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阿含經論會編》 1051222
2017/03/21 11:13:21瀏覽137|回應0|推薦0

課名:《雜阿含經論會編》
授課法師:開仁法師(慧日講堂副住持)
日期:1051222
註:學生自己的心得或自行補充資料,以綠色標示有疑問之處,則以藍色標記師父批改或補充資料,則以紅色標記。

本周進度從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70講起
《瑜伽師地論》卷86
瑜伽師地論對三法印的解釋,文字詳見實體講義。
【師父對名相解釋】
1、嗢陀南,可解釋為偈頌或可總攝一切佛法的要領。
所以,「四種法嗢陀南」這句,可解釋為:四種法總或四法印。
2、無願解脫門,這個「無願」,解釋為不願再生三界,也就是不要再來三界輪迴的意思。
3、師父以板書整理三解脫門建立四種法嗢陀南的關係,如下所示:

 
三解脫門───建立───四種法總
依無願解脫門─────→無常、苦
依空解脫門──────→無我
依無相解脫門─────→涅槃寂靜 

若用因果關係來看,即下表所示:(因圖表無法呈現,故在此略.) 

※補充講義P29標題二、由二緣意樂有退的第二個◎單元
【師父補充】
有人學佛後,認識了佛法強調一切皆空,但卻起了疑問說,若一切都是空,那行善之後,豈不沒有一個「我」可以得善報、善果了?
師父說,有人有這樣的疑惑,就和梁武帝問達摩有關功德的對話是一樣的。
師父進一步解釋,佛法強調「空」,是要修行者在行善時,不要一直想「這個功德是我的」。因為「空」,所以沒有一個「我」,可是因果是不滅的,不論行善或行惡,這個「果」終究還是一定會回到做的這個人身上的。
「因緣絕對不會錯亂!」師父強調,佛陀大慈大悲大智慧,度化一切眾生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個「我」,但所有的好果報最後全都回到祂身上,所以才會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
所以,大家要信受三法印,並好好修行。
※學生的理解
舉最簡單的助人為例來說,幫助過人,之後,最好趕快忘記,心中不要有希望對方回報的念頭,否則一旦落空,很可能反而生起妄心或瞋心,結果原本可能是可以和對方結善緣的,這下反而變成惡緣。太划不來了!
學生曾有這樣的體驗:助人之後,馬上忘記,反而沒有負擔,內心的那種輕安是外人無法體會的。
所以,佛法的「三輪體空」是布施者最佳的力行方針。
師父批改答覆:OK。但佛法的三輪體空,是1、作者,2、受者,3、施物。三方面都要兼顧,才是圓滿的真空。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71
上方,《瑜伽師地論》卷86,第一個◎
原文:「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師父補充解釋】
1、
若修行者對於「空」「無我」等不信者,應找善知識發露、表白自己的懷疑或不信。這會是一種增上的力量。
2、
承上所述,師父再以僧團舉例說明。
佛教僧團有羯摩的儀式,福嚴佛學院每兩周舉行一次,出家人要守戒、持戒,若有犯戒,就要利用羯摩的機會,公開懺悔、反省,以期改過。
僧團設立這樣的儀式,目的就是希望藉由公開的反省,產生制約力量,以免再犯。
師父強調,在家眾也應如此,因為只要是人,多數者都是善根不夠深厚,難免會犯錯,所以同樣要發露懺悔。
師父表示,唯一差別是佛並沒有對在家眾設立類似羯摩的制度,不過在家眾可以向修行者表白、懺悔,同樣具有反省與改過的意義。
※學生的理解
據學生所知,坊間有些戒菸、減肥等治療課程也是採取類似的作法,也就是說,藉由公開的宣示,利用群體,產生制約力量,讓當事人(戒菸者或減肥者)獲得更強的自制力,降低被香菸或美食誘惑的機率,以期能達到戒斷的目的。同樣的,積極面來說,亦希望從此以後不再犯,不會「屢敗屢戰」。
可見,佛法是現代心理學的先驅。佛陀早就知道要運用群體來對個人產生制約的力量,避免當事人因意志薄弱而又再犯。
師父批改答覆:OK

經文《五陰誦第一》講義,P72
原文:「標題3、若已引發聖諦現觀,由正見故,於三事中無我執著,遠離隨眠,於處中行先趣入已,後由此故方得出離。」
【師父補充解釋】
若已引發聖諦現觀,這句就是見道位,證初果。
遠離二邊,行中道,而證入四諦現觀。
師父板書補充:
見所斷隨眠,修所斷隨眠。
【解釋】
見,即見道位。
見所斷隨眠斷盡的話即初果然而,這時其所斷隨眠尚未斷盡,所以要繼續用功,就可順利證二果、三果、四果。
見所斷隨眠=「見惑」斷。(「見道位」所斷的煩惱)
修所斷隨眠=「修惑」斷。(「修道位」所斷的煩惱)
有關部派論書的看法,詳參附錄!(註:因表格無法呈現,故在此略.)

※下課前師父分享偈頌

大毘婆沙論(卷191)~~
恆作無常想,變壞則無憂,如覩電為先,聞雷不驚怖。

這是師父很喜歡的一個偈頌,師父希望大家背熟,並經常思惟其意。

※學生的理解
師父分享的這個偈頌,就是在培養我們正念。
宇宙間沒有恆常不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但凡夫不知,誤以為一切都是常,結果陷入迷惘,甚至一旦變故突然發生,往往不知所措。
然而,佛法提供了大智慧,凡夫學佛且懂了道理,猶如「打了預防針」,提升自己面對與應對無常到來的免疫能力,不致亂了方寸,自然能作出適當的反應與處理,才不會失去佛學者或修行者應有的威儀。
師父批改答覆:OK

##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00918BUDDHA&aid=9785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