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二章 四大界定位《75~1》
2010/10/25 14:18:26瀏覽127|回應0|推薦0

  ● 定在志界的人就是佛國,不論境遇好歹,貧富得失,榮辱喪存,一切不顧,總是如如不動只知以志為人就是了,定在意界的就該常樂,無論大小,總可以成神,心界人常思常貪,是無邊的苦海。今人拿心學佛,離佛界有億萬裏,那又怎麼能成佛呢。

  

  ● 人們只知求大求高的,絕不能定住志,志是得時時知足,才能成的。

  

  ● 佔便宜樂的不是好人,吃虧生氣的也不是好人。必到志上,才能無動無不動。

  

  ● 若到意界的人,還得邁大步,像我手中無錢,敢接辦善德當,這正是邁大步。

  

  ● 定住位就是君子,定不住位就是小人。紅塵是心,若用心就出不去紅塵。

  

  ● 我始而定意,真靈了。但我還嫌它小,我才定志,一切無說,不掐錢,也不花錢,只是講道,一切皆在道中求,死也死在道上,活也活在道上。

  

  ● 神是光光明明,亮亮堂堂的;佛是無暗、來應去靜的;人是要思道求道的;因果世界(身界)不思道也不求道,遇事就互相攪擾。人是因果生的,所以要由人而為神,由神而成佛,才算到目的。

  

  ● 平常人當著不好的時候求好,既然好了,還要求好,志界人就不那樣了,好也好,歹也好,總是無說,落心界就沒有頭,意界是講讓的。

  

  ● 人定勝天,是定住了自己的本性,樂哈哈的不動,就是勝天了。

                                                                            

  四大界各論,對第一界的體與用,已有了大略的說明,可使我們對四大界有了初步的瞭解。心身兩界的煩惱與痛苦,志意兩界的幸福與快樂,已清清楚楚的擺在我們面前,何去何從,任意選擇。然而人們為什麼走向心身兩界,如下坡那麼容易,而走上志意兩界如登山那麼難呢?正因如此,所以要研究四大界定位,合自己脫離心界或身界,而登上意界或志界。首先必須為自己定位,定在哪一界,實際便是把根子紮在哪一界上,方向不同,則走的道路便不同,其結果也必然完全不同了。包括世上所有的人在內,不管你承認或不承認,無不每時每刻都沉浮於四大界之中,只是有些人不能自覺而已。

  四大界定位,必須首先認識自己當下是居於哪一界,要根據個人的現有基礎,從實際出發。比如,心界人想要定在意界,就要決心消除原來所以成為心界的諸種因素,尤其心理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意界是知足常樂的,不樂的時候,就要找出不樂的原因,必定是受私心的支配了,不是貪心未止,就是欲望沒有滿足,或是看他人的說話行事,不合我意了。由於心中不滿意,便很有可能發動脾氣,這便是落到身界了。如此則距離意界就更遠了。所以隨時隨地都要反省自己,用四大界來對照自己,及時改正,方能向上『挪界』。一念天堂,一念苦海,意界就是天堂,心界就是苦海,升降沉浮,操之在我。

  身界人欲挪界,就必須安分守己,勤儉度日,不做越軌的事情,嚴格要求自己,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境界。

  鳳儀先生說:『道是相對而生。絕對而行的。』比如父親和兒子,父子之問便產生一條父慈子孝的道,這便是相對而生。為父的不問兒子孝不孝,我必須盡慈道:為子的不問父親慈不慈,我必要盡孝道。這就叫絕對而行,就是意界。如果父要求子盡孝,或子要求父盡慈,這叫『要道。』(索取),必然產生家庭苦惱,這就是心界。

  人們的苦與樂,往往是隨著自己心境的轉變而轉變的。從前有個老太太,天晴也哭,下雨也哭,幾乎天天都在哭泣中度過,鄉人都叫她『哭婆』。

  一次,有位老僧問她:『老太太,你幹麼每天哭個不停?』

  老太太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鞋的,小女兒嫁給賣傘的』老僧說:『這不是很好嗎?』

  老太太不以為然的說:『好什麼!天晴了,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下雨了,大女兒的鞋沒人買。真是愁死人了。』

  老僧說:『你應該這樣想:天晴時,大女兒的鞋銷路准好;下雨了,小女兒的傘生意就興隆。這不是很好嗎。』

  老太太昕後,恍然醒悟,心境立刻轉變,再也不哭了。無論晴天雨天總是樂滋滋的。

  對於每件事的發生,是喜是憂,就在於你站在哪個角度去看問題,一念之差,就有天壤之別。愁就是心界,樂就是意界。外境的改變,是不太容易的,但人的心境轉變,則全在於自己。四大界定位是隨時隨地可以定位的,運用純熟時,自然就不會再落入心、身兩界了。

  當然,自己的為人,要定在哪一界,還必須有個總的指導思想,定位之後,就要向這一界上下功夫。

  心、身兩界的人往志、意兩界上轉移,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下一番艱苦的功夫,是達不到的。不過學道和學技能不同,學技能是前進,學道則是從貪得無厭的現實中往後退。比如,心界人是以滿足欲望為主,貪爭不足,而學道則是把心退回來,不貪不求,與世無爭,知足常樂,這乃是道業的提高,是意界了。所以鳳儀先生說:『學道是極容的事。人們都認為很難.其實.只是向後一退就是了。』

  常人在外境不如意時,多從改變外境著手,如果外境能得到改變,合乎理想了,當然是好事。然而,卻有許多時候,外境是無法改變的。處於這種情況下,便要委曲自己,勉強從事,內心長時問痛苦,得不到解決。由於心情上的壓抑,精神上的苦悶,很容易造成對健康的損害,甚至長期處於病苦之中。究其原因,是只知改變外境,而不知改變心境。如果能改變自己的心境,順應自然,從逆境中得到考驗與鍛煉,不僅不怨天尤人,且能提高個人的精神境界。前者是心界,後者便是意界或志界。所以意界人治心不治境,心界人治境不治心。其實,人的境遇是千變萬化的,心境只有一個,如能把心境治理好了,心不隨境轉,達到如如不動,隨遇而安,什麼都好,以無變應萬變,這不是一勞永逸嗎!先生所強調的『找好處』的最大效用,便從這裏體現出來了。當然,也有些時候,心情轉變了,而外境也隨之轉變了。

  『學好兒』的人是受虛榮心的驅使,學道的人是意志力的作用。學好兒是為了給別人看的,求著別人說我好,儘量掩蓋缺點,所表現的多是假相,這樣的人純屬心界,再往下一滑,就墮入身界。學道的人是不求人知的,為人處事,只求心安理得,俯仰無愧,心地掃一蕩,是意界人。

  心、身兩界人不僅為自己造下罪過,且為兒孫埋下罪惡的種子。而志意兩界人可為子孫紮下善良的根子,『根深葉茂,本固枝榮。』《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積不善是因,余慶、餘殃是果。修善積德之家,不僅為個人造福,同時也必然給子孫留有餘慶:一是有形的,如父母以身作則,直接為兒女造成好的影響;二是無形的,老一輩的德行,可為兒孫後代遺下善良的『信息』,可傳之久遠。與此相反,心、身兩界人,所留給兒孫後代的是余殃(如損公肥私者)。先生說:『以公款濟一己之私,是德中之賊,德中之賊,罪更大。』又說:『私用公款和善款留給兒孫。那等於給兒孫喝毒藥酒一樣。』種欺騙之因,必結災患之果。所以心、身兩界人,不僅害了自己,更害了兒孫,真是貽害無窮。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53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