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14 20:35:12瀏覽241|回應0|推薦0 | |
● 三界都過去,才可以到志界,三界怎樣可以過去呢?三界各都有五行,必得都推轉了才是;身界的五行就是五情,是得能容納一切的。 ● 三界分不清的不能會當人,四大界分不清的不能明道。
● 身是惡五行,心是陰五行,意是陽五行,志是沒有五行。
● 我的道是至平至常的,大持平等,沒有高低,我向來不認師父,我嫌他管我,我不收徒弟,嫌他操心,我只是向天要道,這有多麼自然呢。
●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我們平常人講到這為止,不講治國,但家齊國自治,身修家自齊,修身之要素,在誠意正心上。
『命者名也。』這一命題是由其為人傭工時悟得的。無論作什麼人,能充實個人的名份,盡到自己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便是『立命』。這乃是其全部學說的起點。此『命』字已賦予了新的涵義。 三界性心身是人的來蹤,也是修身立命、成道成德、超凡入聖之根本。離開了三界的實踐,便是空談,一無所成。 先生平生無嗜好,勤勞苦作,是『身界清』;三十五歲由於厭世,餓死復活,從此不再為自家奔波,一心勸世化人,死人心,存道心,是『心界清』了;後來由於『義赴友難』救楊柏『黑夜見白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性界清』。這便是他悟得三界之道的來源。 學習三界,是教人從人道入手,不離開日常生活,不脫離家道倫理,『看假了,行真了。』把人道行得圓滿,不僅成己而且成人,達到『死心化性』的究竟處,便是佛道。 古人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說的『修身』,不是離塵脫俗,孤修寡煉,而是在人與人的關係和人與物的關係中下功夫,通過在家庭的盡倫立命和在社會上的為人處世,去掉私心,常存道心,化除氣稟性,盡人合天,便是達到性心身三界俱足的根本途徑。所以離開人群想自我完善,是不可能的。必須盡情理,存道理,合天理,三理無虧;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消長有道。只有止宿命,才能息貪心,這乃是人與物的諸多關係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三界合一,方能最後超出三界。 五行之說,古籍中早有記載,先生並非完全沿襲古人之說,而是把它運用到人的心性修養、性理療病、家道倫理以及社會實踐中去。先生青年生瘡癆,寡言笑,好沉思,生悶氣,正是木生水,五行走逆了。後來翻過來,木生火,瘡癆霍然而愈。通過他自己變化氣稟性的實踐,才徹悟了五行性理。 『五行性』具體在每個人身上各有所偏,常常是陰多陽少,致使多數人為恨怨惱怒煩所困擾,不是家庭不和睦,便是身患疾病,竟至痛苦不堪。故先生提出『化性』、『變性』之說:撥陰取陽,轉逆為順,化克為生。又說:『性是根,命是果。』命是由性決定的,人的心性變化了,命運自然轉化。按五行性的法則為人處世,使五行推轉,不僅能離苦得樂,並且是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必由之路。五行生克順逆運用好了,乃是最全面的『用世』之道。 化氣火,斷煩惱,是人間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樂,而且這種幸福與快樂是永恆的。故先生突出強調『化性』之說,當然『死心』與『化性』是統一的。真正心死了、性化了,則對一切坎坷逆境,沒有想不通過不去的地方,時時輕安,處處泰然,五行自會圓轉。 『真五行』說,是先生髮前人之所未發,話雖淺俗,卻包涵著深刻的哲理。『認不是生真水,找好處生真金,認因果生真土,達天時生真火,達全體生真木。』很容易理解,但能真正做到,卻非易事。它是五行性理的精髓,是盡人合天、了生脫死的重要法門,這五項行得真了,成聖成佛就不難了。
五行性理的精神實質就是『撥陰取陽』,故『撥陰取陽』也正是鳳儀學說的『方法論』。欲化除氣稟性、提高境界,其關鍵便是從『不怨人』、『不貪』上下功夫。故先生反復強調不怨人和不貪,這在其全部學說中有著極重的分量。 志、意、心、身四大界是人的去路,是對人生精神境界不同層次的高度概括,是最為明確的人生歸宿,佛國、天堂、苦海、地獄四種境界任由自選。鳳儀先生曾自述其青年生瘡癆時是地獄,後來在家過日子是苦海,父歿守墓以後決意勸世是意界,到東省後,立定死志,非翻世界不可,正是以志當人。他是從四大界中一步一步走上來的。這正是四大界學說的緣起。 修道不必離群索居孤身修煉,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用四大界定位,用四大界來要求自己,衡量自己。自問平時或遇事時是用志意心身哪個字作人,用『志』的就是佛國,用『意』的就是天堂,用『心』的就是苦海,用『身』的就是地獄。特別是在將要離開人世的時候,定在哪個字上尤為關鍵:如如不動,毫無私心雜念,無人無我,自自然然而死的是志界,即佛國;知足常樂,無憂無慮,公而忘私而死的是意界,即神界;私欲雜念,情牽物累,氣火用事,苦苦惱惱而死的是心界,即苦海;損人利己,為害人群,惱怒恨怨充斥心身而死的是身界,即地獄。 欲達志界,必須四大界分清,人的存心行事,無一時一刻離開四大界的,只不過是沒有自覺而已。平時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性心身當下是居哪一界的,便是懂得四大界分清了。惟有徹底四大界分清時,才能永脫心身兩界,而居於志意兩界了。 四大界的功能在於活用,如定志、用志、『奪志』、『挪界』以及結合三界、五行等等,運用靈活自如時,則自可四大界達通了。所以『志』是性命學說的核心。 志、意、心、身四種境界按常規來講,是要遞次上升的,當然在特定的條件下,身界直達志界的情況也是可能的,不過極為少見。身不誠的,心也不能誠;心界誠才能到意界,意誠才能到志界。所以說『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矮』。『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就是心量大、意氣大,意小的人,志絕『成』不住。這在四大界的修學中極為重要。 四大界要一界一界地了脫,『五毒了盡就是因果了,貪心了盡就是人間了,意念了盡才能超出天堂而登佛國了』。這一教導是四大界遞次上升的綱領,是如何到達志界的康莊大道。欲解脫人生,超出輪回,路子非這樣走不成。 恨怨惱怒煩五毒的主根是宿世的業力,這種氣稟性化除便標誌著宿世的因果『了』啦;貪心是現世的苦根,貪心『了』盡,便是人間的苦根拔掉了;倫常盡得圓滿無虧,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都盡了,意念才能『了』;如此才有資格超出天堂而登佛國。這是常人欲達志界所必須經過的步驟。不盡倫常,逃避人生,等於欠帳不還,是絕修不出去的(極少數乘願而來的高僧大德又當別論)。其實人們自身都自有神佛,不必向外去求,把道行得真了,不是佛也是神,何必外求! 『志』不僅是目標,是歸宿,而且是行道的準繩。定志,是遇逆事能定得住;用志是要矮到底,志是真正的歸止處,正如水歸於低處,如此才能不動心,不動性,不被財色利祿所奴役。學道和學技能不同,學道是要矮到最低處,才能得到最高的成果,釋迦牟尼乞化世間,不是矮到底了嗎!終於成為人天導師的佛陀。這並不是說學道就要以乞化為生,而是說必須把心矮到底,無所貪求,才能遠離惡緣。拋卻物欲之樂,才會得到性天之樂,才能最終到達志界。 四大界從個人來講,是四種不同的精神境界,廣義地講,是四個不同的大世界,先生常說:『我心裏裝下四個大世界。』這正體現出他與大宇宙合為一體了。 三界、五行、四大界三者,不是平行的,而是縱橫交錯、彼此貫通的統一體。三界中包含著五行,五行也分三界,四大界中也含五行和三界(志界沒有五行),它們是相互聯結的整體,所以在實踐中要正確掌握,靈活運用。但在十二字中『志』是核心,是歸宿。 性理療病是鳳儀先生發明的。這種療法是人類未來最高級醫療手段之一,只是一時尚未被人們普遍認識而已。先生青年時期,通過悔過愈病的實踐,才發明了性理療病法。 性理療病認為疾病雖然長在肉體上,但病的根源卻常常在人們的心性中,所以強調要求化除人的恨怨惱怒煩,尤為重要的是把過去藏在心靈深處的恨怨之氣徹底化解。悔過、道過以及挖根源等撥陰取陽的方法,就是為此。當然,三界分清五行推轉時,自然無病或少生病,此乃預防疾病的根本途徑。 『重立人根』是先生的偉大理想。他說:『人是天地間的氣,錢財是天地間的血,氣血周流,哪能不好呢!』他提倡崇儉結婚,講究胎教,重立人根(從根本上改善人類素質),正是為了解決天地間的『氣』的問題(儲金立業是為了解決『血』的問題)。振興女子教育,使女子讀書明理,破除買賣婚姻,實行崇儉結婚,注重根本教和胎教,重視子女心身素質形成的先天因素,以期生育理想的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推廣起來,不正是重立人根嗎!這不僅僅是滿足于一時的世風轉變,而是著眼于人類未來的千年大計! 先生出身寒微,不識字,然而,卻闡發出三界、五行、四大界等哲理,倡興倫理家道與性命之學。其中有許多是發前人之所未發,如『盡性立命』、『性決定命』、『性理療病』、『化性之說』、『真五行說』、『根本教』等等。同時,還有許多改革世風的創新措施,如創興女子義學,推倒古代『三從』說,提倡崇儉結婚、『儲金立業』、『安老』、『懷少』以及建立道德新村等等,不僅使人耳目一新,且為人們展現出光明前景。 先生平生不認師父,不收門徒,不走宗教路線。其出身那樣的低微,而成果竟如此之恢弘,若非『誠明知性』、『大而化之』者,焉能如是!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