒,就是「正確」的意思。阿笈摩,就是「阿含」。
無倒阿笈摩,即「正法阿含」的意思。
※ 師父從「無倒阿笈摩」作引申,額外分享以下佛法:
正聞熏習(或聽聞佛法)具有四大功能~~【原筆記有表格,因無法呈現,遂只作文字敘述。】
1、對治煩惱纏
2、對治嶮惡趣
3、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
4、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
(註:1~3屬止惡,對治三種雜染,4屬生善)
*師父解釋
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提到正聞熏習或聽聞佛法具有以下四大功能:(*師父批改回覆:印順導師的解釋如下
1、對治煩惱纏
纏,已發生或已起作用,稱「纏」;反之,不起作用或還沒發生的,則稱「隨眠」。
多讀經論,可以對治煩惱現行,佛教經論教導的修行方法很多,只要專注修習,都能提起我們的道心。
2、對治嶮惡趣
惡趣,共有三道,包括地獄、惡鬼、畜生。
學習佛法後,因為知道不要再造惡,修行逐漸有成果,所以也就大大降低墮入三惡道的可能,即使未學佛前還是有造下惡因,但因現在知道熏習佛法,就會產生正向力量,減輕受苦,即使仍要墮惡道,但也會很快脫離。
3、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
從無始以來,不知已造下多少惡業,因為現在學佛,聽聞正法之後,除定業之外,其餘業報都可滅壞,即使受苦也會減輕,此即「重罪輕受」。
4、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
因為正聞熏習,未來可以得生人間或上升天道,能見佛聞法,修行善根。

※ 師父繼續針對「無倒阿笈摩」作補充介紹。摘記如下:
無倒阿笈摩,就佛法來說,屬「聖言量」。
佛法有一重要名詞,要學起來,稱「三量」,也可以說是三個標準。
三量~~
1、聖言量──即教法(*師父批改回覆:包括語言及行為表現)。
2、比量──即推論、推理。
3、現量──又稱證量。
※學生疑問
A、三量的作用為何?師父說,也是三個標準。是作什麼用的標準?是要用來檢視什麼?
*師父批改回覆:詳見【附錄】
B、師父說無倒阿笈摩屬聖言量,是不是所有佛經都屬聖言量?
*師父批改回覆:若非偽經,皆屬聖言量。

下周從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81的第四八經起講。

##

【附錄】

《中觀今論》:「第三節  聞量‧比量‧現量」
上來說,中道是諸法的如實相,是無作無為本來空寂的,離文字相,離心緣
相的。這離一切能所相待,唯證方知的中道實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論證,以觀慧
去觀察呢?因明的方法論,不能探究深理,中觀的方法論,又焉能觀得到真理?
依語言文字及觀慧去觀察離言的實相,這是極重要的問題。現在,就以現量、比
量、至教量──也名聲量或聞量的三量去說明。
修學佛法以及中觀,初步應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下手。所聽聞的,雖不是
諸法的實相,但這名言章句,是佛、菩薩體證實相,為應眾生可能瞭解的機宜而
建立的;我們依此方便,可以漸次昇進,以到達與佛同樣的證悟。佛所說的正法
,稱為「法界等流」,這並非與中道實相──法界無關,而是中道的影像教,如
指月的手指不是月,卻確有標指明月的作用。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須具有純正
的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聖先賢的指示。要知道:不單是對於尋求正理,需要聽
聞(此聽聞,實不僅是用耳聞的。如說:「般若從三處聞:從佛聞,弟子聞,及
經典聞」。所以這是包含聽受師友的教授,以及自己從經典中去參研),就是世
俗的學識、技能,也沒有不需要聽聞的。小孩以父母的是非為是非,學生以師長
的指示為正鵠。即成年後自己得來的知識、技能,雖不從父母師長處得來,一部
分為自己經驗的發見,因而修正父母、師長的意見;然而主要的,還是由於社會
共同思想的薰陶得來。所有的知識,十九從聽聞得來;聽聞得來的正確知識,即
是聞量。在佛法,即主要的要從流行於社會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轉傳
來的教導。我們於佛法以及中觀的認識,就必須從聽聞正法入手。這在三種般若
中,稱為文字般若。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於教典的多聞熏習,即不能於甚深的
佛法有所瞭解。離此至教量而專談現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世間的正
確知識,雖無不合於現量及比量,然我們所有的一切知識,決非一一經過現量與
比量的證明。如對於古代傳來以及現代的社會思想,概不輕信而一一要經過自己
的現比證成而後信仰,這是怎樣違反世間的現實?所以聞量的文字般若,可能有
缺點,但永遠是修學佛法的始基。
由聽聞正法,進而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即從聞而思,以便從思而到達修證
;即以思慧為主而兼攝聞慧、修慧──實際觀察的階段,名為比量。中道的正見
,即由比量而來。三種般若中,此即觀照般若。觀慧的尋思、抉擇、審察階段,
如為世俗事相的觀察,不淨觀、慈悲觀等,即因明式的論理方式,也是可用的;
但在探究究極真理的抉擇、觀照,那非使用中觀的方法不可。中觀法,不是從形
式的差別去考察,而是從內容的彼此關涉中去考察;是從緣起法──內在相依相
待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觀察的。由緣起法以觀察無自性的因果事相,
即從緣起到緣生,這是隨順世俗的中觀法。依緣起法以觀察法法無自性的本性,
洗淨眾生的一切錯謬成見,即從緣起到寂滅,這是隨順勝義的中觀法。隨順世俗
的中觀法,是基於緣起的相依相待,相淩相奪以觀察一切,也不會與因明的方法
全同。特別是:依緣起相依相待,相淩相奪的觀法,隨順勝義的中道而傾向於勝
義──「一切法趣空」的觀慧。觀慧雖也觀察不到離言的中道勝義,而依此緣起
觀,卻能深入本性空寂,成為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門。中道離一切相,但即為成立
緣起的特性,中道即緣起的中道;緣起的因果生滅,當下顯示這空寂的真理。譬
如江水在峽穀中,反流而激起狂浪,然同時他即反歸於平靜,而且直趨於大海。
在這怒浪狂躍時,雖未能想見海水的一味,但能順此水勢而流,即必有會歸大海
的可能。從緣起法以觀察中道,也即是如此。文字(即總攝一切名相分別)性空
即解脫相,趣入離言是不能離棄名言的。所以說:「言不是義,而因言顯第一義
」。有些人以為真理離言,甚麼也不是,任何觀察也觀不到中道。於是無聞無慧
,要離一切的論法、觀法而直入中道。那裏知道這是不能到達中道自證的,這只
能陷於無想的定境而已!唯有中觀的觀法,是隨順緣起性空的中道觀,是緣起而
性空的方法論,也是隨順勝義的方法論。蓮華戒在《中觀光明論》裏也說:「何
等名為了義?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言勝義無生等,其義通許一切
聞思修所成慧,皆名勝義,無倒心故」。《中觀莊嚴論釋難》說:「何謂無自性
性?謂於真實。言真實者,謂隨事勢轉比量所證真實義性」。中觀的教法,即我
們的聞思修慧,雖不是離言的,而能順流趣入離言的中道。
依此深入中道正觀,精勤修習,將根本顛倒的自性徹底掀翻,直證真實,此
即無漏現量的自證,也即是中道的現觀。三種般若中,此為實相般若。此實相般
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達到此實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
為般若,為中觀。要到此田地,須依中觀的方法論。所以我們應以信順中觀教為
本,進而運用中觀的方法以觀察真理,以趨入中觀的現證。聞量、比量、現量三
者,在正觀真理的過程上,是有著連貫性的,必然的關係性的。忽略此點,縱以
為理事圓融,而實際上必然落於兩邊」( Y 9p52~57 )

##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00918BUDDHA&aid=992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