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四章 胎教與優生《115》
2011/02/07 20:33:48瀏覽259|回應0|推薦0

  ● 講『母教』不如先講『教母』。

  

 新生的小孩,也知道他的真假,怎知道的呢?孩子是母親生的,考查母親的真假就可以知道了。

  

 子女能盡孝悌的是從德上來的;能敗產的是從孽上來的。

  

 罵女人是顯威風,女人雖不敢還口,而惱氣已存在心裏了。打女人是屬殺氣,女人雖不敢反手相打,而恨氣存在心裏了。女人惱氣恨氣,既不能施展到男人身上,最後泄到子女身上(直接影響胎兒),子女既感受不良之氣.世世相傳,貽害無窮,這不是打罵女人的害處嗎!所以打罵女人的罪過極大。

                    

  生一個健康、聰明、素質理想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心願,也是人類共同的心願,是自古以來,就被人們非常重視的問題。因此,我國古代便有「胎教」之說,認為胎兒在母體內,就已開始接受母親的影響,要求妊娠期間的婦女應謹言慎行,清心養性,遵守倫常禮儀。

  據《史記》記載:『太任有妊,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太任即《詩經》所說的「思齊太任,文王之母」。這是關於胎教的最早記錄。此後,歷代醫學家對於胎教,都有詳備的論述。

  中國醫學認為人的七情六欲,思維活動,與臟腑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把人的情志活動和臟腑功能看作是一個整體,彼此制約,互相協調,以維持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如果喜怒憂思,悲觀驚恐,就會使氣血紊亂,臟腑功能失調,孕婦便可直接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情緒對胎兒有影響,並不是出於某些人的主觀唯心的臆測,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現代科學家作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與探討,如有的學者研究發現:積極的情緒會使血液中產生有利於健康的生化物質,而消極情緒則會使血液中增加有害的化學物質,如果是一位孕婦,與胎兒氣血相通,必然要貽害於胎兒的。

  據一些學者研究認為:當孕婦的情緒受到壓抑時,胎動的頻率和強度都會比常態下增加幾倍。儘管孕婦的煩躁情緒只有一會兒,但是胎兒的這種超量的活動卻會持續幾個小時、如果孕婦的煩躁情緒延續幾個星期,那麼胎兒的這種超量的活動,就可能貫穿整個胎兒期,必然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有些學者還認為:某些先天性的生理缺陷,也可能與孕婦妊娠期的情緒有關。

  日本一學者曾對『胎教』的作用進行了試驗。他對一二七名青年孕婦進行『胎教』指導,做操、看電視、欣賞音樂、玩橋牌,有選擇的讀書,使精神生活豐富多彩,心情始終保持愉快。他把這稱之為『英才製造工程試驗』。試驗獲得可喜成果:當孩子生下並長到幾歲以後,進行智商測驗,發現71%的幼兒智商超過一般幼兒。(段振離:說說胎教《婦女生活》一九八O,一O)

  鳳儀先生于清末時期就發現,改變人類素質問題是古往今來最重要的一門學問,可稱千年大業。所以他提倡『胎教』是從創辦女子義學開始,使女子普遍受教育,直到實行『崇儉結婚』。他常說:『講「母教」不如講「教母」。』即先教育未來的母親。這就意味著『根本教』和『胎教』的極端重要了。因此,他常用『翻轉世界,重立人根』的豪言壯語,來表達自己的遠大胸懷。

  先生認識到古人講胎教,多行之于富貴權勢之家。因此,他現在講胎教,便力求寓於日常生活之中,是平民百姓均可做到的。

  所說的根本教即胚胎之前的教育,也就是對未來父母的教育。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父母的道德品質,思想感情,至關重要。懷孕前的生活環境,特別男女交感之際的雙方的心理與情緒,尤為關鍵。這種七情六欲的應時感召,對未來的子女的氣稟形成,起到根本性作用,所以叫作『根本教』。因此,夫妻必須志同道合,相親相愛,互助互諒,保持和睦家庭的氣氛。土地肥沃,植物才能葉茂枝榮。先生常把夫妻比作天地,男子應如天之清,女子應如地之寧。若男子性情乖戾,好動氣稟性,是為天不清;若女子性情浮躁,恨怨多氣,是為地不寧。這樣,怎會生育理想的後代呢。所以他說:『天清地寧,生孩賽如神童。』

 

  人們都願生育聰明俊秀的孩子,但有時事與願違,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好的願望並不等於好的行動,正如只知盼望長好的莊稼,而不改良土壤,不好好栽培,都是同樣道理。法國有句諺語說得好:『父母的品德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鳳儀先生認為婦女受孕之後,胎兒居於母腹,與母體本屬一脈,經絡相關,氣血相通,後日小孩之成長壽夭,智愚賢否,胎教至為重要。因此,孕婦必須清心養性,舉止大方,注意栽培心地,去掉私心雜念,努力涵養性天,化除氣火煩惱。儘量做到不聽爭吵之言、誹人之語及怪力亂神之說,多讀有益心身之書籍。不看邪僻醜陋,勿觀殺害兇暴,不見奇形怪狀,口不出惡言,不道妄語,應事接物,務求中正,喜怒哀樂,宜求中節。要克服不良習慣,因為某種怪癖、嗜好,都可能影響胎兒,貽害下代。要整潔衣裝,清淨屋宇,造成使孕婦觀感而生純潔高尚思想與情緒的環境。如此,則胎元化合,日後可望生育聰明俊秀、體質健旺之子女。

  孕婦要經常保持喜氣歡悅的情緒,如春風和煦之陽光,常常照耀胎兒,使胎兒茁壯成長。切忌以氣稟性用事,謹戒悲哀,勿生憂恐。然而,能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孕婦單方面所能奏效的,為丈夫者,必須認真合作,全心相助,方能成功。鳳儀先生特別反對丈夫打罵妻子,他說:『罵女人是顯威風,女人雖不敢還口,而惱氣已存在心裏了。打女人是屬殺氣,女人苦不敢反手相打,而恨氣已存心裏了。女人惱氣恨氣,既不能施展到男人身上,最後泄到子女身上(直接影響胎兒)子女既感受不夏之氣,世世相傳,貽害無窮,這不是打罵女人的害處嗎!所以打罵女人的罪過極大。』

  孕婦本身必須明白胎教,加強修養,否則,性情乖戾,忿怒無常,陰鬱之氣,集聚於內,胎兒感受不正之氣,將來不是生理缺陷,便是多病,貽害子女,甚為可怕。按『五行性理』來講,是受了五行陰面氣稟性之害(詳見《五行篇》)。茲錄前人從實際體驗中總結出來的四字韻語,僅供參考:

  陰木不化,怒氣衝衝,小兒落草,易患驚風;

  陰土死板,悶氣執拗,生下小孩,面黃肌瘦;

  

  女性太弱,陰水愚魯,往往生孩,寒氣在腹;

               

  又急又躁,陰火內炎,生孩不育,非黃則疳;

                

  陰金好分,口如刀銼,小兒生下,虛喘肺弱。

             

  先生對新生嬰兒的不同哭聲,做過深入細緻地觀察與研究,他說『小孩降生以後,聽他的哭聲,便可知道他的氣稟之偏:哭聲急的是火,慢的是水,時哭時止的是土,大聲哭忽而止的是木,聲音清亮連續不斷的是金。』

  那麼有的孕婦遭受同樣的逆境與挫折,然而其子女的素質卻有差異,是什麼原因呢?這主要是決定在母親對逆境的承受能力與態度了。先生認為人的一切活動,綜合起來講,無不體現在性、心、身『三界』之中。氣質、性格為性界;思想活動為心界;身體為身界(詳見《三界篇》)。因此,先生講胎教,更深入具體地講,也必須從『三界』入手。性界要做到『去習性,化稟性,複天性』。去習性就是去掉一切有害的習慣,如吸煙、喝酒,醉心於物質享受等;化稟性就是化除五行性中恨怨惱怒煩等有害健康、傷害人我關係的陰濁氣稟性;複天性即撥陰取陽,完善個人應具備的良善性格與氣質。

  心界要求『去私心存道心』,即克服專為個人著想的私心雜念,而存敬老愛幼,與人為善,盡職盡責,處處為公益著想的道心。

  身界要健康、勤勞,但必須受天性、道心的支配與領導。最後達到「三界合一」,才是人生修養的理想境界。實際,性心身三界正是一個整體的三個方面。這些做人的要領,也正是孕婦胎教要求的基本內容。

  講求胎教是為了優生。我國古代在這方面已有了認識和實踐,但並未形成一門真正的學科。古籍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記載,說明古人已發現了近親婚配的害處。人類是不斷地前進,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前進中,也必須改造自己,所以產生了怎樣改善人類遺傳素質的自然科學,叫作「優生學」。它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於一八八三年提出來的,他寫了一篇《人類的才能及其發展之研究》的文章。文章首先提出了優生學這一問題。他是達爾文的表弟。達爾文在十九世紀創造了「進化論」,而「優生學」正是在進化論的思想影響下誕生的。高爾頓把「達爾文的進化論」直接應用於人類,他曾調查過許多人的家譜,開始了對人類優生學的探索,他對人類智慧與遺傳關係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其目的是在於探索影響後代的各種因素,從體力和智力各方面改善遺傳素質,從而提高人種的質量。

  一九六O年美國學者斯特恩把優生學分為「正優生學」和「副優生學」。正優生學又叫「積極優生學」或「演進優生學」,是研究人類優秀個體的繁衍,著重研究改善人類的遺傳因素;副優生學又叫「消極優生學」或「預防優生學」,是研究減少生育不良個體的方法和途徑,消除不良遺傳因素,使其不再往下傳。兩者都是為了提高人類的遺傳素質,目的是一致的,實際就是應用遺傳學的基本原理,通過不同途徑,來提高和改善人類後代的精神和身體素質的一門學問。副優生學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已被人們所接受,在不少國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通過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下來,已產生一定的效果。

  正優生學特別強調先天遺傳因素的作用。世界科學家在這方面已有了深入的研究,人的個性、意志、毅力與興趣等,除了後天環境影響之外,先天因素是心理活動的基礎。

  下面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美國科學家湯瑪斯·維尼爾撰寫的《嬰兒出生前的潛在生命》一書中,有個很有興趣的例子:『著名樂隊指揮勃羅特談到他是怎樣愛上音樂的時候,說:這一點說起來似為很奇特。我出生前就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記得我年輕時演奏某些樂曲,仿佛不需要總譜,或者排練一些對我來說還是新的樂曲時,我的腦子裏好像自然而然的出現了大提琴的分譜。有時曲譜本還沒翻過去,我就已經知道後面的調子和音符了。有一天,我把這些事告訴了我的拉提琴的媽媽。你猜怎麼著?原來這些曲子正是她在我出世前不久拉過的。』

  幾年前,勃羅特的這一席話在醫學報導中至多占上幾行字。如今,由於出現了一門新的特殊的學科——胎兒心理學,科學家對這類事情就十分重視了。

  許多事實證明,胎兒的感覺、反應不是生後一下子形成的,它從母腹內就開始了。胎兒在母腹內十個月的生命過程中,決不是內是長成形體的寄生物,他已經開始建立感覺的功能。儘管是模糊的不完善的,但卻是對人的個性與智力起到根本性作用。所以先天遺傳因素是內因,是物質基礎,後天的環境因素是外因,是個性與智力發展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先天條件太差,就是後天條件再好,也恐怕難以彌補上;如果先天條件好,後天條件不好,那麼良好的先天條件也會白白浪費掉;如果兩個人的先天條件相同,其素質決定在後天條件;反之,如果兩個人的後天條件相同,其個性與智力就決定於先天條件。但先天條件是不太好改變的,而後天條件是全在人為,這就充分說明先天因素非常重要了。世界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過:『兒出生三天後再進行教育,就已經遲了三天。』不正是說明胎教的重要嗎!

  這就不難看出,優生學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技術觀點和生物醫學模式所能完全解決的,必須重視社會因素(包括倫理教育心性修養和環境薰陶)的作用,因為優生學牽涉到社會學和倫理學問題,社會因素常常會起到主導作用和決定性作用。不過,從當前世界來看,對「副優生學」,許多國家已採取了措施,但對「正優生學」尚缺乏完善的理論與有力的措施。

  清末時期農民出身的王鳳儀先生,雖未接觸過西方的優生學,但他從多年的社會實踐中,悟出了如何改善人類素質的大道理,發現『根本教』與『胎教』在改善人類素質中的巨大作用,因而從婦女教育入手,研究性理之學,提倡崇儉結婚,重視婦人胎教,採取建立新家庭,創設新農村等正本清源一系列措施,正是為了實踐優生——『重立人根』。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862502